联金灭辽:对自身实力的致命误判,最终酿成了北宋亡国的惨痛悲剧

铁马冰河儿 2024-12-28 11:29:05

那一夜,他走了,带着后宫佳丽和皇子,留下一城百姓自生自灭。

1126年正月初三的夜晚,汴梁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曾经繁华热闹的街巷,此刻只剩下偶尔传来的犬吠声和寒风的呼啸。

就在这静谧的夜色里,一队人马悄悄地从城东通津门出发,沿着汴河的水路匆匆离去。

马车上坐着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宋徽宗赵佶——这个北宋王朝最尊贵的“主人”。

此刻,他已经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但谁都知道,这个“太上皇”不过是临阵脱逃的另一个名字。

一日之前,金军兵临黄河的消息传到汴梁城,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赵佶呢?他没有多做停留,带着后宫妃嫔、皇子和随从,一溜烟地跑向扬州。

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却在百姓心头烙下了深深的绝望。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

时间倒回百余年前,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曾让边境迎来一百年的短暂和平。

但和平的代价是每年数十万两银子的岁币,换来的却是燕云十六州的永久失落。

北宋的皇帝们心里不甘,却苦于无力改变局面。

一直到赵佶这个艺术天赋满点、治国能力归零的皇帝登基,他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联手金国灭掉辽国,顺便收复燕云故地。

赵佶的算盘打得响。

他觉得,只要和金国合作,辽国这块早已腐朽的“老骨头”一定撑不住。

更重要的是,燕云十六州自此可“名正言顺”地回到大宋怀抱。

于是,1120年,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南北夹击辽国,战后各取所需。

赵佶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军队,也低估了金国的野心。

当金军势如破竹攻克辽国上京时,北宋却因国内的方腊起义无暇顾及北伐之事,只能“拖”字诀应对盟友的催促。

等到金军几乎单方面解决了辽国,宋军才姗姗来迟,结果是两次北伐惨败,连燕京城门都没摸到。

尴尬中,赵佶不得不厚着脸皮请求金军帮忙“代劳”。

金国人看清了宋军的底细:钱多、人弱、不守信用。

结果,战后金国强硬要求燕云土地用“赎买”的方式交割,赵佶只能乖乖答应,一顿操作下来,北宋拿回的不过是几座空城,还付出了比原计划更高的代价。

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够糟糕了,但赵佶的“骚操作”却远不止于此。

辽亡之后,金国将领张觉叛逃到北宋,赵佶见有机会再捞三座城,竟直接接纳了这个明显的“烫手山芋”。

金国得知后大为光火,要求引渡张觉,赵佶却先是狡辩,后又假装杀掉替身糊弄过去,最后事情败露,只能把张觉人头送到金国赔罪。

这一连串的折腾,让金国彻底看清了北宋的无能和虚伪。

不久后,金国以“北宋招降叛将、违背盟约”为由南侵。

1125年,金军兵分两路直逼汴梁。

赵佶一看大势已去,赶紧禅位给儿子赵桓,自己则带着家人往南逃命。

有人说,这一刻的赵佶大概是松了口气,他心想:江山社稷的事,已经不是我的责任了。

可惜,他的儿子比他更不堪一击。

1127年,金军卷土重来,汴梁城被攻破,徽宗与赵桓双双被俘,北宋灭亡。

这场“靖康之变”,成了整个北宋王朝的终结。

这一次,赵佶没有机会逃跑了。

被押往北方的路上,他或许还在回想当年的“联金灭辽”,是否真的是个错误的决定。

其实,如果单从战略层面看,“联金灭辽”并非全无道理。

当时的辽国早已衰弱不堪,金国又势不可挡,宋朝站在金国一边,至少表面上是更安全的选择。

可问题是,赵佶根本没搞清楚自己的实力。

北宋的军队早已腐败不堪,内部更是宦官当道、贪污横行,哪里有能力完成这样一场旷世之战?

更可笑的是,赵佶不仅没做好战争准备,还完全没有考虑过战后的局势。

金国灭辽之后,辽国作为北宋北方屏障的作用彻底消失,女真人野心勃勃,北宋却连基本的防备都没有。

他们甚至天真地以为,花钱就能买平安。

有人说,赵佶不是亡国的唯一罪人。

北宋的灭亡,是几代皇帝积累下来的问题集中爆发。

可赵佶无疑是压垮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昏庸自大、短视无谋,让北宋在面对金国的威胁时毫无还手之力。

历史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后悔而改变。

赵佶或许从未意识到,在他逃跑的那一夜,汴梁城内有多少百姓守着自己的家园,眼睁睁看着金军铁骑踏破城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历史的教训,从来都是用鲜血和泪水书写的。

有人说,历史的意义在于提醒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

可惜,赵佶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读懂历史,得先看清自己几斤几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