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陶瓷史上,明代青花瓷器以其工艺精湛、艺术价值独特而著称。其中,全国仅存的两件“青花筒式三足炉”尤为珍贵,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山西博物院。
这两件青花筒式三足炉,不仅代表了明代中期青花瓷制作的巅峰水平,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天顺年间的青花瓷为何珍贵
说到青花瓷,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元青花。元青花以其制作工艺精,艺术价值高,存世量少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另外,元青花开创了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是青花瓷的鼻祖,为后世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在元青花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不仅胎质细腻,釉层晶莹,而且青料发色浓艳,成为明代青花瓷的顶流。

但是,到了明代中期(正统、景泰、天顺)却出现了瓷器史上的空白期,也称黑暗期。因为在这29年(1436年-1464年)中,明帝不断更替,朝政陷入混乱,所以这个时期烧制的瓷器不仅少,而且有落款的更是稀有和罕见。
所以,这两件落款有“天顺(1457-1464年)”年号的青花瓷,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它们是研究明代中期青花瓷的重要实物资料。
两件青花筒式三足炉有何不同
我们仍然从这两件瓷器中找出线索。首先,我们来欣赏故宫所藏三足炉的外观,其胎质洁白细腻、青花色泽沉稳、蓝色浓艳雅致,尤其是外壁上的波斯文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从工艺水平来讲代表了明代官窑的高标准。

其次,我们再来欣赏山西博物院所藏三足炉。虽然在胎质、釉色、青花发色、波斯文字迹的清晰度上都稍逊于故宫所藏的三足炉。
但是,其“天顺七年大同马”之落款,不仅标识了此瓷器的具体烧造年代,还详尽地揭示了其烧造地域及匠人出处。

有学者根据这件三足炉的落款推测,其极有可能出自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民间窑场。大同窑在北方青瓷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波及朝鲜半岛、日本的制瓷业。这件由民窑烧造的三足炉,匠心独运,实属民窑之艺术珍品。
可以说,这两件带有落款的三足炉,不仅表明天顺年间的瓷器生产并没有完全停滞,而且还出现了不同的生产体系。
中国的青花瓷上为啥要写波斯文
从明代带有波斯文的青花瓷来看,它们大多出品于永乐至天顺年间的官窑中。这就表明,这一时期是明朝对外交流的活跃期。
这种活跃表现为:一、对外贸易的需要。这些带有波斯文的瓷器很有可能是外销瓷,而波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之一。
二、皇室趣味的喜好。因为对外贸易的活跃,所以引发了皇室对异域风情的好奇。其上的波斯文装饰不仅反映了皇帝的审美倾向,也反映其“柔远能迩”的政治理念。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永乐宣德时期,朝廷与中、西亚交往密切,郑和下西洋加深和促进中外交流。波斯人、阿拉伯人携语言、文字及独特艺术来华,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化。
三足炉上的波斯文内容是啥意思
萨迪·设拉兹(1208~1291)
这两件三足炉外壁均绘有波斯文。其内容来自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传世之作——《果园》。
《果园》是一部哲理性叙事长诗,通过诗体故事或寓言,讲述了治国理政,道德修养、生活起居等多方面的道理,寓含深刻道德训诲,给人以启迪。

此两器壁上内容为“年轻人敬主需及时,青春一去不再来。守斋不够真穆斯林,还应周济贫苦人。心无烦扰身有力,球场之上猛击球。为政不可伤民心,欺压百姓毁自身。智者谦逊如果树,果实累累枝自曲。”。
这段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在告诫年轻人要珍惜当下、敬畏主、行善助贫、保持身心健康、为政要仁慈以及强调谦逊的美德。
总之,这两件明代天顺年间的青花筒式三足炉融合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既承载了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古代工匠技艺,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