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布林肯访华,重申了拜登承诺的“四不一无意”。
中美关系从建交以来最低谷状态,恢复到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后的状态。
但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之后,中美关系也没有说一下子就冰释前嫌,都谈妥了。
现在自然也没有。
毕竟美国言行不一的问题,仍然还是存在的。
拜登去年巴厘岛会晤,还做出过“五不四无意”的承诺,但结果也还是说一套做一套。
相比美国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美国会怎么做。
听其言,观其行。
中美关系过去这些年,打打谈谈是常态,现在只不过是从“打”的阶段,进入到“谈”的阶段。
不至于一下子就谈妥了,我们还是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美国2021年先是搞了一个“竞争、合作、对抗”的说法。
到了2022年,又说“即合作又竞争”。
结果,今年又抛出所谓“去风险化”的新名词。
这都只是在掩护美国试图搞长期软脱钩。
美国觉得现在跟我们脱钩,是灾难性的,这种灾难性,美国就觉得是风险。
美国的强盗思维就是,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但你不能还手。如果你还手,并且能伤害到我,那么就会有风险。
所以,美国的去风险,就是要达到一个长期最终效果,“我看你不爽,我可以打你,并且你还手伤害不了我,我可以随意欺负你”,这就是美国所谓没风险的状态。
只要美国继续维持这种霸凌思维,那么我们和美国的长期斗争就很难结束。
美国不可能自愿放弃霸权。
我们也不可能放弃发展。
这是双方核心利益的矛盾。
所以斗争必然是长期、反复的,打打谈谈才是常态。
速胜论和速败论都是不可取的,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
美国现在因为自身债务危机比较严重,随着6月下旬,美国财政部要重建TGA账户余额,未来半年,美国要海量发债至少1万亿美元以上,所以美国才着急找人买美债,态度上不得不有一些软化。
包括这次布林肯为了能见面,态度也比以前软化不少,可能也做了一些让步。
但我们对美国会短时间做重大妥协的期待值不要太高。
毕竟只是一次见面,不可能就把所有事情谈妥了,更多还是得靠后续长期谈判。
而且就算布林肯想做重大妥协,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调低对美国可能妥协的预期值,也是一种自我预期管理。
要是美国真出现某些重大妥协,就是意外惊喜。
而如果美国后面又出尔反尔,我们也会有准备。
总的来说,布林肯这次访华的主要成果,就是让双方重新回到了今年2月被中断“谈”的阶段,恢复沟通渠道,给后续美国其他官员来华,铺平道路。
我估计,未来几周,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各部门部长会陆续来华。
他们才是谈判的具体对象。
耶伦可能会是最快访华的下一个美国高级官员,这也是因为耶伦是美债危机最着急的人。
到时候耶伦大概率会跑过来兜售美债,跟2009年当时国务卿希拉里跑来中国兜售美债,是同一个道理。
2009年,希拉里说“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
结果事实证明,美国政客的嘴,骗人的鬼。
其实我们如果把目光看得更远一些可以发现,不但最近几年中美关系是打打谈谈,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长期打打谈谈的过程里。
比如,上世纪80年代我们和美国关系很好,但到了90年代,就又进入交恶期。
直到2001年,美国全面转向反恐战争,没精力对付我们,双方关系才又有所好转。
但在2006年,美国也有试图对我们收割的动作。
结果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后院失火,美国奥巴马上任后,为了度过危机,只能对我们访问,请求我们买美债。
所以,2008年-2011年,我们跟美国关系也不错。
结果,2012年奥巴马第二任期刚开始,就搞所谓重返亚太,怂恿日本跟我们交恶。
奥巴马前两年自己亲自承认,如果不是次贷危机,他会对我们态度更强硬。
这说明,美国一直就没有真正试图跟我们搞好关系,总是打着过河拆桥的算盘。
这导致从2012年开始,我们和美国关系有数次恶化。
第一波恶化,是2012年开始,到2016年南海对峙危机里达到一个峰值,这是打的阶段。
然后2017年,随着特朗普上任并访华,当时中美关系一度也有一个缓和期,进入谈的阶段。
第二波恶化,是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对我们发动贸易战,双方一直持续鏖战到2020年1月,才暂告一段落。
随后,因为疫情危机,还有美国大选,让美国2020年并没有精力对付我们,进入到谈的阶段。
第三波恶化,是2021年拜登上任后,整体延续了特朗普的风格,甚至变本加厉的来对付我们,双方就又进入打的阶段。
这一回合,是一直到2022年11月,随着巴厘岛会晤,拜登做出“五不四无意”的承诺后,双方才又进入谈的阶段。
而这次谈的阶段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到了今年2月,就因为气球事件,双方关系进入到螺旋恶化阶段,以至于都到了建交以来最低谷的状态,这是又进入打的阶段,这属于第四波恶化了,也属于加速螺旋恶化。
如果双方不制止,这种螺旋恶化,比较容易局势失控,这并不符合我们利益。
所以,我们也需要管控局势。
这也是我们会同意布林肯访华的主要原因。
毕竟双方现在打打谈谈才是常态,也要避免一直处于打的阶段,打一段时间,就需要创造谈的契机。
所以,我们看中美关系,把时间拉长就可以发现,我们和美国是长期处于打打谈谈的状态。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跟大家强调,我们不要一跟美国交恶,进入打的阶段,就觉得我们和美国要老死不相往来,双方要彻底脱钩。
也不要一跟美国进入谈的阶段,就觉得双方一下子就谈妥了,双方冰释前嫌。
这种听风就是雨,比较极端化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前舆论现况,我们身处其中,是比较容易被带歪节奏,但我们也还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比较理性辩证去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比如说,美国最近营造这种积极主动找我们接触沟通的姿态,除了自身债务压力问题,也有点试图营造舆论陷阱的意思。
美国最喜欢满世界拱火制造危机。
包括美国当前也一直在拱火东亚局势。
但美国一边拱火,一边说要跟我们保持沟通,避免误判和冲突。
美国这是在故作姿态,通过舆论来渲染,美国是在努力避免冲突,美国没有在拱火。
美国一直找我们沟通,强调避免冲突,实际上也是在掩盖美国拱火的事实,方便未来美国拱火达到目的时,把冲突爆发的黑锅扣在我们身上,然后撇清美国自己的责任。
对于美国这种舆论陷阱,我们也要辨明。
总体来说,美国试图长期遏制我们发展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很难扭转。
双方现在是核心利益的矛盾,不是一两次谈,就能谈拢的。
只要没谈拢,那么过一两个月继续打起来,是很正常的。
只有其中一方彻底打不下去了,双方才有真正谈拢的可能。
双方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处于缠斗的状态。
所以,我们还是得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
但同时,当前我们和美国打打谈谈是常态,不管是打的阶段,还是谈的阶段,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双方既不会一下子脱钩,也不会一下子和好,我们还是得有持久战的准备。
这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自我预期管理。
这样不管未来我们和美国,是打,是谈,我们都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心态失衡。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