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委会传出一则重磅消息,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补贴的调查,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反补贴关税。
一时间,这则消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在此之前,中欧双方就此事进行了一番长达7个小时的谈判。
当时谈判结束后,我方的态度表明中方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我国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中欧电动车有竞争关系。不久之后,欧方的态度就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比起之前的强硬态度,现在欧方表示,如果这一次的谈判能够达成一致,中国应该向欧方赔偿其车企的“竞争损失”。
如果中国继续与在欧洲“肆无忌惮”扩张的电动车企业,其后果便是继续向中国电动车生产企业收取反补贴关税。
众所周知,这种反补贴关税其实就体现了更深层次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点对中国电动车进行打压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表现这么强硬的欧盟也不能不说体现出了欧洲车企的一个绝境,毕竟我们先来看看中欧电动车的销售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2022年欧盟市场上售出的电动车中,多达35%都是“Made In China”的中国电动车,而且许多中国品牌在中欧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数字。
例如比亚迪在整个欧盟市场的电动车销量,仅2022年就达到了3.4万辆,205% 的同比增长率也令欧洲车企感到整天发慌。
再有就是蔚来与小鹏这两大电动车企业也在进军欧洲市场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蔚来在2022年共售出了电动车约2623辆,同比增长了68%。
小鹏的电动车销量也高达2万辆,同比增长了121%,两者的增长率也令欧洲车企坐立难安。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在技术和市场布局方面要已经优于欧洲本土车企。
就拿比亚迪来说,旗下的电动车系列非常优秀,尤其是在续航方面表现非常突出。
2023年比亚迪旗下的汉EV和唐EV就分别在欧洲畅销了71604辆和22010辆,这说明什么?
说明欧盟市场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倾向于中国电动车,这是在竞争关系上的直接表现。
不得不说,中国的比亚迪在电动车这一领域的技术和在市场方面的布局上要高于许多欧洲本土车企,
同时个人消费上也对中国电动车企业更加青睐。
但是欧洲本土车企却显得没有这么强的竞争力,较弱的技术与较少的市场份额使得哀叹声四起。
冯德莱恩态度转变。我国的电动车企业在欧盟市场中占据了如此之大的优势,直接导致了欧洲本土车企受到的冲击。
并且还有一点,也是欧洲车企十分苦恼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电动车企业给予美国等国家开设工厂、投资等行为更令欧洲车企感到无比苦涩。
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欧盟汽车市场的份额,同时也令中国电动车行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在这种情况下,冯德莱恩便站出来说了“话”,很明显他是为了欧洲车企说的这番话。
此番言论可谓态度大变,原本是中欧双方经过长达7小时的谈判,冯德莱恩态度坚决。
但现在又将其修正为“如果中国继续与在欧洲肆无忌惮扩张的电动车企业其后果就是继续向中国电动车企业收取反补贴关税,那么欧盟的态度将会继续保持这一立场”。
冯德莱恩原本强硬的态度到最后妥协也可以理解,只是因为中欧之前的谈判已经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也是谈判时间最长的一次,冯德莱恩更改态度,也是为了避免谈判搁置。
而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立场后就显得很有“屈辱感”,这就是冯德莱恩所谓的“补偿”。
同时,冯德莱恩的态度也令中方非常震惊,“中方会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还有一点也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冯德莱恩所谓的“补偿”有点双重标准的意思。
因为中国电动车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并没有进行不当行为,也没有“亏”到欧方,因为欧方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的商品,中方生产企业没有对欧方造成“损失”,所以冯德莱恩的态度认为“损失”这点不成立。
中方主动出击。欧盟方面这么做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本土车企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因此欧方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本土车企,可以说欧方此举是带着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中方也不会坐以待毙,早在之前,国家就已经提出过“反制”,我国也有将对“贸易壁垒”的措施。
并且中国也有相应的措施应对,第一对外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第二在欧洲建工厂,大力发展当地汽车产业,形成互补关系,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第三,采用第三方合作的模式,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去掉贸易壁垒,既能保证各自利益又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合作共赢的局面也显得更加长久。
对于电动车这一行业,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加大对汽车研究领域的投入。
行业内也逐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政府政策向有潜力的企业倾斜,同时企业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研发投入,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各大车企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努力。
而且长远来看,欧盟越是对中国限制,中国就有可能会加快电动车的技术迭代拼杀,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从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可以看出,双方的关系同样是竞争中的互为补充,竞争中的合作。
结语中国电动车产业要更好地发展壮大,要加大自身各方面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虽然欧洲方面又进行了一波反补贴措施,但对于中国电动车来说,也可以借此机会加快自身技术的提升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促进中国国内的发展的同时,也要布局国际市场。
目前的欧美地区市场压力都在加大,而中国车企就可以选择合作模式,去非洲、南美等市场来实现电动车的逆袭。
因为非洲、南美等国家的汽车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也因此电动车在这两个市场是有广阔的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