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书斋茶室馆名堂号》第5辑:行楷书法,禅意十足!

名家艺术 2025-04-09 18:24:22

本期名家推荐

禅意书魂

——金熙长书法中的庙堂气韵

金熙长书法:庭院名/亭阁名/书斋名室名/琴房名/香寮名/古琴铭/砚台铭/养生堂/医馆/商号/舍居/洞庐/轩庵/簃亭/山房名

隐士引禅入书,把字写到没有刚柔之容,驰骋之象

编者按:

在喧嚣浮世中,金熙长以隐者之心淬炼笔墨,其书法恰似空谷幽兰,于方寸宣纸间绽放出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象。

他以碑骨为根基,隶意化行,笔锋起落间既有金石铿锵的凛然气度,又流淌着文人书卷的从容风雅以及庙堂中的慈悲与无为。

观其作品,可见枯润相生的墨色如云山雾隐,疏密错落的章法若竹影摇窗,方折与圆转的笔势更暗合禅家空灵之味。这位栖身书斋的当代隐者,将数十年遁世修心的禅意凝于毫端,令每个字都成为承载传统文脉与个性灵思的微型宇宙。

若欲在钢筋森林中寻得一片笔墨构筑的清凉界,金熙长的书法恰是穿越古今的艺术渡舟。

慈悲与欢喜

——金熙长禅意书法艺术特色赏析

金熙长的禅意书法作品独具一格,从所展示的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他在思想文化融入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造诣。

首先,从字体形态来看,金熙长的书法有着明显的碑帖融合特征。他的字体结构严谨,却又不失灵动。在以隶化碑、以碑楷化行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创新。例如,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被巧妙地融入到了行书的笔画之中。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对笔画粗细、长短、疏密的巧妙安排,使整个字体既具有隶书的古朴稳重,又具备行书的流畅洒脱。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生命体,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充满了韵律感,正所谓“草无篆不古,行无隶不雅”。

其次,从笔法上分析,金熙长的用笔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细腻。他在书写过程中,善于运用中锋和侧锋的转换,使笔画的立体感十足。在起笔和收笔处,往往能看到他精心设计的笔触,或圆润饱满,或棱角分明。在一些笔画的转折处,他采用了方折的笔法,这一点与碑刻书法的风格相契合,给人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感。(如下图“微风吹”)而在笔画的连贯处,他又运用了行书的笔法,使笔画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法,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既有金石之气,又有笔墨之韵。

再者,从整体布局来看,金熙长的书法作品有着独特的章法。他善于运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营造出一种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字距较密,行距较宽,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显得紧凑而又不失开阔。而在另一些作品中,他又会采用字距行距都较为宽松的布局,给人一种空灵、疏朗的感觉。这种对空间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整体美感的精准把握。(如下图“百千妙香”)

从墨法上看,金熙长的书法作品墨色丰富多变。他在书写过程中,善于运用浓墨、淡墨、枯墨和湿墨的对比,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层次感。在一些笔画的起始处,他会使用浓墨,使笔画显得厚重有力;而在笔画的收笔处,他又会运用枯墨,营造出一种飞白的效果,给人一种笔锋凌厉、气势磅礴的感觉。这种墨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如下图“具足”)

总的来说,金熙长的书法作品在以隶化碑、以碑楷化行书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展现出了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稳重而又灵动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从字体形态、笔法、整体布局还是墨法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附/《隐士写庭院书斋茶室馆名堂号》之(5)作品欣赏:

金熙长书法/吾舍

金熙长书法/摇技动叶

金熙长书法/是我

金熙长书法/山顶上

金熙长书法/幽静

金熙长书法/得道之处

金熙长书法/圣思

金熙长书法/不复能现

金熙长书法/我亲

金熙长书法/灵室

金熙长书法/宝香林

金熙长书法/而为

金熙长书法/金山复

金熙长书法/宝间

金熙长书法/恭敬

金熙长书法/友之教

金熙长书法/尔时

金熙长书法/天作

金熙长书法/宝性所成

金熙长书法/仙家

金熙长书法/如是我闻

欢迎使用以上书法作为斋名商号,但要配上落款,并征得作者授权,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本期编辑:陈善恒/包玉慈

图片提供:段心照

策划设计:刘永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