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辽击败20万宋军精锐,为何还要向北宋称臣纳贡

江湖那些事 2025-02-23 18:01:04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1122 年那会,局势简直火烧眉毛了。萧干和耶律大石就靠着几千残兵败将守着燕京呢,而童贯带着 20 万大军都打到河北了。可谁能想到,宋军表现太不给力,像种师道、杨可世、辛兴宗这些有名的将领,居然被打得屁滚尿流,那 20 万大军,最后成了辽军眼里的笑话。

话说这消息传到燕京,那北辽实际上管事的萧普贤女可高兴坏了,心里想着:北宋那西军精锐咋这么不中用呢。她转头就跟耶律大石讲:“机不可失,咱们这会儿跟北宋说称臣纳贡,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咱就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嘛。”就像老话说的,“知足常乐”,把握好这个时机才是关键。

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您瞧瞧这事儿。就几千个打了败仗的散兵游勇,居然能把北宋那二十万最厉害的西军打得落花流水。照理说,北辽既然这么牛,干嘛还得给北宋称臣进贡呢?萧普贤女直接一路猛攻,把童贯的军队全灭掉不香吗?唉,只能讲,萧普贤女有她的难处,北宋也实在是太不争气了。

咱都知道那句俗语“兵败如山倒”,阿骨打在东北那可是势如破竹,辽天祚帝带着70万大军都被打得屁滚尿流,只能逃到夹山去躲着,连手下大臣都不清楚他是死是活。就在1122年,一直没得到辽天祚帝消息的耶律淳,在燕京宣布称帝,建立了北辽。这北辽,就这么冒出来了。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北辽这情况,连瘦死的骆驼都算不上。它的势力范围那叫一个小,就燕京、平州、涿州、雄州这么点大地方,基本盘弱得不行。耶律淳心里没底啊,刚一称帝,马上就派人去北宋,直接把澶渊之盟里关于岁币的条款给废除了。

俗话说,“化干戈为玉帛”。在1005年的时候,北宋和辽国这俩国家达成了澶渊之盟。从这之后,北宋和辽国就成了兄弟国。北宋每年都得给辽国送岁币,其中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也是二十五万两。打这儿起,两国就永远和好啦,再也不打仗了。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澶渊之盟一签,宋朝和辽国之间一百多年都没大动干戈,老百姓也能安安稳稳过日子,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不过呢,北宋心里一直想着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这块地。后来金国冒头了,北宋觉得自己有了跟契丹叫板的本钱。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1120 年的时候,宋朝和金国达成了海上之盟,商量着一起去攻打辽国。可当时北宋正忙着对付方腊起义呢,就把西北的宋军往内地调,根本没办法马上出兵北伐辽国。这时候辽国的耶律淳知道宋金结盟了,他心里明白辽国已经破破烂烂的,为了尽量保住辽国,就决定向北宋让步妥协。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宋徽宗不这么想。当时辽国局势已岌岌可危,耶律淳为了维持和宋朝的和好关系,主动提出不要岁币。但宋徽宗压根没把这当回事儿,觉得辽国都快不行了,没啥可怕的。所以直接拒绝了北辽派来的使者,还命令童贯带兵去攻打辽国。

“人算不如天算”,耶律淳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可那时都已经老得不行了。这皇位他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去世了。没办法,只能由他妻子萧普贤女出来摄政,掌管北辽的军政大事。而辽天祚帝被困在夹山,心里对耶律淳和萧普贤女那是气得牙痒痒,可他自己都自身难保,根本没辙。

常言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童贯领着2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心里想着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对方吓服,可这如意算盘没打成。童贯打发了个使臣跑到燕京,跟耶律淳说赶紧投降,不然有苦头吃。哪知道耶律淳和萧普贤女当场就给拒绝了,还狠狠地指责北宋撕毁了澶渊之盟。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当时的情形正是如此。萧干和耶律大石带着几千残兵败将出兵攻打。先是把杨可世、辛兴宗给打败了,接着又去围攻种师道。那北宋西军虽说号称精锐,可这20万宋军啊,一下子就被打得屁滚尿流,跑得老远老远。没想到这所谓的精锐部队,竟是这般不经打。

俗话说,天不遂人愿。耶律淳还没来得及见证更大的胜利,就突然去世了,这下只能由萧普贤女出来主持大局,代理国政。当时北辽刚打败了宋军,萧普贤女心里挺高兴,但她也清楚,光高兴没用啊,还得琢磨着怎么把老祖宗留下的基业稳稳当当保住才行。

常言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时北辽的局势那叫一个危急,契丹人被金国打得节节败退,都快到灭国的地步了。这时候萧普贤女没办法呀,就同时派出两拨使者,一拨去金国,另一拨去北宋,跟人家说愿意称臣,还会给人家进贡呢。向北辽向金国称臣,大家也都能理解,毕竟金国实力确实强,契丹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嘛。

老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时的局势下,萧普贤女为啥要对北宋俯首称臣,不仅进贡财物,连国书上的用词都特别谦卑恭顺,简直毫无脾气呢?你想啊,北辽虽然骨子里可能不太瞧得起北宋,可又巴望着北宋能原谅自己,好保住自家祖宗传下来的这份基业,所以才这般委曲求全。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北宋得负责搞定燕山以南,把燕京、云州这些地方给收复回来。在萧普贤女眼里,北宋要是答应让北辽称臣进贡,别去占燕云的地盘,那北辽就算保住老底了。为啥呢?因为金军对燕云这块地儿没啥心思。正所谓“各怀心思,各有所图”,各方在这局势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常言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萧普贤女哪能想到,宋徽宗那野心可大了去了。虽说宋军战斗力不咋地,但有阿骨打在后面撑着,宋徽宗就觉着自己肯定能赢,觉得靠武力拿下燕京没啥问题,所以根本就不愿意答应萧普贤女称臣纳贡这事。

在金国这边,阿骨打这人说话算话。当时北宋和金国搞那个海上之盟,北宋最犯愁的就是金军跟契丹讲和,然后把辽国留着。阿骨打就跟宋朝来的使者说:“就算跟契丹谈和了,燕京也得吐出来给你们,你们就把心放肚子里吧。”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阿骨打确实做到了信守诺言。

咱都知道,北宋那时候,就是不愿意跟金国议和。金国呢,就一直盯着北宋这边。阿骨打之前答应过把燕京拿回来,可对北辽称臣纳贡这事,他也不干。这两边就这么僵持着,那就接着打呗。宋徽宗一看这情况,咬咬牙,调集了一大批兵力,还派童贯去进行第二次北伐,真应了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谁都不服谁啊。

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啊,前锋大将变成刘延庆了。这人在西军那是相当有名,打仗的经验老多了。他儿子刘光世,更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里头的一位呢,正所谓“将门出虎子”嘛。

常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年刘延庆带着12万大军来到白沟河。就在这时候,常胜军的头子郭药师选择投降,还自告奋勇要当先锋,去偷袭燕京。郭药师又跟刘延庆说,让刘光世也一块去,大家一起干出番大事业来。

常言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时刘延庆和萧干正僵持不下呢,郭药师瞅准机会,带着人突袭燕京,一下子就拿下了外城。可坏就坏在,原本约好一起来的刘光世没按时赶到,这下郭药师这边人手不够啊,对方反击,两边就进入了激烈的巷战。那真是你争我夺,难解难分,根本分不出个胜负来。

萧干这边呢,先虚晃一枪,故意吓唬宋军的主力,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接着,他扭头就带兵杀回燕京。宋军哪能招架得住,被打得屁滚尿流,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萧干大获全胜,又回到了白沟河。到了晚上,他让人点起了火把。这边刘延庆一看,还以为契丹人又打过来了,吓得魂都没了,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带着部队撒腿就跑。正所谓“兵败如山倒”,这宋军一下子就乱了套。

当时那局势啊,就好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萧干瞅准机会乘胜追击,一路杀到了雄州城下。这时候,童贯吓得够呛,根本不敢打开城门让刘延庆进来。好在契丹的兵力有限,萧干心里也犯嘀咕,不敢贸然攻城,没办法,只能就这么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

有句老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第二次把北宋的主力部队给打败之后,萧普贤女心里也清楚,不能把宋朝得罪太狠了。她还是想着能跟宋朝讲和,就派了使者去见童贯,说北辽愿意向宋朝称臣,还会给宋朝进贡,就图能留条活路。

北宋连着吃了两场大败仗,感觉忒丢面子了,可心里还是惦记着把燕云十六州给拿回来。童贯这人呢,根本不打算跟对方议和,他寻思着,干脆派个使者去见阿骨打,让金军出兵帮忙,一块儿把燕京给宋朝夺下来。毕竟“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北宋就想争回这口气。

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那会儿啊,萧普贤女也打发使者去金国。巧了,北宋使者也在呢,两边人一照面,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阿骨打瞅见北宋使者,心里头那叫一个复杂,都不知道该咋开口,就觉得这盟友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当时阿骨打压根不答应北辽称臣这事,萧普贤女实在没办法了,没别的路可走,就赶忙派兵去守居庸关,想以此拦住金军。没想到阿骨打直接亲自挂帅出征,带着兵气势汹汹地朝着燕京杀过去。路上碰到宋朝使者马扩,阿骨打还特意跟他讲:“一会儿打居庸关,你瞅瞅咱这军队,谁要是敢半道当逃兵试试!”

有句老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居庸关这一仗,马扩算是真切体会到啥叫真正厉害的部队了。当时啊,金军像发了狠似的往前猛冲,契丹那边根本就顶不住,一下子就乱了套,兵败如山倒。就这么着,金军轻轻松松拿下了关隘。萧普贤女、萧干还有耶律大石一看这情况不妙,保命要紧啊,赶紧撇下燕京,各跑各的去了。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当时局势混乱,辽国摇摇欲坠。萧普贤女跟耶律大石琢磨着去投靠辽天祚帝,而萧干呢,带着奚人、渤海人跑到奚王岭自立国家。就这么着,仅仅维持了一年的北辽,宣告彻底完蛋了。

俗话说,“用人之际,不拘小节”。辽天祚帝那时候,对萧普贤女那是恨得牙痒痒,根本没法原谅她,最后就把她给杀了。当时正是缺人手的时候,耶律大石赶忙主动承认错误。辽天祚帝想着正需要人呢,就叫耶律大石带兵去跟金军打仗,算是将功赎罪。

常言说得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时,耶律大石那可是相当勇猛,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可他这次的对手完颜娄室,在金军里那也是出了名的厉害,被称作金军第一猛将。在一场混战当中,完颜娄室竟然把耶律大石给活捉了。抓回来之后,就逼迫耶律大石给他们带路,要去把辽天祚帝也给逮住。

常言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时,娄室有耶律大石带路,那行动进行得顺顺当当。可这边刚有点进展,辽天祚帝又脚底抹油,跑了。后来呢,耶律大石瞅准个空子,从金军那儿脱身,转头去投靠辽天祚帝。但这一见面,俩人之间的矛盾就冒出来了。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年辽天祚帝一门心思想跟金军来一场大决战,可耶律大石却觉得得保住自家的实力。耶律大石心里清楚,金军不好惹啊,于是就带着二百来号人往西去了。这一路打到中亚,在那建立了西辽。嘿,他可真厉害,一路势如破竹,把中亚霸主塞尔柱突厥那十万联军都给打得落花流水。

俗话说,“福兮祸之所伏”。当时,娄室一路追着辽天祚帝不放,最后成功把他抓住了。这一抓,历经两百多年的辽朝就这么没了。北宋呢,倒是如了愿,拿回了燕京六州。可没想到,这一收复,反而把自己没啥实力的底儿给露出来了。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阿骨打这人遵守跟北宋的协议,没去为难北宋。可他手下那些女真贵族,就不是这样了。1125 年,也就是阿骨打死了两年后,金太宗一声令下,发兵向南进攻。结果呢,才一年多,北宋就被灭掉了,这事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辽这国家,存在时间不长,内部麻烦一堆,外面又有强敌,手里兵力也不多。可就这么个情况,居然两次把北宋最厉害的西军主力给打得落花流水。北辽的萧普贤女心里没底啊,就想着让北宋高抬贵手,北辽愿意称臣进贡,只求能保住老祖宗传下来的基业。但宋徽宗压根儿不答应。

常言说得好,“胳膊拧不过大腿”,北辽这边实力比不上人家,只能主动低头妥协。萧普贤女、萧干和耶律大石他们,再怎么想挽回局面也没办法,为啥呢?就因为阿骨打的金军太厉害了,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猛。北宋这边也打不过北辽,没办法,童贯就寻思着让金军来帮忙。这样一来,萧普贤女注定是要失败喽。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