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当8个月皇帝的朱由崧,被称为“蛤蟆天子”

江湖那些事 2025-02-17 14:42:57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除夕夜,朱由崧孤孤单单地坐在南京皇宫大殿中。这位南明在位没几个月的短命皇帝,早就完全丧失了对权力的把控。大殿里安静得很,他长吁一口气,抬头看着夜空,眉头紧紧皱着。在一旁的太监韩赞周看到这情景,心里暗自高兴,还以为皇帝是在为国家没光复而发愁呢,就忍不住上前询问。哪知道,朱由崧的回答让他一下子心灰意冷:“这老大的皇宫里,咋连个给我唱曲儿的人都找不着呢?”

明末清初那会儿,明朝已然摇摇欲坠,战乱连连,朝廷里里外外纷争不停。崇祯皇帝自缢死后,明朝的那些忠臣们不甘心把大明江山交给满清,都汇聚到南京,打算再立一个新皇帝,期望能够重振旗鼓。重臣史可法给出了让众人吃惊的反对看法,他不赞同立朱由崧当皇帝,觉得这人存在“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的问题。他的这番“此人”之论,让朝廷里的人意见各不相同,立朱由崧为帝的提议也由此碰到了很大的阻碍。

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天启皇帝朱由校是兄弟,他们的父亲为明光宗朱常洛。依皇位继承的规矩,该是崇祯皇帝的儿子登基,可他的太子以及另外两个儿子都被满清给抓了,那就得从朱由校的后人里挑。朱由校一辈子都在当木匠,没留下孩子,那就得再往前找,于是就选定了明光宗朱常洛的弟弟福王朱常洵的后人来继承皇位。不过,这时候福王朱常洵已经死了,他的长子朱由崧成了福王并继位,从血缘和宗法方面来看,他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即便这样,史可法等忠臣还是对朱由崧的本事和品德很不放心。

虽说史可法以及以钱谦益为头的东林党都不赞成朱由崧继位,可跟他们想法一样的人不少。就像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这人瞅准了这个能立功的契机,主动给朱由崧出主意,提议让朱由崧借助江北三镇总兵高杰、黄德功以及刘泽清的势力登上皇位。那些各怀心思的军阀们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朱由崧的请求,随后就发兵去往南京,把朱由崧推上了皇位。

太阳还没升起的清晨,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登基当了皇帝,南明这个小政权也就此正式登场了。可是呢,这说到底就是一场权力的争斗游戏,真正有实际权力的还是那些手里握着大量兵马的军阀。在他们眼里,朱由崧就是个被他们操纵的木偶,根本不是啥真正的皇上。像高杰这类人,不但没有向北讨伐的念头,还在南京城里肆意妄为,把老百姓折腾得痛苦不堪。

军事力量被他人牵制,朝臣马士英等人对朱由崧极为失望,因见其无法把控局势,便纷纷沉浸于享乐。这种放纵无度的生活,没多久就让朱由崧丧失了民心与朝臣的信赖。朱由崧整日浑浑噩噩,还派宦官到处选美,但凡被看中的女子,不论是否已婚,都被强行带入宫中。这一行为在南京城引起了极大的动荡,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女子藏起来,就怕自家门上被贴上黄纸。

弘光元年三月,有个年轻人于南京宣称自己乃是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在南明朝廷掀起了大波澜。朱由崧吓得不行,赶忙把这人抓了起来,还打算以“冒牌太子”的罪名把他给杀了。但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就完了,左良玉在武昌举兵,举着“清君侧”的招牌,军队直逼南京,让南明朝廷陷入了分裂和内斗之中。

机会往往青睐有胆量的人,满清豫王多铎瞅准了这一契机,即刻统领大军向南进发,没多久就拿下了扬州,接着兵临南京城。南京遭到围困后,朱由崧还没打仗就先跑了,撇下百姓与朝臣,领着五十多人匆忙逃往芜湖。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总兵田雄、丘越等人把他抓住了,将他当作投名状献给了多铎。朱由崧被押到北京,过起了花天酒地的奢侈日子,直到一年后,有人举报前明残余势力想要反清复明,朱由崧被处以斩首,就此结束了他短暂又荒诞的一生。

朱由崧这个被史书记为“蛤蟆天子”的皇帝,他那短暂又荒唐的当政历程,不但是他个人命运的凄惨写照,也堪称那个动荡乱世的一个典型代表。记录这段历史,不单单是给后人敲响警钟,更是要提醒我们牢牢记住:国家多灾多难,怎能一味地贪图享乐而将国难抛之脑后呢。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