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给大家分享了,有一些较远地方的肺癌患者给我留言,发了当地诊断的结果,想问问我是否可以后期辅助治疗,该怎么治疗?我先给大家说结果,大多数早、中期肺癌都可以通过手术加辅助治疗(化疗,靶向药物,质子治疗等)很好的控制癌细胞的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淋巴转移)。
但是这样的治疗一定是“个人个案”的精准诊疗,有着非常明确的个体化差异,所以在诊疗中没有可以“参考”的方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诊疗方案。今天我就给大家具体的讲解一下Ⅱ期、Ⅲ期的肺癌手术后转移可能性和靶向治疗的问题,围绕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处理方法,靶向治疗的问题进行详细科普。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疗已有新突破早些年因为科技诊疗水平和诊疗意识的不足,大多数肺癌在被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到了中晚期才有疼痛,咯血等症状)。在随后的科技发展中,CT大规模投入使用,使得肺癌的早期筛查越来越便利和广泛。这也让正规治疗的介入越发提前,最近三十年虽然肺癌的发病率冲到了“疾病发病”的第一,但是总体死亡率较之以往下降了20%—30%。
现阶段新桥门诊、住院临床的综合数据来看,现阶段大多数肺癌的诊疗分期都在Ⅱ期及以前,是浸润性肺腺癌、微浸润性肺腺癌、原位腺癌,甚至更早,很少出现中晚期肺部几乎被占满或是全是大肿瘤的状态了。加上现在基因分析和靶向药物的准确性,大部分肺癌几乎被“锁定”在安全线内。

因为癌细胞因为癌细胞能分泌一些酶,降解细胞外基质,使得癌细胞有着较高的运动和增殖能力,可以穿过基底膜,通过血液或淋巴进入其他部位而出现转移到其他器官。现阶段临床在治疗癌症的时候会根据第九版的TNM分期的判断依据对所有的肿瘤进行具体的分期。
T(Tumor)来评估肿瘤的大小、是否已侵犯周围组织,随着T分期的增加(如T1到T4),表示肿瘤的浸润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N(Node)表示是否存在淋巴转移,而浸润性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道转移到周围淋巴结;M(Metastasis)表示远处转移的情况(远端转移是肿瘤晚期的标志之一),浸润性癌细胞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远端器官或组织(一旦发生远端转移,无论肿瘤大小或淋巴结转移程度如何,通常都被视为晚期M1期)。
淋巴结转移的治疗需要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需要在手术阶段切除病灶的同时,进行精准地淋巴结清扫,以移除那些可能被感染的淋巴结。一般来说ⅡB期患者的治愈率能达到58%,ⅢA期、ⅢB期的治愈率分别为42%和24%。对于Ⅲ期患者,如果能在术前通过辅助化疗来减小肿瘤的直径和肿大的淋巴结,那么预后的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在治疗策略上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精确。许多Ⅱ期,Ⅲ期患者都被建议在术后进行基因检测,并且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个性化术后的辅助治疗。在这些辅助治疗手段中,靶向药物的应用尤为关键。
靶向药物被誉为“精确制导武器”,是与化疗药物截然不同的“大杀器”。靶向药物针对恶性肿瘤需要通过“启动信号”和信号传导才可以无限增殖的特点,通过利用标准化的生物标记物,精准“打击”恶性肿瘤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组,从而直接摧毁肿瘤的增长和增殖。
然而,没有任何药物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是靶向药物也有其特定的“优势人群”。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0%—60%,使用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其有效率可达到70%。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EGFR-TK1抑制剂针对EGFR基因突变敏感性的患者效果在不断提升。

现和解决方法自从药物问世并开始应用以来,耐药性和“负反馈”现象就不可避免。耐药这个“大问题”,也是绕不过去的“必选题”。通常当靶向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导致肿瘤体积增大或出现远端转移时,就是耐药的表现。
缓慢耐药是指肿瘤体积未见减小,肿瘤标志物略有增高,这种情况最好处理,只需坚持服药即可。局部耐药是指原发灶控制得很好,还有缩小迹象,但远端发生转移(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等),这时需要进行局部症状针对性处理,并保持用药即可。爆发性耐药是指肿瘤体积明显增大,肿瘤标志物上升较快,并伴随局部转移和症状加剧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及时更换治疗方案,采用新的靶向药物进行处理。

归根结底,Ⅱ期、Ⅲ期的肺癌并非不可战胜,淋巴结转移也可以通过个体化、精准化的手术和针对性的辅助治疗,达到相应的治疗结果。在现阶段,除了小细胞肺癌之外,大部分肺癌病例都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治疗(小细胞肺癌现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理论的持续更新,肺癌终将被完全控制甚至治愈。我们需要保持好积极的心态,正面“迎战”,那么就可以找到我们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