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知道父母有个心愿,那就是在城里买套房子,改善一下居住环境。
他们都是普通的工薪族,爸爸每月拿着4000块左右的工资,妈妈工资稍低些,也就3000多。这么多年,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供我上学,我心想他们应该没多少积蓄能来买房了。
但就在去年,我突然听父母说,已经在看房子了,而且准备付首付,那一刻,我震惊得说不出话。要知道,如今房价可不低,首付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我好奇不已,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当我陪着父母去办理购房手续,看到他们拿出厚厚的一叠存单,那都是多年来辛苦积攒的钱,我心中满是感慨。
再想想自己,工作后工资不算低,可每个月除去房租、吃喝玩乐和社交花费,基本月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父母有着一套独特且有效的存钱习惯。要是你也渴望在今年存下一笔钱,不管是为了买房、买车,还是实现其他梦想,不妨来看看父母那一辈这6个 “偷偷变富” 的存钱习惯,说不定能给你带来启发。
1、工资到账先存钱
在我父母心里,存钱的理念十分明确。对他们而言,存钱就跟每个月必须交水电费一样,是雷打不动的固定任务。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我父母二话不说,先从里头拿出 20% 到 30%,马上转到一个专门用来存钱的账户里。
这个账户对我父母而言,如同一个小金库,没特殊情况,绝对不会去动它,而剩下的钱,才用来安排一家人的吃喝等日常开销。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父母那辈人特别爱用存折。为啥呢?因为存折和银行卡不一样,要取钱就得跑去银行柜台,跑一趟银行可麻烦了,一来一回,原本想花钱的冲动就被削弱了不少。

要是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用银行卡,在网上轻轻一点,钱瞬间就花出去了,太容易让人没节制。
时间久了,存钱就跟每天刷牙洗脸一样,成了我父母自然而然的习惯,账户里的钱也就不知不觉地多起来了。
2、记账精确到每一分钱
老一辈人记账,那认真程度真让人竖起大拇指,每一笔账都记得明明白白。

我妈有个很有年代感的老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去菜市场买菜,摊主给抹掉的零头,我妈会记下来;水电费补贴的那点差额,也会写清楚;超市搞促销,自己省了多少钱,更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册。

到了月底,爸妈还会开家庭版的 “财务会议”。一家人围坐在一块儿,对着这个账本仔细研究。把那些超支的项目,用红笔醒目地圈出来,以此提醒自己下个月要重点注意这些地方。
不像我平时花钱,很多时候都是迷迷糊糊的,一些小钱不知不觉就没了踪影。

要是像爸妈这样每个月都能省一点,一年下来,那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
3、购买能生钱的东西
在投资这件事儿上,我父母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
当存款达到十万的时候,他们去买了国债。
国债这东西大家都知道,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收益也还算稳定,就好像把钱放进了一个稍微有点利息的保险柜里,让人放心。

等攒够三十万了,我爸就琢磨着去买了个小商铺,用来收租金。
我父母对股票基金这类投资不太感兴趣,他们觉得股票基金看不见摸不着,涨跌变化太不稳定,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我家有个老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我父母就想办法把它改造成出租屋,每个月收点租金,多一份收入来源。
还有那些旧金饰,放在那儿没啥用处,我妈就拿去熔了,给我打造成了一对新耳环,既不浪费,又能把钱花在关键地方。

总的来说,我父母秉持的原则就是,所有的资金都得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闲钱放在手里绝对不能超过三个月,一定要让钱 “动” 起来,给自己创造财富。
4、永远不提前消费
父母那一代人,消费观念和我们年轻人有挺大差别,他们一直坚信 “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坚决不搞提前消费这一套。

就买房子来说,我父母会踏踏实实地存上二十年的钱,等钱攒够了,才开始着手看房子。
家里买车也是一样,非得等全款凑齐了,我爸才去把车提回来。
就算买个空调,都得等到反季促销,价格最便宜的时候才下手。

爸妈对分期付款和信用消费完全不感冒。在他们看来,分期付款虽然能让人提前享受商品,但要多付不少利息,太不划算了。
而且很多时候,因为可以分期付款,人们就容易冲动消费,买一些实际上并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也能像父母一样,克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那能省下多少钱啊。
5、主动钻研省钱技能
老一辈人特别勤劳,还特别爱学习,尤其是那些能帮着省钱的技能。像水电维修、缝纫裁剪、腌制干货这些生活技能,我父母都是自己一点点琢磨着学会的。

家里水龙头坏了,我爸自己动手修理,不用花钱请人;衣服破了或者不合身了,我妈就拿起针线自己缝缝改改,还能接着穿;到了合适的季节,他们就会腌制一些干货,这样既能保存很长时间,又能省下不少钱。

就这么一来二去,日常开支就小了很多,也相当于每个月都能多存下不少钱呢。
6、严格控制社交支出
在社交方面,我父母也有着自己坚守的原则。
遇到红白喜事随礼,一般不会超过四百块。我妈觉得随礼就是表达个心意,没必要为了面子充大头,送太多钱。

我和我哥的结婚彩礼嫁妆,他们更是提前十年就开始准备,早早地把这笔钱规划好,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亲戚之间聚餐,我父母基本都选择在家里操办。在家里做饭,既经济实惠,又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过年送礼物,我父母也喜欢选择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既健康又饱含心意。
他们把人情往来方面的支出控制在年收入的 5% 以内,这样既能维持好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又不会被所谓的面子问题绑架,花那些不必要的钱。

其实,财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靠的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慢慢形成的。
我们年轻人要是也能学学父母那一辈,从这些小事做起,说不定也能慢慢积累起财富,变得富有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