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酒吧,老板娘热情地为客人们推荐了一款他们最近进的“新货”——上海烤鸭。
彼时法国客人们的习惯是搭配一杯葡萄酒轻啜细品,但最近逐渐有人开始选择加上一瓶老干妈,这种辣酱在中国市场上售价不过十元,到了巴黎竟然身价百倍。
你能想象吗?
我们在国内习以为常的食物,却在这里成了身份的象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中国美食在法国变得如此“奢侈”?
跟我来看看吧。
老干妈,这款带有独特辣味的调料,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是餐桌上的常客。
它的味道辣而不腻,深深抓住了法国人的味蕾。
在巴黎的某些地方,一瓶售价可以高达上百元,并且并不是每个超市都能买到。
由陶华碧女士创办的这个品牌,自带一层神秘光环,每瓶瓶身上的肖像更是成为了它的标志。
很多法国人最开始是因为好奇而尝试,但一旦舀上一勺,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开始把老干妈涂在面包上,甚至在吃牛排的时候配上一勺增强风味。
年轻人聚会的时候,总有人笑着提起,“没有老干妈的夜晚,是不完整的。
”而事实是,他们真正上头的,正是这种火辣的挑战。
在法国人的餐桌上,“老干妈”就如同法国的橄榄油一样,进入了他们的日常饮食。
小龙虾:从入侵物种到法国珍馐说到小龙虾的逆袭故事,也是颇有趣味。
原本作为入侵物种的小龙虾,从美国漂洋过海到了中国,被转变成了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
麻辣、蒜蓉、香辣,各种口味让人欲罢不能。
法国人对它的接受始于旅行者的推荐。
一位去过中国的法国朋友尝试带回了一小盒冷冻小龙虾,结果在餐桌上一下子就被分瓜完。
到了法国,餐厅发现小龙虾是一个极大的商机,于是纷纷将其写进菜单中。
法国人很快习惯了吃小龙虾,甚至模仿起中国人在夜市边吃边啤酒的小吃文化,只是,这里的小龙虾价格让人咋舌,一些普通工薪族为了一盘龙虾得精打细算地省下不少闲钱。
而这种“奢侈”却并未减退他们对这道美食的热情。
上海烤鸭:法国人的美味新发现你可能会觉得,北京烤鸭更为知名,但在法国,上海烤鸭的清淡被认为是更为符合他们口味的选择。
法国的餐厅纷纷出现了上海烤鸭的一小撮粉丝群,甚至常会因为预定过多而需要提前好几天。
相比油腻且豪华感十足的北京烤鸭,上海烤鸭以其细腻口感俘获了法国食客的心。
在法国,有些人甚至自称“鸭派”,这些“鸭友”还会定期组织聚会,专门品尝这道独特的美食,打破了传统的只品尝本土菜肴的壁垒。
夫妻肺片这道菜名听上去已经足够让初尝者感到好奇,更何况“肺片”在初期的翻译问题也曾让不少法国人愣在了原地。
随着品尝过它的顾客给予的好评逐渐增多,这种由牛舌、牛心、牛肚等制成的美味瞬间在法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其辛香麻辣的味道,与一贯以柔和见长的法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肺片饭友圈”里,偶有新尝试者会被资深吃货纠正:“妻子和丈夫的肺,这并不代表内脏美食的恐怖,而是一次感官刺激之旅。
”这番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尝试后的人无不感叹中国厨师在香料使用上的炉火纯青。
从老干妈到夫妻肺片,这些中国美食的海外身价虽然突兀,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味道没有国界。
那些我们生活中平常不过的食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绎出另一番精彩。
法国人对这些美食的热爱,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反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化,更是味觉和生活方式的交汇。
在尝试新事物上,不设置边界,你我都可以成为生活的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