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明太祖朱元璋最爱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江山,有人说是权力。
每当朝中大臣功高盖主,朱元璋便会疑心大起,甚至会对其除之而后快。可在这血雨腥风之中,徐达却以其独特的智慧全身而退。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赏他一座气派非凡的王府,徐达却郑重其事地告诫儿子:“这地方,千万不能住!”这座王府到底有着什么玄机?徐达又为何看得如此透彻?

从草根到将军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徐达的赫赫战功。
徐达原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出身平民。他身材魁梧,天生神力,小时候在家乡已有"小霸王"的称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饥荒四起。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年仅二十多岁的徐达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队伍。

与朱元璋同乡的徐达,很快便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
在攻打滁州、和州等地的战役中,徐达以勇猛善战著称,屡建奇功。
朱元璋慧眼识珠,将其提拔为主要将领,与常遇春并称为左右手。

徐达天生具有军事上的直觉和战略眼光。每当制定作战计划时,他总能找到敌方防御的薄弱环节。
在一次攻城战中,徐达发现敌军在城池西侧防守松懈,立即调整战术,集中兵力从西侧突破,一举攻破城池。
这种临场应变的能力,使徐达在朱元璋麾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军中将士对徐达既敬又服。他虽然身为将领,却与士兵同吃同住,从不摆架子。
在行军打仗时,徐达常常亲自探路,遇到险阻时总是第一个上前。这种以身作则的领导风格,让士兵们愿意为他拼死效力。

鄱阳湖上的忠诚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也是徐达忠诚的最好见证。
当时,陈友谅率领的水军船只数量是朱元璋的数倍,形势十分危急。
战斗爆发前,徐达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应对策略。

他命令将士们在船上装载大量火油和干柴,准备在关键时刻用火攻反击敌军。同时,他还派出小股部队在湖中的岛屿上设伏,形成伏击圈。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陈友谅派出精锐水军直取朱元璋的中军指挥船。
眼看敌船即将靠近,徐达当机立断,指挥亲兵保护朱元璋转移到另一艘船上,而自己则留在原处继续指挥作战,吸引敌军火力。

这一举动极大地展现了徐达对朱元璋的忠诚,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斗中,徐达发现敌军编队因追击过猛而出现松散,立即下令释放火船,同时命令伏兵从两侧夹击。
火光冲天中,陈友谅的水军陷入混乱,最终遭遇惨败。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朱元璋在江南的统治地位,也使徐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
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也达到了顶峰,在后来的战役中,几乎将所有重要任务都交给了徐达。

王府背后的智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功臣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他开始担心这些开国元勋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开始对功臣进行试探和打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徐达被封为中山王,成为明朝第一个异姓王。

朱元璋还赐给徐达一座华丽的王府,表面看是重赏功臣,实则暗藏玄机。
徐达深知朱元璋的性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试探。他接受了封王之恩,却告诫儿子绝不可住进王府。
徐达对儿子说:"皇上赐我王府,看似恩宠,实则考验。若我们举家搬入,必会引起猜忌。王府可以修缮,但不可居住。"

他的儿子不解其意,徐达进一步解释道:"功高震主,自古皆然。我们既受皇恩,更应谨言慎行,不可有丝毫逾矩之举。"
这种谨慎的态度贯穿徐达的整个仕途。
当其他将领争相炫耀功劳、要求更多赏赐时,徐达却总是保持低调。

在朝会上,他从不主动发言,只在朱元璋询问时才谨慎作答。
即使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功,徐达也总是将功劳归于朱元璋的英明决策和士兵们的英勇作战。
徐达还明白,远离权力中心是保全自身的重要策略。

在平定北方战乱后,他以镇守边疆为由,长期驻扎在北京,很少回到南京朝廷。当朱元璋召他回朝时,徐达往往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辞。
相比之下,同为开国功臣的胡惟庸就没有这样的政治智慧。胡惟庸位高权重,却不知收敛,甚至暗中结党营私。

朱元璋发现后,以谋反罪将胡惟庸处死,并牵连三万余人。徐达从胡惟庸的教训中更加确认了自己处世之道的正确性。

功臣末路的抉择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能够善终的屈指可数。
徐达之所以能在朱元璋的疑心之下安然度过晚年,与他一系列明智的选择密不可分。
第一,徐达始终保持警惕,从不放松对自身言行的约束。

他深知朱元璋的疑心病有多重,因此在公开场合总是小心翼翼,绝不说可能引起误解的话。
即使在私下,徐达也要求家人和亲信谨言慎行,不可有任何不敬之语。
第二,徐达懂得适时示弱。当他在战场上连连取胜,威望日隆时,便会上表请求休养。

在一次北伐凯旋后,朱元璋要在金陵城举行盛大庆功宴,徐达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前退席,避开了成为众人焦点的机会。
第三,徐达从不干预朝政,尤其是人事任免。
他明白,一旦介入朝廷事务,就可能被卷入权力斗争,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因此,即使有人请托,徐达也从不为任何人说情。

第四,徐达对家族成员的管教极为严格。他要求子孙恪守本分,不可仗势欺人,更不可与朝中大臣过从甚密。
有一次,徐达的侄子仗着是王爷家族成员,在集市上横行霸道。
徐达得知后,立即将侄子叫回府中,重责四十大板,并向朱元璋请罪。这种严于律己、律家的态度,让朱元璋对徐达的家族没有产生戒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达逐渐淡出了朝廷视野。他很少参加朝会,也不再接受新的军事任务。
在北京的日子里,徐达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每日读书习字,偶尔与老友小聚,畅谈天下大势,却从不对朝政置评。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

朱元璋闻讯痛哭,追赠徐达为太师,谥号"忠武",并亲自为他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绩和品德。
徐达的去世,也让朱元璋感叹:"徐达若在,朕何至于此孤独。"

功高盖主,自古难全。徐达以其独特的智慧,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疑心之下全身而退,成为少有的善终功臣。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权力场合中,谨慎、自律和明智的抉择,往往比功名利禄更能保全自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