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清末,陕西一座曹真墓碑的发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墓碑上的字迹竟然“大骂”诸葛亮!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块墓碑上的字迹,竟然被后人奉为隶书的典范,成为书法的标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曹真墓碑为何会成为书法界的经典,而其中的“骂文”又是怎么被忽视的?

虎豹少年
曹真的童年并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安逸。
被曹操收为义子后,他的生活轨迹彻底改变。年少时期,曹真就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武艺。
有次随曹操外出打猎,一头猛虎突然窜出,众人惊慌失措。

十几岁的曹真二话不说,拉弓搭箭,一箭射中猛虎要害。这一箭不仅射杀了猛虎,还射进了曹操的心里。
"此儿有将才!"曹操赞叹不已,从此对曹真格外器重。
曹操不是轻易夸人的主,他看重的是曹真临危不惧的品质。

正是这种特质,让曹真日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曹操也没让这个义子闲着,给了他实战机会。
当时虎豹骑作为曹操的精锐部队,能被授予指挥权绝非易事。曹真就是那个例外,他年纪轻轻就统领虎豹骑,带兵出征。
灵丘之战是曹真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当时边境不稳,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前往平叛。

曹真临危受命,率军出征。战场上,他指挥若定,灵活运用虎豹骑的机动优势,破敌如破竹。
敌军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土崩瓦解。这场胜利让曹真声名鹊起,被封为灵寿亭侯,从此踏上了军政双栖的仕途。
河西之战更是曹真军事才能的全面展现。叛军占据险要地形,兵力众多,一般将领都会选择保守打法。

曹真却别出心裁,先是派小股部队佯攻正面,自己则带精锐绕到敌军后方。敌军腹背受敌,大乱阵脚。
这一战斩首五万,彻底稳定了河西局势。当时有位老兵感叹:"将军用兵如神,吾等跟随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漂亮的胜仗!"

两代君王的倚重之臣
曹丕继位后,朝中势力重新洗牌。
作为曹操的义子,曹真的处境并不算容易。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很快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国,曹真被封为镇西将军,负责镇守西部边疆。

"西部边疆乃国之屏障,非真不能镇之。"曹丕这句话道出了对曹真的信任。
镇西将军不仅仅是个军事职位,更承担着管理地方的职责。
曹真在治理雍州时,一改部分魏国将领的骄奢作风,轻徭薄赋,体恤百姓。
他经常深入村庄,了解民间疾苦。有次遇到大旱,曹真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带头减少用度。这样的举动让他在雍州一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东吴一直是魏国的心腹大患。曹丕决定亲征东吴,自然少不了曹真这员大将。
进攻江陵的战役中,曹真率军深入敌境,战果颇丰。可惜天不遂人愿,军中突发疫情,士兵病倒一大片。
曹真不得不向曹丕建议撤军,保存实力。
这个决定虽然没能取得战役的胜利,却避免了军队的全军覆没,显示了曹真作为将领的理智和远见。

曹叡继位后,朝中又是一番变动。
许多曹丕时期的重臣被边缘化,但曹真不仅没有失势,反而成为曹叡倚重的大将之一。
这说明曹真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智慧也非常人能及。
在两代君王的朝代更迭中能保持地位不变,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实属不易。

街亭妙算
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智谋无双。他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面对这位"卧龙",曹魏朝廷自然要派出最优秀的将领。曹真就是对抗诸葛亮的主将之一。
街亭之战是曹真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当时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这是蜀军北伐的咽喉要道。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坚持驻军高处。曹真洞察先机,立刻派人断绝了蜀军的水源。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曹真深谙兵法精髓。
几天后,没有水源的蜀军士气大跌,加上曹军围攻,马谡大败而逃。
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彻底落空。这场胜利不仅显示了曹真的军事才能,更说明他对敌军心理的把握和对战场形势的洞察力。

诸葛亮曾经施展"空城计",以少量兵力吓退司马懿大军。可惜他遇到的是曹真而不是司马懿,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曹真做事果断,绝不会被敌军的虚张声势所吓倒。有次诸葛亮派人散布谣言,称将亲率大军突袭曹真驻地。
曹真不为所动,冷静分析后认为这是诸葛亮的疑兵之计,坚持按原计划行事,最终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曹真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带兵打仗上,更体现在战略眼光和临场应变能力上。
他能够准确预判敌军动向,并做出恰当的应对。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将领必备的素质。
可惜的是,曹真英年早逝,否则他在魏国的军事舞台上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纸上残碑
清朝末年,一块石碑出土,引起了轰动。这就是著名的《曹真残碑》,记载了曹真在雍州的政绩。
碑文用隶书书写,笔法流畅,被誉为"隶书正宗",比汉代隶书更显灵巧,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有意思的是,当地百姓发现碑文中提到"蜀贼诸葛亮"等字句,感到十分不满。

要知道,诸葛亮在民间可是深受爱戴的忠臣形象。
出于对诸葛亮的敬仰,百姓们竟然部分损毁了碑文。这个细节反映了民间文化对历史记忆的影响力。
《曹真残碑》的出土为我们了解曹真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碑文中记载了曹真治理雍州的政绩,印证了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有政治智慧的地方官员。

碑文还记载了曹魏朝廷对曹真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在当时确实备受重视。
历史往往因文学作品而被改写。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塑造三国人物形象功不可没。但也正是这部作品,让一些历史人物形象被扭曲。

曹真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很多他的功绩被归于司马懿名下。这导致后人对曹真的了解远不如对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了解。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客观评价曹真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治国能臣。

曹真从少年射虎展现勇气,到统领虎豹骑征战沙场,再到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他的事迹足以写入正史。
可悲的是,文学创作和后世演绎模糊了他的真实形象。
清末出土的残碑为我们揭开了这位被遗忘将领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武双全、忠心为国的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资治通鉴·魏纪》 《中国碑刻全集·曹真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