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你知道都有哪五代和哪十国吗?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2-23 11:21:35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系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指907年-960年间,由梁、唐、晋、汉、周五个先后孕育的中原政权;“十国”则为杨吴、桀燕等10个在南方地区平行并存的割据政权。此由《新五代史》命名,涵盖五代至宋初的割据状态。

唐天祐四年,朱晃篡位,建后梁,定都开封府。自此,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加之政治形势动荡,经济基本停滞,百姓生活深受其害。然而南方地区较为安宁,生产力得以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南唐和吴越表现尤为明显。

就在这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定难军(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与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五代期间,梁、唐、晋、汉、周轮番执政,虽拥有强大实力,却未能安定全国,实质上仍为藩镇割据的各朝廷。

唐代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在实力强盛的华北政权控制之下,形成梁、唐、晋、汉、周五朝,此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遍地,部分藩镇获封为王,成为高度自治的王国。藩镇之间战争不息,最终形成十国。十国包括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分别为前后相继,北汉则是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权。另外,中原还存在义武军、成德军等独立、半独立(归附后梁)政权,南方在楚、闽败亡之后亦出现武平军、清源军等割据势力。

唐亡梁兴

后梁的创立者朱温,原为黄巢起义军队将领,归顺唐朝后命为全忠,受职宣武军节度使,驻扎于汴州(现今河南开封)。之后,他与李克用、时溥联手镇压黄巢败军,并受命招降黄巢余部。黄巢逝世后,朱温扩大他在汴州的势力范围,逐渐占领中原。此后,他相继打败了秦宗权、朱宣、朱瑾等人。在关中,他与李克用、李茂贞围绕对唐昭宗的控制权展开角逐。此外,朱温还控制了河北三镇。天祐元年(904年),为了掌控政权,他杀害了唐昭宗,立唐哀帝,诛杀宦官和朝臣,引发了“白马之祸”。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除唐哀帝,建立梁朝,即为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号“东都”;将唐洛阳府改为陪都,称为“西都”。自此,五代时期开始。

后梁实际控制地区包括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陕西、湖北大半,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省一部分,疆域为五个中原皇朝中最广。吴越、闽、南汉、楚、荆南诸国名义上均向后梁效忠。

梁晋相争

梁朝初建时,以河南部分地区为重心,着力恢复农业生产,减免租税,安置流亡,维系了一段社会短暂的稳定。但是,随着梁太祖的上位,不但多次杀害有功之臣,还与河东的李克用、淮南的杨渥之间爆发激烈冲突和战争。宫廷内部纷争重重,亲朋厮杀不断。

李克用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承遗志,继续抗击后梁。梁太祖夜晚,疑心成德军与晋交好,于是出兵攻打。成德军王镕与义武军王处直相继投向李存勖。随后,李存勖率部在柏乡(河北柏乡)一战,大胜后梁。同年,卢龙镇刘守光宣布称帝,史称桀燕。翌年,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进攻刘守光,梁太祖亲自驰援,可惜遭晋军击退。刘守光转过年就被李存勖击败并灭亡。

梁太祖在洛阳败退之际,次子朱友珪因不满父皇有意立兄长朱友文为太子,便起刺杀动机,并篡位成功。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913年),其弟朱友贞联手天雄军(亦称魏博军)首领杨师厚发起政变,推翻朱友圭,史称梁末帝。杨师厚去世后,河北各镇纷纷归附晋国。至此,后梁的北部防线仅能坚守在黄河以南。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率军南下,与梁军在濮州僵持。梁军在胡柳陂一战惨败,将领周德威战死。

贞明七年(921年),成德大将张文礼杀死节度使王镕,掌控成德军,与后梁、契丹结盟,反对晋国。李存勖在镇州之战中大败梁赵联军,夺取河北三镇。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国号唐,史称后唐,之后再次南侵。梁将王彦章采用围堵汴州的策略,逼迫唐军撤退至杨刘一带。双方久战不休,唐军粮食短缺,弃军心切。然而在梁朝廷内部,赵岩、张汉杰等人进谗,王彦章被罢免,唐庄宗率军绕道郓州,攻占空虚的汴州。梁末帝绝望之下,命令皇甫麟自尽,后梁亡国。

后唐盛衰

唐庄宗灭亡后梁并以洛阳为都,河北三镇已纳入麾下,凤翔(岐国)的李茂贞与吴越、闽、楚、荆南等皆臣服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贞逝世,故后唐正式并吞岐国。

曾被迫入川的神策军将领王建相继攻取两川、三峡,领地逐渐扩大,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封为蜀王。朱温篡唐后,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后人称为“前蜀”。王建注重礼贤下士,吸引唐朝文人雅士。前蜀的风俗典章尽承唐朝,各项政治制度无不照搬唐朝。他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加强军事建设,却避免过度扩张,维持了社会的安定。然而到了晚年,王建残杀功臣,宦官猖狂,后妃干政,然而尚未酿成巨祸。前蜀全盛之时,疆域包含今日四川、重庆的大部分以及陕南、甘南、鄂西的部分地区。王建离世后,其子王衍骄奢无度,残忍暴虐,政治腐败达到极点。同光三年(925年),唐庄宗命枢密使郭崇韬、魏王李继岌率军六万进攻前蜀,年末抵达成都,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全盛之时的后唐,统治区域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以及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大部分,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萧墙之祸

后唐表面繁荣,内患却日益深重。唐庄宗迁都洛阳之后,任用宦官掌管机要大权,使得朝政日益荒废。唐庄宗自以为大局已定,不再关心政事,沉迷声色歌舞之中,甚至赐予自己艺名“李天下”,倍加宠信伶人和宦官。尽管军费浩繁,国库耗竭,刘皇后独揽政务,耗尽大半税收供应后宫,以致朝廷难以供应军粮,酿成严重隐患,不久后征蜀军队即发生兵变。

郭崇韬

郭崇韬虽然成功消灭了蜀国,但李继岌因未能全面介入军务而感到不满,他秘密上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唐庄宗欲彻查此事再作决定,但刘皇后擅自命令李继岌将其杀害。同光四年(926年),郭崇韬被害,唐军人心惶惶,兵变纷起。刘皇后不愿拨款给军队,使局势雪上加霜。不久,魏博军队在效节指挥使赵在礼的领导下,在魏州(现河北大名)发动叛乱,唐庄宗派遣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受拥戴回击唐庄宗。同年四月,唐庄宗中箭身亡。李嗣源攻入洛阳后,铲除反叛者,自立为帝,即唐明宗。

唐明宗治理期间,革除庄宗弊端,驱逐宦官,任用文人学士;减少冗余机构,创设审计司等财政机关;倡导节俭,修建水利,关注民生,加强中央军力,设立保卫军队以制衡藩镇。这段时间堪称五代难得的安定时期,史称“小康”。

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患病,太子李从荣篡位失败被杀,不久明宗驾崩,年幼的李从厚即位,即唐闵帝。此时,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和女婿石敬瑭分别担任凤翔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宰相朱弘昭、冯赟企图用调动节度使的方式分化军权,反而引发了叛变。应顺元年(934年),李从珂以清除叛党为名攻入洛阳,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惨遭杀害。李从珂自立为帝,即唐末帝。

石敬瑭

唐末帝与石敬瑭早已心生嫌隙,继位后更添矛盾。清泰三年(936年),末帝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强迫石就职。石敬瑭采纳桑维翰、刘知远的建议,求助契丹(辽)出兵叛变,并向辽太宗耶律德光认做义父,割让燕云十六州,且每年输帛三十万匹。张敬达得知叛变之事,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固守不出。此时,卢龙军的赵德钧和耶律德光有意联手夺取中原,石敬瑭大惊失色,急忙派遣桑维翰向耶律德光请罪。桑维翰跪地求饶,才使耶律德光取消与赵德钧联手的计划。耶律德光率军救援,协助石敬瑭在太原建立后晋,即晋高祖。

天福二年(937年),晋军与契丹联军挥师南下,杨光远、赵德钧等纷纷投降。晋军单独攻陷洛阳,唐末帝投火自尽,后唐覆灭。晋高祖定都汴州,如约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契丹控制了燕山山脉,中原失去了抵抗契丹骑兵的天然屏障,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弱势。

后蜀建立

就在后唐动荡之际,已经接管东川的西川节度使、蜀王孟知祥于应顺元年(934年)宣布登基为帝,创立了后蜀。这一年,孟知祥离世,其子孟昶接任。孟昶瞅准时机,将势力扩大至前蜀所有领土。

五代步入后晋,国力虚弱,时常受契丹欺凌。江淮地区的吴国与继位的南唐国力强大,他们凭借与北方契丹的联盟来制约中原,多次征战周边国家扩充实力,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隐患。吴国由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创。在唐朝末年的秦宗权之乱中,秦宗权部将毕师铎率军攻打扬州,杨行密借此机会发展割据势力,最终确立吴国。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廷封为吴王,定都广陵。他执政期间重视农业,稳定经济,使得江淮地区得以恢复。对外坚决拥唐,抵制朱温。他挑选五千英勇士兵组建亲兵“黑云都”,装备优厚,战斗力极强,为杨行密及其继任者在淮南地区长期割据创造了条件。

黑云都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次年,江西钟传去世,诸子内讧,杨渥趁机派秦裴攻占江西,统一江淮。吴国以扬州为首都,辖地涵盖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地区,以及湖北东南部和江西全境,是南方各国中实力最强的。遗憾的是,杨渥爱玩乐,又疑惧功臣。天祐四年(907年),大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杨渥。次年(909年),徐温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帝,清除意图自立的张颢,全面掌控吴国大权。

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延续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直至天祐十六年(919年)改元武义,方才正式与唐朝断绝关系。徐温逐步削弱杨氏旧将,巩固自己的势力。然而其长子徐知训放纵跋扈,冒犯杨隆演引发兵变后,被部下朱瑾所杀。徐温养子徐知诰平定叛乱,对徐温恪尽孝道,取而代之。杨隆演抑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于顺义七年(927年)称帝,即吴睿帝。同年徐温去世,徐知诰把握吴国实权。徐知诰生活简朴,尊重吴帝与将领,得到公信。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接受吴睿帝禅让,吴国灭亡,建立齐国,都城金陵,称江宁府(江苏南京)。两年后,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改名李昪,国号唐,史称南唐,他即是南唐烈祖。李昪在位期间求才若渴,改革朝政,实行休养生息、睦邻友好政策,国力持续鼎盛,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升元七年(943年)李昪逝世后,其子李璟继位,即南唐元宗。李璟统治初期,南唐国力依然强大,联手契丹压制后周,对周边国家伺机侵袭,先后攻灭闽国与楚国。

控制江浙的吴越

在南唐东侧,有吴越国。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自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后相继被封为越王、吴王。开平元年(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正式建国,以杭州为首府。吴越控制的地区包括今浙江和苏南的太湖流域,地域狭小,长期受吴或南唐的包围。为求自保,吴越统治者常向中原诸王朝称臣纳贡,以牵制吴或南唐。钱镠在位期间,促进经济发展,保境安民;对外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与吴(后为南唐)敌对,常年征战。另外曾经派使册封新罗、渤海国等国王,海中诸国皆奉他为君长。钱镠病死后,其子孙相继承袭吴越国王。

内乱频繁的闽国

吴越国往南还有闽国。闽国的奠基者是唐末的武威军节度使王潮,他曾参加黄巢农民起义,通过征战占据今福建省。王潮去世后,其弟王审知执政,并在开平三年(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在位期间对外臣奉中原诸国,与邻国交好,战争很少,社会安定;对内劝课农桑,开辟海港,发展海上贸易,为古代福建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审知去世后,长子王延翰建国称王。自王延翰开始,闽国统治集团内部互相猜忌、斗争,闽国逐渐衰弱。

永隆五年(943年),闽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隔年闽景宗被大臣所杀,国内大乱。

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同年南唐元宗李璟趁机伐闽国,攻下建州,闽亡。然而吴越趁机介入,闽将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泉州、漳州又为将军留从效所据,南唐最后只获得建州与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与吴越的关系持续恶化。

五代十国时期,湖广至岭南一带有荆南、楚(后为武平军)、南汉和静海等割据势力。

四面称臣的高氏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国,其疆域约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兴原为朱温部将,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后唐称臣,在同光二年(924年)被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这些使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南平仅据有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地小势弱,高从诲通过向诸割据政权称臣,换取经济上的“赐予”,并与诸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荆南处在北方王朝与南方诸国之间,南方诸国将荆南作为屏障,以阻止北方王朝向南推进;北方王朝也把荆南看成南方各国进贡以及开展南北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荆南尽管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但一直安然无恙,得以长期存在。

马氏楚国与武平割据势力

楚国乃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立。乱象丛生的秦宗权之乱中,孙儒为其将,攻打两淮杨行密,马殷作为其部将之一,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率领部分队伍进入长沙,逐渐掌握湖南大权。梁初,马殷向后梁纳贡称臣,获封楚王。他始终恭顺于各种中原王朝,以此来对抗吴、南唐、荆南、南汉等诸国;同时坚持和邻国和睦相处,避免过激冲突,对于维护国家安定起着关键作用。在国内,他倡导大力发展蚕桑和茶叶生产,积极参与外贸,使楚国国力坚实。全盛之时,他掌控了今湖南全省、广西东部大部、贵州东部边境和广东西北部的一部分区域。后唐于天成二年(927年)封马殷为楚国王,首府定于潭州(后改名为长沙府)。马殷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马希范继承王位,国土扩至今广西东北部,国势昌盛。

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离世,楚将拥护其弟马希广继位,这让马希萼心生不满,遂起兵叛乱,导致楚国政局动荡。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成功攻陷长沙,但因沉溺酒色,引起楚将王逵、周行逢的叛变。他们拥立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驻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不久,徐威又拥立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将马希萼驱逐。马希萼在衡山又被拥戴。楚国因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方割据而分裂,南唐元宗李璟趁虚而入,于保大九年(951年)遣边镐攻打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相继投降,楚国覆灭。同时,南汉北攻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彻底占领岭南地区。次年,刘言反抗南唐,与王逵、周行逢联手夺回潭州,南唐败退湖南。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后因与王逵相争而遭王逵与周行逢罢黜杀害。王逵贪婪横暴,亦被手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由周行逢接管。周行逢改革楚国积弊,关爱百姓,提倡廉洁。执法严明,果断处置将士。湖南得以重回太平。

偏安岭南的南汉

南汉起源于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割据岭南后,屡获后梁封爵,先后得授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他奠定了稳固的行政基础,重用本地人才,为后期建国打下坚实基础。明武五年(911年),刘隐离世后,其弟刘龑继位。刘龑统一岭南后,贞明三年(917年)称帝,国号大越,建都番禺,称兴王府(今广东广州),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刘隐、刘龑举荐众多知名人士,担以重任,故而“国制有序”。州县官员主要由文人担任,避免武将滥权,有利于岭南社会稳定。他们多次率兵征战,攻克各地割据势力,终于使岭南东西二道基本成为一统之地。最为鼎盛时,南汉占地面积达今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

大有十五年(942年),刘龑去世,其子刘玢即位,史称南汉殇帝。刘玢沉溺于奢华生活,同年,循州人张遇贤举旗造反,翌年(943年),刘玢遭其弟刘晟谋害。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刘晟虽收复楚国的容州(广西北流)与邕州(今广西南宁),但酷刑治国,残忍残酷,肆意杀害皇族与朝廷重臣,致使南汉治政皆由宦官、宫女操控。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离世后,其子刘鋹接班,成为南汉末主。其间,位于今越南的静海军脱离中国,自立曲家政权。

南汉赋税劳役繁重,为割据诸国之首。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得以偏安一方,避离动荡。

晋汉更替

当南方诸国相继没落或自保之时,北方的后晋亦不稳定,内里藩镇不断涌现反叛。全国各地天灾不断,财政紧张,饥荒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契丹对于领土欲望无尽,藩镇大多背离。为了应付困境,石敬瑭采取桑维翰所谓的安抚藩镇、优待契丹之策,并致力于农业、商业的发展以改善经济状况。然而,各藩镇几乎不愿效忠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投靠契丹谋权,其中包括范延光、张从宾、杨光远、安重荣等。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不愿归顺契丹,其首领白承福便率部投靠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大怒,遣使问罪。石敬瑭面对内外交困的危局,郁郁而终,由其侄石重贵继承帝位。

石重贵因对屈从契丹感到愤慨,采纳景延广建议,拒绝向契丹称臣,改称孙,以示尊严。景延广对契丹极度厌恶,大肆打击契丹商人和使者,频繁挑衅契丹,引发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开运元年(944年)向南进攻,攻占贝州等地后班师。次年,石重贵派遣杜重威北伐,耶律德光闻讯再次南下,刘知远在太原击败契丹,杜重威亦在白沟击败契丹。然而,晋出帝在白沟之战后变得愈加骄奢,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腐败。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再次遣杜重威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交战。此时,杜重威意图夺权,最终投降契丹。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开封,李守贞、张彦泽等陆续投降,石重贵无奈投降,后晋灭亡。次年,耶律德光正式更国号为“大辽”。

耶律德光本欲对中原地区进一步经营,却因专横掠夺政策导致中原人民反抗。在后晋与契丹对峙之时观望的刘知远,此刻成为最强大的藩镇,他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即汉高祖。面对混乱的局势,辽太宗只能以天热作为借口率军撤回,途中死去。他的长兄耶律阮继位,是为辽世宗。

刘知远在辽军撤退后开始收复中原。契丹驻中原的将领萧翰得知后,挟持后唐宗室李从益在开封称帝,再班师。刘知远闻讯,遣使杀李从益,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慕容彦超降服杜重威,诸镇纷纷归附。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汉隐帝,同时任命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政大臣。此后,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今属陕西)王景崇三镇连同反叛,皆被郭威等人率军击败。

然而,乾祐二年(950年),即位不久的刘承祐,便对宰相执政们产生了猜忌,命令郭威驻扎于邺都以抵御辽军的侵犯。紧接着,他大兴杀戮,残忍地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重臣,并将郭威一族灭门,同时紧急调令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等人进京。然而,郭威听从魏仁浦之谏,率军南下,并令义子柴荣镇守邺都。翌年,郭威击败慕容彦超,攻破京城开封,刘承祐在逃亡路中丧命。此时,郭威尚未登基。正当契丹军入侵之际,郭威领军抗敌,行军至澶州(现河南濮阳)之时,众将士纷纷拥护郭威即位,大军返回开封。翌年,即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此后汉历经四年建立,成为五代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

乱世尾声

郭威即位之后,罢免暴政,勤俭治国,使得南迁的民众逐渐迁回中原。然而因后汉宗室刘赟被郭威所杀,导致后汉旧将心存芥蒂。辽国助后汉皇帝刘崇筹谋称帝,国号北汉。刘崇依赖辽人援军,自称侄皇帝,欲伺机攻打周朝。后汉旧将徐州巩廷美和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反叛,被郭威一一消灭。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即周世宗。柴荣刚上位,北汉刘崇便仗着后周国丧,邀约辽军联合进攻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当时许多大臣主张谨慎行事,但柴荣毅然决定亲自领兵,于泽州高平县南(今山西晋城高平南)击败汉辽联军,斩杀临阵退缩的无能将领,此战被称为高平之战。此后,柴荣改革军事体制,整肃禁军,加之内政之治,招贤纳士,使得后周政治越发清廉。显德二年(955年),柴荣又废天下佛寺,取大量铜器整顿经济。军事和经济的长足进步,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稳定国内后,柴荣欲统一天下,立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当时,后蜀国主孟昶用人不当,宠信奸臣,导致朝政腐败,而且长期偏安一隅,使得后蜀上下奢靡成风。显德二年(955年),柴荣趁势派向拱、王景率军攻打后蜀,夺取后晋时被后蜀占据的秦、凤、成、阶四州,使后蜀防线崩溃。此刻,南唐连年用兵,以致国力大伤,大部分领土亦失去。南唐元宗李璟性格温柔,喜好谄媚,排斥直言,于是党羽纷纷争权夺利,导致政局混乱。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间三度出兵南唐。历经艰难战斗,后周终于战胜南唐,迫使李璟割让江北十四州、六十县,并自去帝号,仅以江南国主自居。从此,后周获得富裕的淮南地区,经济实力大增,对江南的军事优势更为明显。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乘辽国内乱,出兵北伐,短短两月内连下瀛、莫、易三州十七县。五月,正当他计划收复幽州之际,突患疾病,不得不撤军。六月,柴荣不幸离世。虽未能实现统一大业,但柴荣在位五年半的成就,为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故而,他堪称五代最杰出的政治家。

在柴荣离世之后,柴宗训,也就是周恭帝,继位。翌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途中受禁军拥戴,在开封陈桥驿称帝。他回师京城,胁迫柴宗训禅让,后周随之灭亡。至此,五代纷争告终。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即为北宋太祖。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