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真的没有搞航空重工业建设吗?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历史小松 2024-06-18 21:11:55

在前期的文章中,我粗略阐述了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成就,有不少人说只发展了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

不过,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计划,并非只有轻工业的硕果。国防重工业也是得到民国政府的一致推动,尤其是厚积薄发的航空重工业。

民国政府对于航空工业建设,可谓是投入了血本,可是奈何战争频繁,导致航空工业建设屡次中断。

同时,中国对于航空技术接触较早,清朝末年便成立了航空器研究所,试办航空事务。然后,就是著名的飞机大师冯如,制造的“冯如一号”和“冯如二号”飞机,也宣告了中国逐步迈入航空器研发领域。

冯如一号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1928-1937年)时期、国民政府(1937-1945年)时期。

接下来,我将从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府时期两个阶段,说明近代中国航空重工业的发展建设成果。

北洋政府时期

1914年,早年留法高德隆飞机工厂的潘世忠(他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曾在南苑航校设计制造出一架80马力的推进式飞机。

这架飞机,曾飞行全国各地参与展示,得到政府的认可和宣传,算是在民国时期制造的第1架军用飞机。

1920年2月,南苑航校改组为航空教练所(1年后升级成为航空署),其修理厂也被称为航空工厂,设置翼身和发动机两个生产单位,并从国外招聘大量飞机技术人才,购买了不少航空器材,准备研制军用飞机。

杭州飞机制造厂

同时,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在民国初年便兴起了一股“航空热”,各省地区建立了大小不一的航空队和航空工厂。

这里,我简单提一下当时比较著名的飞机工厂。(当时国内一共有南方、北方2类工厂)

南方建立的航空工厂

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以下简称“马尾飞机制造处”),它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

1919年,在马尾飞机制造处,我国自行研制出一款双座水上教练飞机—甲一型。该飞机的发动机功率100马力,总重1055千克,最大速度120公里/小时,以及比肩同时期的国外教练机。

甲一型水上飞机

随后,该工厂航空技术人才,利用国产航空材料,相继制造出用于侦查、巡逻、轰炸的军用飞机30余架。

同时,民国时期的旗舰宁海舰,舰艇上配备的水上飞机,便是来自于马尾飞机制造处的杰作。

广州飞机修理厂

广州飞机修理工厂,是近代中国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最早可以追溯到护法运动时期。孙中山先生,深知建立航空工业的重要性,亲自对广东航空工业建设做出了规划。

广州飞机修理厂成立时期,特别窘迫,仅有七八间用席棚搭成的车间,和一些简陋的机器设备。

后来,担任航空局局长的杨仙逸,不惜花费重金,从美国聘请了2名航空技术人员和1名飞行员,参与广东航空工业建设。

不到半年,中美航空技术人员,终于仿制出一款军用飞机(参照美国詹尼飞机,最大速度120公里/小时),并取名“乐士文”飞机,孙中山先生亲自到现场参与飞机剪彩仪式。

孙中山与乐士文飞机合影

不幸的是,因为所在机库失火,乐士文飞机直接被焚毁,令航空人员为之落泪。

东山飞机修理厂

据相关资料介绍,1927年,东山飞机修理厂开始设计和制造飞机。该厂制造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东山飞机修理厂,前后设计制造教练机、驱逐机和轰炸机60余架。

武昌南湖修理厂

该厂早期主要是研制飞艇,并且还在南湖修建了飞艇库,后期主要是负责飞机的维护和修理。

北方建立的航空工厂

清河飞机修理厂

1920年2月,段祺瑞政府下令将南苑航空学校改组为航空教练所。

后来,航校修理厂被调离,在北京清河镇成立了清河飞机修理厂。不过,后期奉军进入北京后,该修理厂被取消。

东三省航空处

20世纪20年代末期,张学良准备在东北地区建立一座飞机制造厂,杜绝长期依靠外国购买飞机的现状。

1920年夏,奉军在奉天东塔,将1200亩试验场地修锄平整后,建起了机场及建设工厂等配套设施,并进口了一批飞机制造和维修设备,先后修理建造军用飞机15架。

不过,随着后期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第一座大型飞机制造厂的建设计划,也被彻底破坏。

然后,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山西太原工厂,也曾制造过飞机,先后仿造出10余架飞机。

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航空工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建造体系,更多是存在小打小闹的局面,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完全无法满足当时国土防空航空器的需求。

同时,伴随着直奉战争爆发,军阀政府轮番执政,导致民国初年辛苦搭建的航空工业,一度陷入停滞状态,航空工厂更是在后续战火下被破坏殆尽。

直到北伐战争胜利,以及南京国府建立以后,国家得到形式上的稳定,民国时期的航空工业建设才正式进入新阶段。

国民政府时期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1934年2月,南京政府与美国寇蒂斯、道格拉斯两飞机制造公司签订合同,在杭州共同出资和技术,创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是民国时期第一个引进国外成熟制造和管理运营经验建造的飞机工厂,也是南京国府花费不少资金建立的航空工厂。

杭州飞机制造厂,前期投入建设费用为25万元。到发展后期,全工厂人员近3000余人,先后制造有道格拉斯侦察机60架,再后准备制造伏尔提轰炸机29架。

杭州飞机制造厂厂房内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到1938年底,杭州飞机制造厂,共计完成111架飞机的修理和建造,而后因为抗日战争,被迫迁往云南建厂继续建造飞机,支援中国军队作战。

上海虹桥航空工厂

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成立于1927年,是当时上海首个航空工厂(最初只是因为国府进口外国重要零部件,需要从上海港口中转,而后虹桥航空工厂才得以成立,负责零部件转运和维修)。

不过,它的初期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厂房仅建造有机器间和发动机车间一栋,前期投资费仅1.5万元。

1928年冬,国府航空署成立后,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便被其接管,才正式进入发展建设阶段。

1929年,研制出“成功”1号飞机(仿制德制高德隆飞机),取得不错试飞成果,得到航空署的点名表扬。

后来,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不断扩大,兴建有停机坪、建造厂房车间等,并且仿制有英制阿弗罗式教练机,但几乎都是老型号。

所以,当时的空军采购部门和航校,都很少购买国产飞机,以至于虹桥航空工厂产的飞机完全没有销路。

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争,导致虹桥航空工厂被日本军机炸毁。

第一飞机制造厂

这个第一飞机制造厂和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知名度是一样的,是抗战时期生产国产战斗机的重要航空工厂。

1934年春,陈济棠与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合资办厂,进而建立韶关飞机修理厂,也就是后来的第一飞机制造厂。

1936年5月,该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出厂,并试飞成功。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第一飞机制造厂内迁昆明,并于1940再次开工建设。

当时,国府为保障第一飞机制造厂的安全,专门将航空工厂选址在大山深处,而且配备了充足的警卫,以及水力和电力等能源保障。

同时,第一飞机制造厂,采取分散建造的模式,导致日军想要轰炸也找不准目标。

第一飞机制造厂建造的飞机,采用的是当时国产发动机。对的,没有听错,当时已经有量产的国产发动机了。

这就是大定发动机制造的G-105型星形发动机,其18个汽缸交错排成两行,发动机拥有800匹的马力,是当时国内十分领先的航空发动机(到1946年,累计生产出36台航空发动机)。

第一飞机制造厂搬迁至昆明后,一共历经2个建造时期,一个是在昆明建造时期,另一个就是搬迁至台湾宜兰后的建造期。

XP-1教练机原型机

在第一个建造时期,制造出AT-6高级教练机,并生产30余架苏制伊15战斗机。在贵阳分厂时期,第一飞机制造厂还进行XP系列飞机的研制,其参数性能甚至超过同时期的伊15。

1944年,在厂长朱家仁的带领下,第一飞机制造厂开始建造直升机,建造过程却异常艰难,到1947年底,朱家仁被派往台湾担任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负责运输机生产。

1949年初,第一飞机制造厂奉令迁往台湾,至此它在云南的建造历史也宣告结束。

第二飞机制造厂

第二飞机制造厂,最早是由意大利和中国合资组建的飞机制造厂,建设初期是意大利全额垫资135万美元,并由国府按期偿还。

1937年4月,采购的制造机器材料到厂,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制造飞机,并制造意大利提供的萨伏亚S81B式双发重型轰炸机。

第二飞机制造厂内的中运2号

萨伏亚S81B式双发重型轰炸机

在七七事变爆发前,第二飞机制造厂累计完成3架重型轰炸机的建造。后来,为避免被日机轰炸,国府将第二飞机制造厂搬迁到丛林沟海孔洞(在如今的重庆南川区)。

当时,第二飞机制造厂,除开建造厂区,国府还投资给其修建了生活区,包括职工医院、职工宿舍、职工俱乐部、托儿所、商店、文化体育设施,游泳池等,完全够满足职工的生活工作。

第二飞机制造厂,也是备受军方重视,国民政府航委会军政厅,给第二飞机制造厂颁布特别身份,进而确立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军方地位。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第二飞机制造厂的职工工资,均实行月薪制,月工资(法币)50-170元。工人实行计时工资制,时工资0.10~0.46元,月薪按204.10工时计算。

1939年,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伊16战斗机,到1943年,完成20余架飞机的生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运1号和中运2号运输机,便是朱家仁带领第二飞机制造厂员工共同建造的,至今这款运输机还停留在博物馆内。

1945年11月,中运1号运输机从重庆白市驿机场(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基地)飞到成都太平寺机场,用了53分钟,圆满完成试飞工作,并移交给国府空军。

中运1号起飞前合影

同时,中运1号运输机,也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1948年12月,第二飞机制造厂接到航委会命令,奉命搬迁到台湾。

这里提一下,第三飞机制造厂,厂址在成都,在抗战期间,生产了不少战斗机,后来大部分也搬迁到台湾。

除开飞机制造厂,在南京国府的前期,也是建设了不少飞机修理厂,对于飞机设备的维修和航空技术人员培养,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据统计,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南京国府抗战前,中国航空工业历经25年的曲折发展,成规模和完整制造链的航空工厂共计5个,共计仿造有200余架军用飞机。

其实,从这个建造效率来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并不顺利,和同时期的日本航空工业相比较,差距更是不言而喻。

当时的中国,深受战乱时局影响,航空教育和航空工业搭建十分艰难。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航空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以至于飞机制造厂只能不断内迁躲避,一路颠沛流离。

第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研轰三”式轰炸机

即便如此,那个时代中国的航空重工业并没有被彻底击垮,在海外国家的帮助下,不仅建设了新式工厂,引进了飞机生产线,制造了国产发动机,轰炸机、运输机、战斗机、水上飞机、教练机等。

航空工业强国,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2 阅读:7

历史小松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