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贩卖焦虑”?一边催你生娃,一边告诉你大学生遍地都是?

瑞哥要说 2025-02-08 22:51:47

一边是每年1000万的新生儿嫌少,一边是每年1000万的大学生又嫌多,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一个非常滑稽的矛盾,就是一边嫌大学生人多,一边又鼓励多生孩子。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大学生是来要债的,而新生儿是来送钱的,说白了就是干活嫌人少,吃饭嫌人多。

你不要把这个新生儿看成是负担,要把新生儿看成是一个庞大的刚性消费池,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那在常态之下。

这包括一对壮年的双职工,两对具有基础劳动能力的老人,这六个人会对这个孩子启动长达十几年甚至是更久的支付转移。

父母主要负责消费开支,就比如说包括食品啊、教育啊、医疗啊、娱乐出行啊等等,那爷爷奶奶这一代人呢,主要是负责那种不容易折价计算的劳动服务,就比如说看孩子呀、接送啊、做家务啊等等。

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这6个人还会启动数额比较庞大的资产转移,比如说出国买房或者说婚嫁等等,由于这些整体都是偏刚性的支出。

所以即使价格上涨,但是需求源源不断,市场依然会买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生儿其实是在干活。

那相反大学生就要尴尬的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是极难去做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的,大学生对就业的要求本质上还是出售自己的脑力,而非是体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就是我国的产业体系能提供那么多劳力岗位吗?并不能,从政府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诉求压力要高得多,过去我们国家是以低学历劳动力为主的。

尤其是农村地区,只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优于农村的就业岗位,那政府就算回应了他们的诉求了,创造这种岗位呢,其实并不难。

比如说引入中低端的制造业呀,大规模的基建呀等等都可以,那这些岗位呢,都是以体力消耗为主,职业发展有限,社保不算稳定,但是农村种地他一年未必能赚五六千。所以这些岗位对他们来说是升维。

而大学生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的家庭已经在学历上投入了不小的支出,换来的学历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出的话,这会严重的打击预期。

如果都去干体力劳动了,那为啥还要考大学呢?大学生不愿意进厂呢?主要是因为我国多数流水线是基于将近3亿的流动的劳动力所构建的,那这些流水线只支付基础的劳务成本。

其余的社会成本实际上是农村本地的土地和低物价在消化,而大部分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对政府而言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儿。要么是产业升级,那产业升级的背后就意味着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要么是内需升级,这就意味国民收入提高和分配改善。

但是这两样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但是你不这么做,很多大学生他就干脆就躺平了,因为预期落差太大,干脆就不就业了,打零工,打杂工。

如果是一大帮知识水平比较高的青壮年,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收入状态,再加上现在的经济衰退,那这个社会的治理风险就会很难看了。所以有时候你能从上面的文件里面能读出来一种很深的焦虑感,就是这个原因。

我之前看过一副对联,就非常完美的概括了这种矛盾。

上联是:

一对夫妻,两个打工人要养三个孩子,四个父母月薪5000,掏空6个钱包,七天无休,买80平的房子,人均不到9㎡,生活十分困难。

下联是:

闰年寒窗,受过9年义务教育,8成美好工作,抛却七情六欲,只为无辜奔波,不觉四季交替,义无三两知己,终是孤苦一生。

要是唐伯虎活过来,看到这对联也得拍手叫绝! 时代是不一样了,但都是看透人情世故的笔力,说是当代文豪,一点不为过!

0 阅读:2

瑞哥要说

简介:追光的人. 终会光芒万丈, 也许有一首歌正是为你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