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解放前的黑夜,远比寒风更凛冽。
李凤岐被绑在椅子上,屋里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光影在墙上晃动,映出他憔悴却依然坚毅的脸。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身影走进来,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饭,默默地放在他面前。
那人低声说道:“这饭,要仔细吃。”李凤岐微微一怔,抬头看向送饭的人——吴必荣,村里的一位普通庄稼汉,平日里寡言少语,今天却显得格外紧张。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李凤岐低头看向饭碗,心头猛地一震。
为什么会这样呢?
——
1947年,江苏淮城,战火虽已远去,但局势依旧动荡。
国共两党的较量进入白热化阶段,地下情报战更是凶险万分。

李凤岐,淮安县敌工站的一名侦查员,长期潜伏在敌占区,负责收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
他的行动隐秘而谨慎,可情报工作从来都是刀尖上跳舞,这一次,他失手了。
那天夜里,他刚从接头人手中拿到一份重要的军事部署情报,准备连夜赶回据点。
然而,就在他行至徐杨大叉路口时,寒风中传来一丝异样的动静。
他下意识地加快步伐,可还没来得及反应,四周突然窜出十几个人,手持武器,目光如鹰。

还乡团的团丁们早已埋伏多时,等的就是他落网的这一刻。
“就是他!”有人喝道。
李凤岐猛地一转身,想要突围,可对方人多势众,他孤身一人,根本无路可逃。
几番纠缠后,一只枪托狠狠砸在他背上,他踉跄倒地,随后被一群人死死按住,五花大绑。
夜色下,他的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锐利,仿佛在思考最后的退路。

他被押往张桥小王庄的一户村民家中,临时关押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
镇上的人早已收到风声,议论纷纷。
有人说,李凤岐这次怕是逃不过去了,敌人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马厂镇镇长更是直接下令:“天一亮,送去处决。”
时间紧迫,生死只在一夜之间。

——
吴必荣并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日子过得谨小慎微。
可这一次,他却做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
他家院子里,几名还乡团团丁正抽着旱烟,打着哈哈。
吴必荣的妻子在厨房里做饭,手脚有些发抖。

她知道丈夫在想什么,也知道这一碗“断头饭”意味着什么。
吴必荣接过饭碗,深吸一口气,走向关押李凤岐的屋子。
推门而入时,他尽量让自己的表情保持平静,把饭放在桌上,轻声说道:“这饭,要仔细吃。”语气平淡,却暗藏深意。
李凤岐低头看向饭碗,迅速察觉到碗底有异样。
他用手指轻轻一探,触碰到一块冰凉的金属——一把小刀铲,藏在饭菜下面,若不是细心,根本不会发现。

他的心猛地一跳,抬头看向吴必荣,对方依旧面无表情,但眼神里藏着某种不言而喻的讯息。
没有多余的话,也不需要多余的话。
吴必荣转身离开,轻轻带上门。
屋里只剩下李凤岐和这一碗饭。
他深吸一口气,假装慢慢吃饭,手却悄然动作,将小刀铲握在掌心。

——
夜越来越深,外头的团丁们喝得醉醺醺,守卫的警惕性也开始松懈。
李凤岐靠在墙上,闭目养神,等待最佳的时机。
等到巡逻的脚步声渐行渐远,他才开始行动。
他用小刀铲一点点割断绑缚自己的绳索,每一下都必须谨慎至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时间仿佛变得无比漫长,每一次绳索的松动,都让他的心跳加快。
终于,束缚松开了。
他活动了一下僵硬的手腕,屏住呼吸,缓缓站起身。
屋外还留有一名看守,但此刻对方正靠在门框上打盹。
李凤岐悄无声息地移动,借着夜色的掩护,轻轻推开窗户,翻身跃出。

夜风刺骨,他却连一秒都不敢停留。
避开巡逻的路线,他沿着村后的小道迅速撤离。
身后,村子里依旧灯火通明,而他,必须在天亮前彻底消失。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还乡团的人发现屋里空无一人,顿时炸开了锅。
团丁们怒吼着四处搜寻,但外头的世界太大了,李凤岐早已不知去向。
吴必荣没有被怀疑,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农民,低头干活,不多言语。
可他的眼里,多了一丝别人看不懂的光。
有人说,普通人的善意,或许微不足道,但有时候,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李凤岐活了下来,带着那份珍贵的情报,继续走在未竟的路上。
而吴必荣,依旧在那片土地上劳作,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历史知道,夜色下曾有一碗饭,藏着生死之间的抉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