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邓小平提出撤销中顾委,很多人不同意,薄一波1番话说服众人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2 01:03:34

“中顾委”曾是改革开放时期短暂存在的一个独特的机构,顾委的意思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顾问委员会。

关于顾问的说法,邓小平在1975年的军委会议上便强调了:“设顾问是一个新事物,是我们军队现状下提出的一个好办法。”

在界定顾问的权力范围方面上,邓老认为,顾问可以有建议权,可以对年轻干部的工作提出建议与想法。于是,成立中顾委的思想雏形由此出现。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在1979年的干部会议直言道:“我们现在要搞现代化,就得需要培养和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选拔接班人的事情不能拖,否则,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一、成立之前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大部分干部都是经历过早年民国动乱的革命家,并没有考虑过退休的问题。

尽管如此,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我国仍然有一批年轻的干部队伍,省级干部大多都在四十岁上下。

可是,在六七十年代,许多年富力强的干部被打倒了,这时候虽提拔过一些年轻人,却也只是杯水车薪。

到了1976年,国内开始了拨乱反正,一些冤案得到了平复,曾经被受到迫害的干部陆续回到了岗位。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国内年轻的干部也逐渐迈入了中年,而曾经的中年干部现在满头白发。

所以,国内的干部领导班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队伍严重老化。

临近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同时,新老干部之间如何顺利交替工作成为了国内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对着薄一波说道:“如果让这些老同志一下子从岗位上退下来,就会出现干部断层的问题。这会影响到国家大计。”

邓老认为,顾问的级别不能低于同级的党委成员,让老同志们把椅子挪到这个地方,工作比较好做,其主要职责,是“传”、“帮”、“带”。

老同志在选好接班人的基础上,利用他们的经验身居二线,给这些年轻人做参谋。

这一举措无疑是伟大和谨慎的。既考虑到了老干部的感受,又为了国家的进步而作长远打算。

1982年的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极力主张让青年干部上来接班,把它比喻为一场迫切的“革命”。

二、设置中顾委

1982年9月,中央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 。会议上所规定的委员会成员条件较为苛刻:必须要有40年以上的党龄,对党有过重大贡献的,有较高声望的。

在一份委员会委员名单上,在抗日战争之前加入党的有169人,全部都是正部级以上干部,大多在中央和国务院以及省市担任过主要领导职位。可想而知,中顾委的含金量有多高。

9月的中顾委第一次常委会议上,薄一波对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九点要求,并强调,不得妨碍中央委员会的工作。

中顾委成立的一年后,薄一波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说:“老同志在退居二线三线以后,不要干预过多地方上的工作,不要让新同志觉得为难。”

并且,薄一波提出了六要、六不要的工作准则。

1985年,中顾委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邓公要对中顾委的成员进行调整变动,与薄一波商量后,决定让一些年纪超过八十岁和在政务职务上有交叉的委员退出。

委员会的成员们有不少是受过教育的老革命家,他们坚决拥护这项举措,以实际行动拥护并响应这次号召。

三、撤销中顾委

1992年,十四大前夕,薄一波在对邓小平的报告中提过撤销该委员会的想法。

当时,薄一波直言:“小平同志考虑这件事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两年前,那时候他就通知了尚昆同志,让我考虑取消中顾委。我表示没什么意见。

“十四大前夕,小平同志再次严肃地讲,要撤销中顾委,陈云同志也支持。面对这个严肃的问题,我和任穷同志只有执行。”

薄一波在最后强调:“我们不可能有别的想法,谁有不同意的想法,也趁早打消!”

这番话成功折服了党内的不少老成员。

1992年10月18日,中共十四大正式通过决议,不再设立中顾委。

会上认为,中顾委成立十余年,协助了党中央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至此,在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后,中顾委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它对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