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2年的时候,毛主席让贺龙肩负起了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重任,贺龙也就理所应当当上了体育委员会的主任。毛主席之所以会选择贺龙主持体育工作,是因为贺龙在早年革命时期,就展现出了过人的体育能力。

贺龙出生的湖南桑植的洪家关,是一个武术之乡,贺龙的爷爷就是习武出身,从小就教孙子贺龙习武。在洪家关摆擂比武时,18岁的贺龙还拿到了“武状元”的称号。
贺龙常常说:“不把身体练好,怎么能打好仗呢?”
在红军队伍中,贺龙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后来还在湘西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一支篮球队,取名为“战斗篮球队”。后来,贺龙爱打篮球这件事,在解放区人人皆知。

陈毅同样重视体育运动,作为外交部长,他更加注重的是体育事业给中国外交带来的价值,尤其是中国的国球“乒乓球”,当时可谓是风靡全国,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就算到了国际赛场上,表现也毫不逊色。
1963年10月,周总理、贺老总和陈老总等领导人接见了体育代表团,可贺龙和陈毅却发生了一些争执。不过,这小小的争执无伤大雅,最后周总理机智出招,化解了他们的问题。那么,贺龙和陈毅争执了什么呢?

原来,时任体委主任的贺龙鼓舞我国的运动员们要多拿金牌,争取拿到羽毛球的冠军拿到手,而陈毅却说出了不同的意见,身为外交部长,他认为不该操之过急,把金牌拿多了反倒对外交事业不利。
二人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好在,周总理说了一句“尽力而为,争取能拿就都拿到”,就化解了这次的争论。其实,贺龙和陈毅的职务不同,两人即使意见相左,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