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在心里问自己,今天有没有说过哪句话,煽动了一些人的嗔恨之心?有没有制造事端?有没有无中生有?有没有挑拨别人的关系,哪怕是“无意而为”……好好想一想,和自己不需要找理由,不必伪装,自己的心会知道。
这里是海拔两千米的高原小镇
露天集市里,老婆婆的小野菊便宜得可以。水淋淋的白萝卜、山楂、枣子、粗皮梨、小苹果、纸皮核桃、煮花生、刚出炉的大包子、甜甜圈、凉鸡米线,菠菜碧绿番茄红艳玫瑰酱闪闪发亮……都想买一些,看了又看,都舍不得放下。
在大理,大自然非常有尊严,远处有村落和稻田,有延绵到天际的青色山脉。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这么想——这一天会看见从前不曾了解过的东西。春天来的时候,我看见植物是如何颤动的,看漫山遍野绽放着油菜花的金黄,夹杂着桃花梨花的粉白;还有蛹,它是如何化成蝶飞出去的;梨树是怎么开花的,它为什么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春雷在打响之前是从哪一个方向的天边滚动而来的,或许我应该待在大雨里,仰面朝天躺在地上观察乌云,直到全身都被淋得湿漉漉的。
到了收获的季节,乡村里从来不见赤贫的景象,田野里遍布着静待收割的稻谷和苞谷,人们共同分享着喜悦。身在这样一个明亮静谧的世间,你不可能不喜悦,不可能不发光,这里是海拔两千米的高原小镇。
2身体越来越靠近,内心却越来越疏离
每年过了十月,要回南方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是自驾车,先要经过大理、昆明、石林,然后经过广西,绕道北海住一天,再绕道广东阳江住一天,看过了汪洋大海,最后才回到广州。当车子外面的空气黏稠湿热起来,我开始头晕昏沉,鼻炎的侵扰再度袭来,城市生活就这样开启了。
回来的第一周,通常都宅在家里不想出门,怕人多,怕车多,怕排队,怕热,好多怕……心里想着高原上稀薄而冷的空气,酥油灯在风里摇摆,牦牛群在草原上缓慢前行。仿佛那是前一世曾经度过的日子,又或许是来世,否则我不可能一回到城市就觉得低落。
城市生活在我心里不是不美,只是它的美,是一种寂寞之美,是年轻的审美。
城市和乡村,原本不该有对立的冲突,我知道这是自己内在能量的选择与喜好。是的,那种孤独感又回来了。
为什么在大街上,在地铁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夜场,在疯狂减价的大商场,每当我与那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孤独?住在城市的公寓里,你的上下左右,所有的人都在活动,你听得到楼上的邻居在走来走去,隔壁的夫妻在吵架,对门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所有的门都在开开关关,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是却没有人认真在听。酒桌上宴请宾客,人们喜欢玩语言游戏,你无法从对方的声音里察觉他真实的心意。
当人们的身体越来越靠近,内心却越来越疏离;但又是为什么,当我一个人面对辽阔的山与水,即使身边没有人陪伴,即使很久很久都不说一句话,还是觉得饱满和充实?
3没有多余的感情不是一件坏事
在虚妄、荒诞、妄想和幻相之中,慢慢成为简单的人。保持能给予他人的最大善意,努力工作,照顾家庭。遇到不舒服的事,睡一觉就可以得到舒缓,不执着于痊愈。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抱怨和情绪,已经不能够干扰我。她们说:“菲朵仿佛是没有感情的人。”
没有多余的感情不是一件坏事。不特别喜欢谁,也不特别讨厌谁,不轻易坚信什么,但也不怀疑。全心全意做事,也能够马上抽离。一直持续工作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学习与不同的人交往,在事件中观察自己的局限,并尝试突破这些局限。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是这样的疏离,疗愈了我自己
好朋友不多。所谓好朋友,不是陪着你聊八卦或者任由你吐槽抱怨的对象,不是煽风点火的好事者,她不会点燃你的嗔恨,而是可以帮助你看见自己的匮乏,让你醒过来的那个人,去辨别这些关系,同时学习成为这样的人。
常常会在心里问自己,今天有没有说过哪句话,煽动了一些人的嗔恨之心?有没有制造事端?有没有无中生有?有没有挑拨别人的关系,哪怕是“无意而为”……好好想一想,和自己不需要找理由,不必伪装,自己的心会知道。也要观察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不传话,不拿接力棒。
几年前有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孩子刚满周岁,我从最初的忙乱中恢复过来,开始感觉到内在已经被掏空,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琐碎的家事占据。内心有一种很深的害怕,怕自己不思考,不阅读,不坚持心灵的修行。于是每一天的深夜成了我的乌托邦,喝一杯浓咖啡,一个人坐在工作室里读书、写作、发呆……久久舍不得睡去。那种不被需要、暂时可以做回自己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小旅行。
4我的身体里住着两种人格
一直觉得,我的身体里住着两种人格。
第一人格,我是父母的孩子,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是事业上的合伙人,她被规定成为某一种标准的模式。
我的第二人格是一位老人,她不轻信,远离人世,听天由命,喜欢大自然,亲近夜晚。
世界被分成两个部分,在这两个极端拉来扯去地自我辩论。第一人格想从第二人格的忧伤中解脱出来,第二人格又总是想在第一人格的压制中进行反抗,她们彼此充满了情绪,都认为我做得不好,不够努力。在她们之间,我不过是个跑龙套的。
因为生存在这样一个充满驳论的世界里,我生下来就是一个成年人了,从小就被教导要为别人负责任。我从来不知道,作为一个孩子是什么样的滋味,被无条件地爱是什么滋味。为此迷茫过一段时间,也愤怒过几年,后来是冷漠,再后来又跌落在自己搭建的象牙塔里,被哲学和宗教深深吸引。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终点,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人们的烦躁、易怒和不满与日俱增,尽管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点光,但事实上这点模糊的光不足以照亮他们在其中摸索前进的那一片黑暗。你越去追求光亮,那一丁点的光芒就越会把你扯进更大的黑暗里。无论你信仰金钱地位还是爱情亲情,用不了多久,你又被信仰之物产生的怀疑所深深折磨。
在现实世界里,唯物论、唯心论、唯灵论都不怎么管用,我经常不知道该拿这个生命怎么办。人们把欲望、宠爱、喜欢、幻觉统称为爱,然而它们恰恰是爱的破坏者。对此我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仅仅是同情这个世界的忧虑,并体验它。
5“一个人”原本是生命的常态
同样是有了孩子以后,总有人会跑过来提醒我。一定要提前让孩子去适应社会,教导他如何与人相处,否则等他成年后该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间生存。我不知道他们所指的“适应”是什么意思。也没好意思问,问出来会让人觉得是一种挑衅。
我的男孩,在他三岁的时候上了大半年幼儿园,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每天都会发来很多照片。也许是因为我的父母都曾经是老师,对这个职业格外有体恤。如今这个年代的老师特别不容易,几乎每位家长都是教育专家,有着自己对教育孩子的见解和要求,以及各种社会背景,教育工作者们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有天中午,老师发了几张孩子们吃午饭的照片,引起一位妈妈的不满,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吃饭,旁边没有其他小伙伴。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需要同伴,老师应该去干预这个状况,安排她坐进人群里,否则这个孩子长大了会有心理阴影。家长抱怨,老师们忙着解释,然而没有人去关注,那个小姑娘在平静地吃饭,没有哭没有闹,仅仅就是平常的样子。
一直有些排斥“教育”这个词,觉得没有资格去教育任何人,哪怕是自己家的孩子,反而对“自我教育”更有兴趣。很多时候,大人们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太多了,担心太多,干预太多,害怕太多……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生命中的匮乏也会跟着再一次重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听到“合作”“分享”“合群”一类的词语。不得不承认,当自己的孩子被称赞时,也会有一丝侥幸,如果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作为家长无疑就省去了很多麻烦。一旦他被归类,扣上了“不合群”“搞特殊”“叛逆”的帽子,我就感觉到自己的童年又回来了,有些功课躲不掉。
年近40岁的我特别明白,想要为自己闯出一条光明大道来,从群体、类别和规范里走出去,少一点点勇气,少一点点自信,少一点点勤奋和坚持都寸步难行。
“一个人”原本是生命的常态,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竟是这么羞耻的事。既不允许别人的孤独,也不承认自己的孤独,人们更喜欢接受公共的检验。“孤独”这两个字,在中国儒家文化里并不积极。孤独象征着落败,失意,挫折,有工作有家庭的人,更是避谈孤独,每个人都在关系里尽力扮演着一个圆融周到的角色,仿佛孤独是一种背叛和罪行。然而所谓的关系,若仅仅是建立在陪伴和契约的基础之上,是非常虚弱的。
只有生命因对方的存在而获得更高级别的提升时,关系才有力度,不是盲目陶醉,也不仅仅是依赖,否则那些虚弱的热闹,又有什么意义呢?
6怀疑和防范不能让一个人幸福,唯有爱可以
作为一个凡事“差不多就好”的母亲,没有给孩子过多的引导和干预。没有教他认字,没有教他读诗,没有教他去社交,没有教他唱歌或是画画,没有教他竞争,也没有教他防范和怀疑。他想哭就哭,想在地上打滚也可以,我喜欢他作为孩子的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观察他的很多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其实都是我和他父亲的映照。
不需要对孩子多做什么,转而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孩子作为两个生命的传承,他会看,会感受,会延续。但我心里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我要他选择去相信,去原谅,去给予,去爱,或许说“保护”孩子的这些品质更为准确。
事实上,平日里是孩子常常和我说:“我爱你”,也是孩子总和我说:“对不起”。是他让我明白温柔的力量比什么知识都重要,怀疑和防范不能让一个人幸福,唯有爱可以。
因为带着孩子去旅行,没有坚持把幼儿园继续上下去。也有很多声音说这样的特立独行不太好,会让孩子缺乏纪律脱离群体生活。本来初衷也没那么复杂,听到这些意见之后,反而更坚定了我想带他经常旅行的想法,起码在上小学之前,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完全不带功利心地去玩耍。
一个成熟自信的教育体系,应该善待特立独行,让每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都找到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压抑他成为遵守规矩的大多数。
7爱别的人事之前,我需要活得饱满而完全
希望孩子和我一样,看到城市也看到高原。城市里的自然造物与人工建筑彼此交错,但我最爱的朝霞和晚霞,玫瑰色和蓝紫色不见了,高原透亮的光线不见了,人退回到隐居的状态。
从窗口望出去,看到黑白灰的明暗关系,就像一幅巨大的工业素描。若不离开再回来,若不身临其中,我永远都不会理解人们脸上挂满的忧虑和内心的暴力也值得去怜惜。
当然还是牵挂着乡村生活,那是我此生的心念和目的地。在那些风景里,即使只有一棵枯萎的树,或者是一只孤零零的奶牛,仍然能够展现一个“王国”的光彩。
亲爱的,请别介意我一直在谈论孤独,那并不代表我要遁逃而去。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学习走出自己的世界,只是在爱别的人事之前,我需要活得饱满而完全。或许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因为孩子,不希望他重蹈我的覆辙。一想到所有不愿意疗愈的疾患,都会由他来承受,就特别努力地要去改变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需要你的爱和支持。我需要一个伙伴来超越对世俗的争论,尊重我对光明的追随,在你面前我无须放弃内心世界中的任何东西,不需要解释,不需要争辩,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战斗,就像我在海边驻足时感受到的那种和平。假如说我们本不相同,却不会彼此嘲笑,你会鼓励我提高自己,你会支持我去冒险和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