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我们往往就会说强汉盛唐以及元明清,这几个王朝在极盛时期,都热衷于开疆扩土,留下了诸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内外夷敢称兵者 皆斩“等等豪言壮语。而提到周朝,也有一句很逆天的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看起来周朝的君主似乎比汉唐时期的帝王还要霸道,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不是周天子对诸侯和臣子说的,而是诸侯和臣子对周天子的要求,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土地,全天下的人民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周天子就应该像爱惜自己的土地一样爱惜诸侯们的封地,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全天下的黎民百姓,这就是直到今天依然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天下观。在周朝,与天下观相配合,或者说为周朝的天下观服务的,是被称为“五服”的朝贡体系。
周代的“五服”五服朝贡体系
现在提起“五服”是指从自己开始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在这个范围内有血缘的关系成员,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叫出了五服,但是周朝的“五服”是一套政治体系,“五服”分别指“甸服”、“侯服”、“宾服”(也叫绥服)、“要服”和“荒服”。除“甸服”是畿内采邑外,“侯服”、“宾服”、“要服”和”荒服“都是独立的国家,区分”五服“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彼此之间权力义务关系,关于”五服“各自的权力义务,从《史记 周本纪》中祭公谋父对周穆王的一段话中说的很清楚:”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甸服“,也就是畿内采邑每天都要献上祭品,侯服则是一个月奉献一次祭品,宾服是一个季度一次,要服一年一次,荒服则只需要在周天子在位期间来朝见一次就可以了。如果”五服“不遵守这个规定怎么办呢?”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对“甸服”可以直接以法律处置,对“侯服”可以兴兵讨伐,对“宾服”则可以使用武力迫使其屈服,而对“要服”只能派出使节责令其改变错误,对于不来朝觐的”荒服“,就向应该向天下发布文告,指出其不来朝觐的过错。从中不难发现,在周朝的”五服“体系下,与周天子关系越近的诸侯,其义务越繁重,而与周天子关系较远的“要服”、“荒服”,其与周天子的关系更类似于合作伙伴而非上下级关系。
五服与王道:谈谈什么是真正的王道政治“王道”这个词是古代东亚各国都喜欢用来标榜自己正义性的用词,中国的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合称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合称三王)无疑是“王道”的典范,日本、越南也都对“王道”情有独钟,日本在侵华期间还大力宣传所谓”建立王道乐土“。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王道呢?真正的王道就是四个字”以德服人“,像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根本和“王道”不沾边,是典型的霸道,至于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既不是”王道“,也不是”霸道“,是纯粹的”无道“。”周朝的“王道”就是由“五服”体系延伸出来的,真正的“王道”既不会对周边小国耀武扬威,更不会主动侵略别的国家或部落,而是让他人对你心服口服。
新京长春
行王道的周朝为什么衰落得如此之快商朝历时大约六百年,经历五次兴衰,而周朝虽长达八百年,但真正强盛的时代只有早期的五十年左右,到第四代周昭王时就“王道微缺”了,昭王南巡不返(所谓南巡不返,就是南征死在外地的委婉说法),连天子驾崩的讣告都没有发(估计没有把尸体抢回来,棺材是空的),而昭王之子穆王时就“自是荒服者不至”了,到懿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厉王时竟然发展到了王室要与民争利的境地。而所谓中兴之主的周宣王更是“败于姜氏之戎“,”亡南国之师”,等到周幽王即位时,周朝就已经无力回天了,至于东周,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对比商周两朝,商朝能够多次中兴,而周朝的国运就像A股中的大多数股票一样,开局即是巅峰,剩下只有无穷无尽的坠落,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周朝的周朝的王道政治理念与政治现实严重不符。“王道”,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是人人都追求的理想社会,但现实和理想往往相距甚远,前苏联一度宣称已经建成了共产主义,可到解体前人民却要排队去领面包,同样的,周朝宣称行王道,可是周天子的兄弟子侄和外戚都需要土地来分封,不然他们拿什么来为周天子承担义务,周朝早期,地多人少,这套体系还可以维持,可是人口的增长是很快的,到后面土地就不够了。没有土地,周天子就得率领军队去抢那些“要服”、“荒服”们的土地,这与周天子宣称的王道明显是矛盾的,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周天子既然可以去抢“要服”、“荒服”们的土地,那就同样可以去抢“宾服”乃至“侯服”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诸侯国都各怀心思,对于周天子发动的战争都消极对待,周穆王征讨犬戎大臣就明确反对,周厉王想从国人身上收点税国人就激烈反对,最后甚至被驱逐死在外地,周宣王“料民(清查人口和收入情况)于太原”遭到大臣仲山甫激烈反对。即便如此,每一代周天子还要不断分封(分封,不只分封土地,还包括人口和生产资料,类似于做生意的启动资金),于是,周天子的土地、人口、物资不断流失,虽然各个封国也要上交贡赋,可是周天子对封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贡赋的多少还得和封国的君主协商,有些强大的封国甚至直接拒绝上交贡赋。就这样只出不进,就是金山银山也要搬空了。
烽火戏诸侯
可以说,周朝的八百年,绝大多数时间王室实力都是处于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的窘境,这个过程从周昭王死于江上时就开始了,其后所谓的穆王和宣王的中兴都是徒有其表。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周朝的八百年,是不断用自己血肉养育中华文明的八百年,周天子的每一次分封,都是一次投资,这些投资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只是在这场投资中,周天子本人以及周王室作为天使投资人没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可由周礼演变的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从此落地生根,这大概就是历史对周朝的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