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于1954年10月出任的总长,于1958年8月在军委反教条主义会议受到错误批判后被解职的。通常来讲,总长是最高军事幕僚长,是军内的前几号人物,地位作用十分突出。特别是由粟裕这样的一代名将、大将级的人物出任总长,想必更是位高权重,更是如日中天。然而,我们盘点一下建国后的历任总长,会发现粟裕这任总长,竟然是“官”最小的总长。且看帅克的简要分析。
第一,总长至少是军委委员,一般是政治局委员,最高曾由中央副主席兼任,而粟裕出任总长时只是中央候补委员,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看,建国后的首任总长是徐向前,但他因病未到职,总长之职实际上仍由解放战争时期便以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周恩来一直兼任,直至彭德怀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时为止。之后的总长分别是粟裕、黄克诚、罗瑞卿、黄永胜、邓公、杨得志......。
我们发现,出任总长的这些人,从党内职务来讲,除粟裕出任时是中央候补委员(八大增补为中央委员)外,其他人的职务至少都是军委委员(相当于副国级)以上级别。黄克诚任总长时,是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任总长时,是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后又为国务院副总理;黄永胜任总长时,是政治局委员;邓公任总长时,同时是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得志任总长时,是政治局委员;迟浩田以后的历任总长,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
尽管粟裕出任总长时是建国后不久,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总体数量较少,很是珍贵。但不管怎样,粟裕是以唯一的中央候补委员的党内职务出任的总长,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这是毛泽东主席不拘资历而看能力,如同战争年代便让粟裕这个副司令“战役指挥交粟负责”一样,是对粟裕的另眼相看与信任重用。
第二,总长是最高军事幕僚长,总参是各总部的第一大总部,通常军委日常工作或是办公会由总长牵头,而粟裕出任总长时并没有这一兼职。
众所周知,总参是各总部的第一大部,而总长是统帅的最高军事幕僚长的这一职务属性,决定了军委的日常工作或是办公会议好几届都由总长来担任的。比如,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兼总长身份,先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达4年之久。黄克诚任总长时还有个军委秘书长的身份,自然便兼起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主要事务。罗瑞卿同样如此。黄永胜任总长时期,那时的军委日常工作主要由军委办公会来履行,而这个办公会的牵头人便是黄永胜。
我们再看粟裕任总长时,上面有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军委秘书长则是黄克诚。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权重叠与交叉问题。不管怎样说,与后来的黄克诚、罗瑞卿、黄永胜等人当总长不同,粟裕这任总长并没有主持过军委日常工作。而稍对我军组织沿革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主持与不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对于总长的职权和权重影响可是很大的。仅从这点上说,粟裕当总长时的“官”,似不如黄克诚、罗瑞卿、黄永胜等人当总长时的权力大、权限高。
第三,粟裕任总长时期,总部机关实行的是八总部制,不像后来运行几十年的三总部制、四总部制,这样总参的权限相对讲要小于其他时期。
建国后,我军的正规化处于一个探索的时期。建国最初时的总参谋部,即周恩来实际上兼任总长的那一两年,总参谋部职责属性实际上是解放战争沿革下来的总参谋部,它是总牵头部,当时军委办公厅与总参办公厅都是一家。而我们在看粟裕任总长的时期,非但不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三总部、四总部,而是八总部。除我们熟知的总参、总政、总后外,还有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训练总监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
八总部体制主要是全面学习苏军的结果。不过,总部多了,自然而然地便削弱和稀释了总参的职责和权限。比如训练总监部、总军械部,这些原本都是总参的职能部门。这样一来,因我军实行八总部制,粟裕任总长时的总参职责权限较之以往自然小了不少。
及至八总部运行几年,发现部门多、机构大、分工过细等问题后,又陆续回归和收缩。比如训练总监部便于1958年12月撤销,纳入总参编制。但这时粟裕已于前几个月被解除了总长的职务。
关于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总参工作,后来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军内大佬曾这样回忆说:粟裕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的最好时期。有意思的是,分析历任总长,恰是粟裕这任总长,竟然是“官”最小的总长。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很有趣又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