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中林总研究小结:我为何通过电影台词的视角来品读林总?

智胜聊历史 2024-07-25 17:38:48

前一段,围绕林总在《大决战》电影中的几个神来之笔,通过电影经典台词解读了他在辽沈战役中的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一共推出了7期视频,总播放量190余万,受到了粉丝和条友们的充分肯定。有个别的条友问帅克,研究林总为何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否严谨?是否经得住推敲?是否让人有戏说之感?帅克觉得,这些问题问得很好。之所以通过经典电影台词视角来研究林总,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大决战电影基本是依据史实来拍的电影,通过台词来品读,与史实并无差异反倒更直观更生动。

如果说哪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基本上依据真实的历史来拍摄,相信军迷们和帅克一样,肯定会认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巨制电影《大决战》系列。这种严格依据史实来拍摄,至少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在国共双方高级将领的塑造上,都是依照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刻画和塑造的,特别是重点人物不仅追求神似,而且还追求形似,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二是在重大战役筹划和战斗剧情的处理上,都是按照真实的战例来架构的,可以说是史诗性的再现与还原;三是在台词艺术处理上,很多语言甚至采用的都是当年往来电报上的内容,军语性强、准确性强、感染力强,以致于不少台词成了电影史上永恒的符号与经典,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

基于以上三点,再加上马绍信的本色出演,将林总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帅克觉得通过林总的经典台词来诠释他的真实的指挥艺术,既不存在与真实历史的差异与违和,反倒可使军迷们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林总如何指挥战役,使军迷们能够很快找到代入感和共鸣点。最终通过对经典台词的层层剥皮式的全面深入地解读,进一步了解林总的指挥风格、用兵特点和控制战局的艺术。

第二,大决战电影是首次正面展示林总的形象,通过台词来品读,利于避开争议尽量还原本来的林总。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林总在“九一三事件”后,是以绝对的大叛徒、大坏人的形象被世人所唾弃的。然而,拍大决战这样史诗性的巨制电影,林总又是绝对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换句话说,没有林总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这段历史该如何还原和再现。

好在当时的大决战剧组敢于冲破阻力,能够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实事求是地把林总在大决战中的地位作用,如实地、客观地、正面地体现出来。这也是第一次以正面的形象深刻体现的林总。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官方到民间对林总的定位和研究愈来愈趋于客观,愈来愈趋于一分为二,即功是功过是过。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总还有个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处理和把握的问题。这一点,相信研究林总的条友们都会有这个体会。比如发一个研究林总的图文或视频,审查总是会更严格一些,评论总是会更严控一些,甚至有时评论都给屏蔽掉。这些无疑都是深入研究林总遇到的现实性问题。

基于此,帅克通过《大决战》电影台词来品读林总,至少可以避开政治问题。由于是公开放映的电影,这样便可自然而然地避开一些历史争议,避开一些不必要的争端与旋涡,避开一些把握不准的定位与措词。

第三,大决战电影是刻画林总最成功的一个案例,通过台词来品读,旨在期盼战争题材影视更需出精品。

一部经典的电影,特别是这种史诗性的战争题材巨制电影,它给人的不仅是电影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带给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深思,从而达到电影的特殊效果与教育意义。《大决战》便是这样的一部电影。特别是电影开了正面展示林总形象的先河,给人们自“九一三事件”后全面客观地认知林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与界面。也正是基于《大决战》电影的这种历史真实性、刻画准确性、艺术细腻性,使它成了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反观我们近些年的一些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不少作品既缺乏历史的真实,又缺乏刻画的细腻,还缺乏应有的严谨。最终不是成了神剧,便是让人看过之后没有任何嚼头的鸡肋作品,既浪费题材又浪费资源。最主要的是这类所谓的主旋律史诗性的电影,反倒带偏了一些不甚了解历史人们的认知与价值观。反思起来,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帅克通过电影经典台词来解读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变相告诉军迷们,一部好的战争影视作品,它的意义影响会是很大的。也是变相呼唤影视界,一定要多出一些像《大决战》这样的精品。因为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才能真正称得上主旋律,才能真正称得上史诗性。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