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感到乏味的人,可能并不是抑郁症,而是遇到了这种情况

微光暖情 2025-02-26 14:59:16

有一天,好友小李在下班后约我喝咖啡,她神情有些疲惫。

我们坐下后,她忍不住抱怨:“我最近怎么总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也不觉得自己抑郁,只是觉得一切都很无聊。”她说完这句,眼神有些无助地看着我。

我想起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帮她找到答案。

穷思竭虑:反复思考的习惯如何形成

当我们受到上司的批评,或是朋友的一句话,很多人会反复思考,琢磨哪里做错了,甚至会陷入一种无限循环之中。

小李就经常这样。

她说每次被上司批评都会影响她一整天的心情,回到家也不断回放那个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反复思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咀嚼来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焦虑。

但是,这种反复思考的习惯如果无法控制,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剥夺我们感受快乐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

穷思竭虑者的思维总是绕不开几个深层动机。

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指出,很多人会把“只要把问题想清楚,就能解决”的积极假设作为信念。

小李就是其中之一。

她总觉得,只要她能想明白为什么上司批评她,她的工作表现就能改善。

另外,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反复思考。

他做过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做一件无聊的事,但要他们对别人说这件事很有趣。

实验结果显示,为了自我合理化,很多人会反复思考,找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这也正是许多陷入穷思竭虑者的日常写照。

还有一种情况,被称为“强迫抑郁”。

一些人会通过过度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对抗负面情绪。

小李就会反复思考出门时是否关了煤气,甚至在公司的时候,会突然担心家里的窗户有没有关好。

她以为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实际上却让她更加焦虑和疲劳。

如何改变“穷思竭虑”的思维模式

要打破穷思竭虑的循环,第一步是停止责备自己。

小李总是在责怪自己不够好,从而不断陷入反复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才能逐渐减少穷思竭虑带来的困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

心理学家Guy Winch提到,短短的两分钟分心时间就能打破穷思竭虑。

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开始陷入反复思考,可以试着听一首喜欢的歌,或者看看周围的风景。

通过这些小方法,或许能暂时跳出穷思竭虑的深渊。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穷思竭虑。

这不光是指运动,比如跑步、跳绳等,也可以是做一些喜欢的小事,比如画画、写字或者和朋友聊天。

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力从思维中解放出来,重新体验到身体的存在和现实的美好。

打破思维困境:实际行动如何帮助我们走出内耗

小李听了这些建议,决定试试每晚做点不同的事。

她开始跑步,有时去公园溜达,甚至会尝试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这样一来,她的注意力逐渐从反复思考中转移出来。

她开始感到生活慢慢变得有趣起来,心情也好了不少。

我们还讨论了“适度发疯”的方法,比如尝试一些刺激的运动,或者在家里放松地跳舞、唱歌,这些“小疯癫”能够让我们暂时摆脱思维的束缚,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你长期陷入穷思竭虑的状态,或者上述方法无法帮助你摆脱困扰,那可能不得不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或治疗,帮助我们从深陷的思维泥潭中走出来。

结尾升华:理解内耗,走向内外平和

通过这些方法,小李慢慢从对生活的倦怠和无趣中走了出来。

她告诉我,现在她可以更轻松地面对上司的批评,也不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为她感到高兴。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内耗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并接受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内外平和的感觉。

当你学会如何跳出反复思考的循环,或许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瞬间等待着你去体验。

希望你也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真正的平静,不是生活中没有风浪,而是在风浪中找到平衡的那一刻。

0 阅读:14

微光暖情

简介:陪你在情感里感悟,在生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