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萨海战:首次以蒸汽为动力的战斗,对海上战役有何跨时代作用?

沛菡评国际 2023-05-13 05:22:01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利萨战役发生在1866年7月20日,是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奥地利和意大利海军之间的一次海战。该战役在亚得里亚海的利萨岛附近进行,结果是奥地利海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政治紧张和野心,以及他们不同的海军战略和技术,利萨之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的政治紧张关系。

这场战争对海上战役有何划时代的作用?

爆发原因

在19世纪中期,意大利是一个独立的小国集合体,受到外国统治或影响。被称为 "复兴运动 "的意大利统一运动,旨在将意大利各州统一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控制着意大利北部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奥地利,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由总理贝蒂诺-里卡索利领导的意大利政府将与奥地利的战争视为实现意大利统一的一种手段。

利萨之战的另一个原因是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海军战略和技术不同。奥地利有一个完善的海军传统,强调使用强大的、全副武装的船只,如护卫舰和战舰。

另一方面,意大利有一个更现代和创新的海军战略,强调使用更小、更快的船只,如铁甲舰和鱼雷艇。这一战略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即较小、较快的船只可以躲避较大、较重装备的船只,并通过鱼雷造成重大损失。

奥地利的海军战略重点是保持对亚得里亚海的控制,这被视为对其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奥地利发展了一支由强大的、全副武装的舰艇组成的舰队,这些舰艇被设计用来在激战中与敌人的舰队交战并将其击败。

意大利的海军战略侧重于破坏敌人的航运和供应线,以及攻击敌人的港口和海岸防线。意大利的舰艇被设计成比奥地利的同类舰艇更快、更有机动性,使它们难以被瞄准和攻击。

奥地利和意大利不同的海军技术是导致利萨之战的另一个原因。奥地利的舰队主要由木制帆船组成,这些船只配备有大炮,旨在参与传统的海战。

另一方面,意大利发展了一支由铁甲舰和鱼雷艇组成的舰队,与奥地利的木船相比,铁甲舰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武器更重。意大利的铁甲舰有铁板保护,这使得它们很难被击沉,而它的鱼雷艇装备有爆炸性鱼雷,可以对敌舰造成重大损害。

利萨海战的最终原因是奥地利和意大利都希望在亚得里亚海宣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奥地利来说,对亚得里亚海的控制被视为对其国家安全和在该地区投射力量的能力至关重要。

意大利认为对亚得里亚海的控制对于其对奥地利进行海军作战和实现意大利统一的能力至关重要。利萨海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政治紧张和野心,以及他们不同的海军战略和技术。

奥地利和意大利不同的海军技术在这场战役中也发挥了作用,因为奥地利的木制舰艇在这场战役中比不上其他国家。

战略武器

利萨战役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战略武器之一是冲撞技术。撞击是指用船头撞击敌方船只的侧面,造成重大损失,并有可能使敌方船只沉没。这种技术在19世纪的海战中普遍使用,它在利萨海战的结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奥地利和意大利海军在战斗中都采用了冲撞技术,然而,由于奥地利人拥有更大和更多的武装船只,他们在使用这种技术方面更加成功。奥地利的旗舰 "费尔迪南-马克斯 "号能够冲撞并击沉意大利的旗舰 "Re d'Italia "号,后者是意大利舰队中最大和最强大的铁甲舰之一。

冲撞技术还使奥地利的舰艇在意大利的战线上制造了空隙,这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与意大利的舰艇进行机动和交战。利萨战役中使用的另一个战略武器是使用蒸汽动力的船只。

蒸汽机在19世纪中期被引入海战,与帆船相比,它们提供了显著的优势。与帆船相比,蒸汽动力船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更可靠,这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与敌舰交战。

在蒸汽动力船方面,奥地利海军比意大利海军有很大的优势,奥地利舰队主要由蒸汽动力船组成,而意大利舰队仍然严重依赖帆船。这使得奥地利人能够更有效地与意大利舰队交战,并在战斗中更容易进行机动。

利萨战役中使用的第三种战略武器是火炮的使用,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海军都有全副武装的船只,能够发射大口径火炮。然而,奥地利人在火炮的数量和尺寸方面有优势。

奥地利舰队装备了更大和更强大的火炮,这使他们能够对意大利的船只造成更大的伤害。在这场战斗中,奥地利人在使用他们的大炮方面也更加有效。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瞄准意大利船只,并对其造成重大损害,这部分是由于奥地利人拥有比意大利人更有经验和训练有素的炮兵队伍。利萨战役中使用的最后一种战略武器是鱼雷的使用。

在战役发生时,鱼雷是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它们仍在开发和测试之中。意大利海军在鱼雷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开发了许多有效的鱼雷艇,能够对敌舰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战斗中,意大利的鱼雷艇能够对奥地利舰队造成一些伤害,然而,鱼雷的有效性受到其射程和精度的限制。奥地利海军能够对付意大利鱼雷艇的方法是使用他们更多的重武器船只与之交战,并采用防御性战术,例如在他们的大型船只周围建立一个保护屏。

利萨之战使用了各种战略武器,包括冲撞技术、蒸汽动力船、大炮和鱼雷。这些武器的使用在战役的结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地利人在战役中更加成功。

作战过程

1866年7月20日,两支舰队在亚得里亚海的利萨岛附近相遇。由威廉-冯-特盖托夫海军上将指挥的奥地利舰队由七艘铁甲舰和三艘木船组成,而由卡罗-迪-佩尔萨诺海军上将指挥的意大利舰队则由十二艘铁甲舰和四艘木船组成。

战斗在上午10:30左右开始,意大利舰队以一字排开的队形航行,与奥地利舰队交战。双方近距离交火,意大利的铁甲舰用重炮向奥地利的船只开火。奥地利的铁甲舰比意大利的铁甲舰速度更慢,机动性更差,形成了一字排开的队形,向意大利舰队逼近。

意大利的旗舰被一艘奥地利船只的炮弹击中并起火,不久后,该船爆炸,海军上将迪-佩尔萨诺和他的许多船员被炸死。旗舰的损失使意大利舰队士气低落,他们开始撤退。

奥地利的铁甲舰追赶着撤退的意大利船只,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激战。奥地利的战舰能够超越他们的意大利同行,并更准确地开火,对意大利舰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战斗结束时,意大利人损失了两艘铁甲舰和两艘木船,而奥地利人只受到了轻微的损害。

利萨之战对奥地利人来说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它证明了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在海战中的有效性,并证明了一支较小的、技术上不太先进的舰队可以通过优越的战术和训练打败一支较大的、较现代化的舰队。这场战役的结果对欧洲的力量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大利海军的失败削弱了其在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的地位,加强了奥地利对该地区的控制。它还强调了其他欧洲大国需要使其海军现代化并开发新的战术和技术,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海战性质。

利萨海战也对未来海战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它证明了铁甲舰和蒸汽动力的重要性,并激励其他海军强国对其舰队进行现代化改造,这场战役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海战时代的开始。

其特点是速度更快、武器更重的船只和更复杂的战术,利萨海战是海战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显示了技术、战术和训练在决定战斗结果方面的重要性,并对世界格局的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略意义

1866年7月20日进行的利萨海战是奥地利和意大利舰队之间的一次重要海战。它标志着地中海海军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并对随后的海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萨海战是在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奥地利和意大利海军之间进行的。奥地利海军由海军上将威廉-冯-特盖托夫指挥,包括七艘铁甲战舰和五艘木质护卫舰,而意大利海军由海军上将卡罗-佩利翁-迪-佩尔萨诺指挥,包括十二艘铁甲战舰和四艘木质护卫舰。

战斗发生在位于亚得里亚海克罗地亚海岸的利萨岛附近,利萨岛之战的爆发对后来的海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表明了海军技术、战术和领导力的重要性。

奥地利人在海军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铁甲舰比意大利的铁甲舰要好。奥地利的铁甲舰装甲厚实,并配备了强大的火炮,这使他们能够抵御意大利人的攻击,并对意大利船只造成严重损害。

利萨之战也显示了海军战术的重要性,特格托夫上将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战术,被称为 "冲撞战术",即用自己的铁甲舰冲撞敌舰。这种战术非常有效,使奥地利人能够使几艘意大利船只失去战斗力。撞击战术后来被其他国家的海军采用,并成为海战中的一种标准战术。

利萨之战也突出了领导力的重要性,特格托夫海军上将是一位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激励着他的部下以勇气和决心作战。他的领导力在确保奥地利在利萨的胜利中发挥了作用。

另一方面,意大利海军的领导能力很差,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纪律性。佩尔萨诺上将犯了几个战术错误,使奥地利人占了上风。利萨之战对后来的海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启发了其他国家的海军采用冲撞战术,并对铁甲战舰进行投资。这场战役还证明了海军领导的重要性以及协调和纪律的必要性。从利萨战役中吸取的教训被纳入海军理论,并影响了未来几年的海战进程。

利萨海战的重大影响之一是铁甲战舰的发展,这场战役证明了铁甲舰比木质战舰的优越性,并导致世界各地的海军广泛采用铁甲舰。利萨海战还激发了新的海军技术的发展,如蒸汽推进和膛线炮,这进一步提高了铁甲舰的效能。

特格托夫上将在利萨战役中采用的冲撞战术成为海战的标准战术,撞击战术包括利用铁甲舰的强化船体来撞击和破坏敌舰。这种战术非常有效,并在随后的海战中被各国海军采用。

例如,日本海军在1905年的对马岛战役中使用了冲撞战术,结果是对俄罗斯海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利萨海战也显示了海军领导力的重要性。

特格托夫上将的领导力在确保奥地利的胜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战术上的创新以及他激励部下以勇气和决心作战的能力是这场战斗结果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海军战略》艾•塞•马汉 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1日

【2】《世界海军征战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10-01

【3】《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9月

0 阅读:112

沛菡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