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革命前辈选择解甲归田,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选择回归农村。按理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职位多会有所提升。
然而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来说,他们参军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战争结束了,他们想要深入群众之中,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罗忠文前辈就秉承这样的想法。
本隐居的他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罗忠文曾不远万里前往中南海向朱德总司令汇报老百姓的困难。
而当他来到中南海门前的一句“老朱在吗?”则是令警卫员惊呼不已,罗忠文与朱德总司令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其为何敢如此称呼朱德总司令?
背其过河,互换称呼严格意义上而言,朱德总司令是罗忠文的救命恩人,当然罗忠文也曾帮助过朱德总司令。在一次战斗过程之中,八路军司令部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他们立刻转移。
在转移的时候,路过一条极为湍急的河流,当时朱德总司令的年纪比较大了,再加上其不会游泳,因此朱德总司令要求战士们率先过河。
当时在场的人并未考虑到朱德总司令不会游泳,还以为朱德总司令发扬先人后己的精神。毕竟朱德总司令在战斗的时候永远走在最前面,而在撤退的时候,永远走在最后面,因此众人并未多想。
罗忠文跟随大部队过河,在靠近河流的时候,现在看到在一旁沉思的朱德总司令,罗忠文深知朱德总司令不会游泳,因此走到朱德总司令面前说道:“报告总司令,我力气大,又会游泳,让我背你过河吧。”
罗忠文的身高1米73,即便是在众多军人之中,也算比较出众的了。毕竟当时的生活水平不是特别好,很多农民在幼年时期根本没吃过有营养的食物,导致身高并不是特别高。听到罗忠文的话后,朱老总欣然同意。
背朱德总司令对于罗忠文而言并不费力,罗忠文是一位炊事员,每当部队撤退的时候,他都要背着数十斤的铁锅,长途跋涉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在背朱德总司令的时候,他不仅将总司令背的很稳,还可以与朱德总司令交流。
在路途之中,罗忠文与朱德总司令聊了很多,聊天的时候朱德总司令要求其称自己为“老朱”,而朱德总司令则称其为“小罗”,这也是为什么1960年的时候,罗忠文在中南海门口询问:“老朱在吗?”。
那段回忆对于罗忠文而言,是内心深处最为重要的回忆,退伍后,其经常回忆起那段时光,并与亲人讲述那段美好岁月。罗忠文对朱德总司令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罗忠文看来,若不是朱德总司令,那么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救命恩人,感激不尽讲完罗忠文跟朱德总司令的感情,就说回罗忠文的情况。出生于贫穷家庭的他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需要租种地主田地,这一点与朱德总司令的家庭情况极为相似。
但租种地主的田地并不是一件好事,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而且得到的粮食数量也非常少,更重要的是时不时的还会受到地主的谩骂与殴打。幼年的罗忠文见识过太多不公平的事情,反抗的种子埋藏在他的心中。
后来父母早亡,三个弟弟劳累英年早逝使得罗忠文反抗的想法越来越激烈,然此前因为没有道路的原因,罗忠文只得苦苦挣扎,直到1926年,罗忠文迎来了属于他的机会。
当时我党极为重视农民的力量,在湖南等地率先发动了农民运动,正在地主家做长工的罗忠文得知我党的宣传之后,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农民协会。
对此罗忠文无比高兴,在他看来,被地主压迫了数十年,自己终于等到了反抗的机会,若运动能够早开始几年,或许自己的家人也不会早亡。
“八七会议”之后,罗忠文所在的咸宁农军率先发起了响应,随后整个湖南地区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农民的力量比较薄弱,所拥有的武装装备更是极为落后,但是农民对地主的痛恨足以战胜一切,在起义过程中,农民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32年国民党方面开始在各个地区清剿我党人士,包括农军。面对国民党大规模的围剿,我党只能开展游击战争,毕竟自武器装备等众多方面而言,我党与国民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只能选择暂时避其锋芒。
后期因为种种原因,我党选择长征以保存基干力量,因为长征的路途极为艰险,上有国民党飞机大炮扫射,后有追兵,前有阻拦,我党只能选择艰险之路行走,在行军过程中,缺衣少粮是常有的事情,无数革命先烈在长征途中丧生。
罗忠文无疑是幸运的,其成功到达延安。到达延安之后,罗忠文因身材魁梧被选入八路军司令部的炊事员。罗忠文之所以被选为炊事员,与其在长征中挑300多斤的担子有很大的关系。
也因为被选为炊事员,使得罗忠文与朱德总司令有了不解之缘,在一次与日寇作战的过程之中,罗忠文不幸被日军重伤,难以活动,与司令部失去了联系,在战友的尸体中睡了2天2夜。
战友们本以为他已经牺牲,但朱德总司令派人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他,罗忠文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将朱德总司令称为其救命恩人并无半分夸张。
“同志,我们是朱总司令派来寻找伤员的,你还能站立吗?”一位打扫战场的战士说道。
“不能。”罗忠文十分虚弱的说道,看到罗忠文痛苦的表情之后,该战士与另一位战友拿来的担架,将其放在担架上抬走,经过医院的救治,罗忠文的情况才得以好转。
“感谢朱德总司令,感谢战友们。”罗忠文得到救援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自此其对朱德总司令更加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其能够在过河的时候发现朱德总司令的异常。
解甲归田,关心百姓对于罗忠文而言,他认为自己这条命就是朱德总司令的,如果不是朱德总司令其早已丧生,因此在此后的战争中,罗忠文的表现极为出色,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如今多活的每一天都是赚的。
1949年,罗忠文向部队提出解甲归田,当时因为其年龄确实到达了退休的年纪,再加上其身上有伤,因此组织上也同意了。组织上想要帮他准备退休手续,让他进入北京七局休养,能够留在北京就是组织上对其最大的认可。
然而罗忠文却不满意这个决定,1949年的时候,因为身上疾病过于严重,其确实前往七局修养,但是其从未想过一直在这里修养。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需要重新恢复,国家面临很大的压力,罗忠文深知国家的不易,其不想给国家增添烦恼,执意要回家。
罗忠文除了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之外,其也希望回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帮助国家解决粮食问题,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确实令世人敬佩。
我们的革命前辈在面对选择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还是国家与人民,正是由于这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革命先辈,我们才能得以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之中。
回到家乡之后,从事农业生产之余,罗忠文还经常在家乡宣传我党的艰苦革命史。在讲述的时候,他经常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很苦、很累、很危险。爬雪山,有的战友冻死了,僵尸蜷缩,几个人都拉不直。过草地,前面的人把沼泽地踩软了,后面的人陷进去就起不来了,去拉的人也陷入了泥潭。”
说这些的时候,罗忠文的眼眶中续满了泪水,其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想歌颂自己的功德,其是希望年轻人能够明白,当时的不易。
罗忠文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经常提到朱德,其对于朱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抓朱德、放朱德、抓到朱德不认得。”的故事,罗忠文此举也有讽刺国民党的意味。
每每结束之前,罗忠文总会说道:“江山是毛主席、朱德、彭德怀等这些人打出来的,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
其实回到家乡之后,考虑到罗忠文曾经参加过革命,县里还想要给他安排工作,并且给他修建房子,这些罗忠文都拒绝了,他只想带着百姓好好干活,填饱肚子。罗忠文是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其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也深知战士们吃得有多么差。
退休之后的罗忠文将门前老屋500米的路段两侧水沟挖出来栽种水稻,根据宽窄的不同,栽种数量不一的水稻,每年的产量大概能够达到800斤左右,其每年还要养一部分的鸡。虽然其吃的是国家商品粮,但是其老伴仍然吃农村粮。
罗忠文从未因为私事麻烦过国家,然而在1960年的时候,其确前往中南海寻找朱德总司令,希望其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当然让朱德总司令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其私人问题,而是当地百姓的问题。
土地收归公有之后,确实人人都有田种,但是分配粮食要根据家里的人口,人口多的家庭得到的粮食多,而人口少的家庭得到的粮食少,这部分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后期因为与苏联关系恶化,我国要勒紧裤腰带偿还苏联欠款,人民的生活更加拮据。
当时农业生产本身就比较落后,加之因为战争的影响有一些土地难以利用,人口却不断增长,粮食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以为偿还苏联欠款之后,我国能够慢慢的自贫困之中缓过来,然而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我国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1960年,罗忠文所在的村子,开始有人因饥饿丧失,担心村里有更多的人因饥饿失去生命,罗忠文决定前往北京求助。
前往北京之前,罗忠文换上最新的衣服,随后独自一人登上了北上的汽车,到达中南海之后,罗忠文才想起来自己一着急,根本没有考虑率先联系朱德总司令,如今自己难以进去。只能在中南海眼巴巴的看着,希望能够自里面走出一个熟人。
望着面前的老人,当时值班的警卫员看到面前的罗忠文之后,按照相关规定,对其实行驱逐,“机关要地,请您立即回避。”
看着面前的警卫员,罗忠文说道:“我要来找老朱。”听到这个称呼,警卫瞬间目瞪口呆,随后连忙打电话请示,很快就让他进去了。
然而当时因为朱总司令有事出去的原因,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罗瑞卿接见了他。他向罗瑞卿反应了自1958年开始,咸宁县陆续有人饿死的情况。
“我利用田边地角种点粮食,被生产队没收了。”罗忠文气愤的说道。其心疼土地更心疼那么粮食,在这个饿死人的年代,田边地角利用起来,也能够挽救无数人的性命。
“这两年国家还在还外债,有点困难,之后会好的。”罗瑞卿对此也极为头疼,毕竟粮食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然而党中央又极为困难,只能全国上下共同勒紧裤腰带了。
随后罗瑞卿还做出指示,要求湖北省打开国库,给每位群众发5斤粮食,虽然看上去数量不多,但是在饥荒年代,那可是真正能够挽救百姓性命的存在。
此后当地人民对于罗忠文更加推崇,当然罗忠文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声望,而是切切实实的想让当地人民能够摆脱饥饿,避免因饥饿而死。这是老一辈革命家,最真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