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之战看,东晋北伐,为何这么难?

墨香逐风 2025-02-23 08:07:45

在公元311年的时候,刘聪和刘曜带领着匈奴的骑兵队伍对洛阳发起了进攻,并且成功将其攻克。在这场战役当中,晋怀帝司马炽不幸被俘虏了。随后到了317年,刘曜又展开军事行动,这一次的目标是长安,经过一番征战,刘曜再度取得胜利,攻克了长安,晋愍帝司马邺也在此战中沦为俘虏,至此,西晋王朝宣告灭亡。而就在西晋灭亡的同一时期,琅琊王司马睿在王敦以及王导的大力协助之下,于江南地区成功建立起了东晋政权,从而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话说司马睿南下之后,东晋这边呢,其实一直都怀揣着北伐的念头,想着能把失去的北方土地给重新收复回来呢,可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始终没能成功实现这个目标。时间来到了公元356年,这距离洛阳陷落已经过去了整整55年啦。这时候呢,桓温率领着军队开启了北伐之旅。在北伐过程中,桓温的军队那可是相当有战斗力的,在洛阳这块儿就把姚襄给打败了,一下子就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好多座城池呢,这本来是一件特别振奋人心的事儿。可谁能想到呢,这好不容易收复来的成果,却没能守得住。没过多久,那些刚刚被收复的许多城池就又被“前燕”给夺走了,实在是太可惜啦。

在东晋时期,有不少将领曾率领晋军展开北伐行动呢。像祖逖,他满怀壮志地踏上北伐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诸多战果;殷浩同样参与其中,努力奋战,也有一番作为;桓温更是多次领兵北伐,战绩也是可圈可点的;还有谢玄,他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在北伐里也收获了不少成果;刘牢之呢,在北伐战场上同样表现不俗,取得了不少功绩;刘裕就更不用说啦,他的军事行动那也是相当有成效的,在北伐过程中也拿下了不少战果呢。然而呢,尽管这些将领们都如此努力,取得的成果也不少,但可惜的是,最终都没能成功收复中原,没办法建立起像朱元璋那样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这般辉煌的功绩。

接下来咱们就讲讲,为啥东晋时期的北伐进行得如此艰难呢?这里,咱们不妨通过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情况来分析一下,具体看看在洛阳之战的前后时段,东晋到底都面临着一些什么样的困境。

公元349年的时候,后赵的君主石虎因病去世了。这石虎一死,后赵内部就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局面,各方势力开始混战起来。尤其是石氏的那些后裔们,彼此之间相互攻打、残杀,整个后赵都被搅得不得安宁。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有个叫冉闵的人,他在四处征战。在他不断征战的过程中,石氏的宗室成员可以说是损失得差不多都要没了。不过呢,即便冉闵如此征战,可他却没办法把这混乱的局面给稳定下来,后赵依旧处在动荡之中。

在当时的局势下,慕容鲜卑、姚弋仲以及苻洪等势力纷纷趁势而起。他们打出了“勤王”的旗号,以此为由头,与冉闵展开了一系列的作战行动。其目的呢,就是想要在这动荡的局势当中,去分割后赵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源与地盘等遗产。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争斗之后,慕容鲜卑的势力得以进入河北、山东这两个地区。而与此同时呢,苻洪则率领着氐人向着关中进发,关中可是他的发家之地,他心里有着不小的抱负,就是企图在那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呢。

姚弋仲一开始是看中了河北这个地方的。不过后来呢,他发现前燕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了,于是就改变了主意,把目光投向了关中地区。到了公元350年的时候,姚弋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姚襄率领着多达5万的大军朝着西边进发,去进行西征。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呢,就是要和苻洪去争夺关中这块地方。可这场争夺的结果并不理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姚襄所率领的大军损失惨重,足足损失了3万的兵马呢。

在争夺关中的战事中,姚弋仲一方遭遇了失败的结局。面对这样的情况,姚弋仲首要考虑的便是要保护部落的安全。于是呢,他做出了投奔东晋的决定。时间来到了352年,这一年,姚弋仲已然73岁高龄了,可惜的是,他因病离世。在这之后,姚襄便率领着兵将往南行进,最终选择了归顺东晋,让部落有了新的归属方向。

话说那姚襄出现的时机可不太凑巧。就在那个时候呢,桓温和殷浩两人正为了争夺权力而较着劲呢。他们心里都打着小算盘,都想着要借助北伐这件事儿来提升自己在各方的影响力。要知道,当时的东晋可不是那种团结一致、坚如铁板的状况哦,内部其实是存在着不少分歧和争斗的呢。

在公元346年的时候,桓温开启了西征巴蜀的军事行动,并且成功地将“成汉”给灭掉了。这一下,桓温的威望那可是大大地提高了。这时候呢,殷浩心里就不服气啦,他也想着要率领军队去北伐由苻氏建立的“前秦”呢,他盘算着,要是能在北伐中建立军功,那就可以凭借这份功劳去和桓温抗衡啦。

话说在殷浩进行北伐的时候,安排姚襄担任前锋呢。要知道,他俩之间的关系其实挺不怎么样的,可在当时那种北伐的形势下,即便不情愿,姚襄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战场上拼杀啦。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清楚,姚襄在作战过程中遭遇了战败的情况。这之后呢,本来就不太和睦的两人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了,以至于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双方就这么在战场上针锋相对起来了。

话说当时,姚襄精心设下了埋伏,然后成功地击败了殷浩所率领的晋军。这一战下来,晋军可损失惨重啊,足足有一万多人呢。在这之后,姚襄又有了新的动作,他顺利地夺取了许昌这块地方。可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接着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去攻打洛阳,并且还成功攻克了下来。要知道,他做这些举动,其实是想要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但他这么做,那可就相当于动了东晋的利益了,就好比是从东晋原本掌控的范围里分走了一块重要的“蛋糕”。

要知道,洛阳这地方哪能轻易就拱手让给姚襄呢?况且,从名义上来说,姚襄还是东晋的臣子呢。桓温心里可着实容忍不了姚襄这般行径,同时呢,桓温也想着要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于是呢,经过一番考量,桓温最终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向北出征,去进行北伐作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行动,来维护东晋王朝在天下人面前的颜面。

在公元356年的时候,桓温带领着军队展开了北伐行动,而且其行军路线是直奔洛阳这个地方而去的。就在这个时候呢,有个叫姚襄的人,他当时正在做一件事,就是对洛阳进行围攻。不过呢,他在围攻洛阳的同时,还写了书信给桓温呢。在信里,他是要给自己围攻洛阳的这种行为作出一番解释。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要去攻取洛阳,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帮着朝廷去抵御来自慕容鲜卑以及氐秦方面的威胁。

桓温对其他情况并未加以理会,依旧选择继续朝着北方行进。而就在此时,姚襄这边呢,他一方面在对相关城池展开进攻,另一方面则亲自率领着主要的兵力去迎击桓温的军队。

有一人名叫姚襄,他可是相当厉害,被人称作是如同小霸王孙策一般的存在呢。那小霸王孙策的勇猛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姚襄也是毫不逊色,不仅勇猛无比,在谋划策略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哦。话说有一次,姚襄率领着士兵们在树林之中设下了埋伏。他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他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对面是桓温所带领的队伍呢。姚襄心里想着,通过在林中设伏这种方式,给桓温一个警示,让桓温察觉到前方可能存在的巨大危险,从而知难而退,可别轻易就去冒险,不然的话,很可能就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呢。

桓温心里其实是清楚姚襄所设下的计策的,不过呢,他对东晋士兵的作战能力有着十足的信心。于是,他指挥着士兵们结成方阵向前推进。没成想,这一行动却让他们陷入了对方重重的包围之中。但即便如此,这也并没有阻碍桓温最终获得胜利,可见东晋士兵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呢。

在东晋时期啊,那时候打仗可是有不少策略和依仗的呢。东晋这边拥有水师来协助作战,要知道水师在一些战斗场景里可是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哦。而且,他们还配备了众多的弓弩。这弓弩在战场上那也是威力不小,远距离攻击敌人很是厉害呢。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呢,是还没有完全脱离部落状态的羌人。这种情况下,东晋这边相对来说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啦,所以要对付起羌人来,难度还真就不是特别大。这不,双方一番激烈的厮杀过后,结果就很明显啦。那姚襄带领的羌人队伍可是惨败,好多人都折损在了战场上。最后呢,姚襄没办法,只能率领着剩下的区区数千人狼狈地逃走啦,逃到了邙山那个地方躲起来,暂求保命咯。

桓温成功进入了洛阳城,之后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击败了皇陵守军,随后还把这个消息昭告天下。在同一时期呢,桓温又有一番大动作。他派出军队去收复之前被姚襄所攻占的那些土地。在桓温军队强大的攻势下,姚襄抵挡不住了,只能狼狈地逃入关中地区。可即便逃到了那里,他也没能逃过一劫,最终被苻黄眉给击杀了。随着姚襄的死去,姚羌这股势力也就一下子衰败了下去,势力大不如前,可谓是一落千丈。

在这次北伐行动当中,桓温确实取得了胜利。然而呢,令人惋惜的是,这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成果却没能保住。没过多久,就被“前燕”给夺走了,就好像是桓温辛苦一场,最后却只是为慕容鲜卑做了件漂亮的“嫁衣”,让他们白白捡了个大便宜呢。

那东晋为什么守不住中原地区呢?换个说法也就是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呢?仔细研究桓温与袁宏以及和朝廷之间的那些对话内容,就能发现东晋当时所处的境地那是相当尴尬,这也难怪北伐会如此艰难了。

桓温望着那一片满是疮痍的大地,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说道,中原地区之所以会沦陷,皇室也被迫渡江而迁,这所有的一切啊,根源都在于王衍。就是王衍惹出了这一系列的祸端,所以他理所应当要为这件事情承担起责任。

袁宏进行了这样的辩解,他表示:“王朝的更替变换,这其实是上天所赋予的一种规律和运势,根本不是凭借人的力量就能够去改变的事情呢。所以,可不能把王朝更迭这件事归咎到某一个人的身上。”

桓温拿曹操占据荆州这件事来反驳袁宏,他讲道:“想当年啊,刘表有那么一头牛,这头牛可不一般,重达千斤呢。刘表对它可好了,好吃的、好喝的都供着它。可奇怪的是,这头牛别看长得壮、吃得好,真要让它干活,去承担一些负重的任务,它的能力居然还比不上一头普普通通的老牛呢。后来曹操把荆州给夺取过来了,他可没像刘表那样养着这头牛,而是直接就把这头牛给宰了,然后把牛肉分给手下的将士们吃啦。”

有这么一段对话,特别有意思。这里面提到的王衍啊,那可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呢,而且还是清谈方面的高手哦。不过呢,这王衍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担当精神。在八王之乱那个混乱的时期,他就像个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往哪边倒,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一位大臣理应起到的作用呢。

在公元307年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已经呈现出大乱的态势。面对这样动荡不安的局面,王衍并没有去思考该如何拯救这危急的形势,反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他着手安排自己的兄弟以及子侄们,分别前往各地去镇守那些重要的要塞之地。他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存他们家族自身的力量。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据说就是从王衍的这种行为做法当中引申而来的呢。

公元311年的时候,司马越踏上了北伐的征程,可没想到在途中他就因病去世了。这时候呢,王衍是有机会接管军队的,然而他却并不愿意挑起这个担子。后来,他还进行了一番瞎指挥,就因为这样,使得十几万的大军在宁平城遭遇了惨败,最终全军覆没。

话说王衍在被石勒俘获之后啊,立马就选择了投降。不仅如此呢,他还向石勒提出建议,让石勒称帝。可没想到啊,他这般行径连石勒都看不上眼呢。就在当天晚上,石勒让人推倒了墙壁,就这样,王衍以及数十位司马家的王爷都被终结了性命。

在历史上有一场宁平城之战,这一战对于晋朝来说可谓损失惨重,晋朝原本所拥有的那些精锐部队,在这场战役过后几乎全都丧失殆尽了。如此一来,洛阳、长安这两座极为重要的城池,它们的陷落也就变成了难以避免的事情了。从这个方面来讲呢,王衍这个人其实是应该为此承担相应责任的。然而呢,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袁宏这个人却站出来为王衍进行辩解呢。

王衍就是这样一种为人处世的风格,桓温会责怪他那也是有缘由的呢。要知道,王衍可是出身于门阀士族,身份地位摆在那儿。袁宏呢,其实他心里很清楚王衍是存在罪过的,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好像没什么反应呢?那是因为,从维护士族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他就只能选择当作没看见一样,可不想让桓温把这块掩盖着士族一些问题的遮羞布给撕开喽,毕竟一旦撕开,对士族的影响可不小。

桓温可不是好惹的主儿。他拿刘表的那头“千斤重牛”来举例呢,其实就是想告诉那些士族们这么个意思:你们瞧瞧,士族们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喝玩乐,一点儿都不思进取。要是哪天北方的势力打过来了,那你们可就会落得和这头牛一样的下场哦。

咱们来看看桓温和袁宏之间的那场争论,实际上呢,这就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们相互争斗、彼此拆台的一种具体表现啦。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这些门阀士族,谁都不想让自己吃亏,都得紧着护着自家的利益呢。就好比桓温和殷浩之间吧,他俩的矛盾也是这么个情况哦。在那种情形下,门阀士族们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都不希望对方变得过于强大,哪怕对方遇到了困难,甚至是面临生死危机,他们也都只是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呢。就像桓温和殷浩,彼此之间可没有那种互帮互助的情谊,说到底,还是门阀士族之间那种争权夺利、互相提防的心思在作祟。

当进入洛阳之后呢,前燕和前秦这两个势力其实正处在崛起的阶段。不过呢,它们内部的情况可并不安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呢。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东晋要是能够上下一心,把各方的力量都凝聚起来,就如同拧成一股结实的绳子那般团结协作的话,说不定还真有机会把中原地区给收复回来呢。只可惜,东晋根本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令人惋惜呢。

桓温成功拿下了洛阳之后,便向朝廷呈递了一份上表。在这份上表当中,桓温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朝廷能够把都城迁到洛阳去。他觉得,要是以中原地区作为根基和基地的话,往后便可以以此为依托,一步一步地去收复那些沦陷的山河故土。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对于桓温的这个提议,根本就没有人表示同意。当时东晋朝廷里的那些朝臣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持反对态度,压根就不愿意再回到洛阳去呢。

桓温在回到朝廷之后,曾多次提出要把都城迁到洛阳去呢,可最终的结果却和之前没什么两样,还是没能实现迁都这件事。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哦。一方面呢,是那些门阀士族之间一直在相互争斗,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盘算,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来支持迁都这件大事。另一方面呢,当时的士族们都过着比较安稳、富足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现有的这种状态,并不希望迁移到北方去,而且普遍缺乏那种积极进取、愿意去开拓新环境的心思呢。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桓温多次提议的迁都洛阳一事就只能是不了了之啦。

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光阴。那些士族们呢,在这儿待久了,已然完全适应了南方的生活方式。对于北方那曾经的故乡,他们内心留存的情感其实已经所剩无几啦,北方更多的只是存在于记忆之中的一片故土罢了。而此时此刻呢,这江南之地,已然成为了他们心目中实实在在的“故乡”,是他们能够安安稳稳生活,赖以生存、寄托身心的地方呢。

在历史上,姚襄在河北一带纵横驰骋,随后又挥兵攻打淮南地区。就在这个时候,王羲之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他觉得可以放弃两淮之地,把长江当作界限,只要能够保住江南这边就可以了。王羲之啊,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一代书法家,而且他还是琅琊王氏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呢。他所提出的这番话语,其实也恰恰反映了当时许多士族内心的想法,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呢。

咱们来看看桓温此次的北伐情况。在这次北伐过程中呢,东晋的那些士族们表现得可不太好哦。他们没办法团结起来,齐心去做这件事,反而是相互之间拆对方的台呢。而且,他们在江南生活久了,已经习惯了那里的日子啦。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就导致东晋这次北伐进行得特别艰难。在这个时候呢,士族们压根就没什么北伐的劲头。为啥呢?因为他们心里还有别的小算盘。他们更担心要是哪一方在北伐中获得胜利了,那这人的威望可就大大提高啦,这样一来,原来大家维持的那种势力平衡就会被打破。所以呢,他们就从很多方面去给北伐这件事设置障碍、进行阻挠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