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金石为骨书画铸魂——李卓的书画印

笔墨青丹国画 2025-02-22 22:15:00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李卓 湖上印社副社长

李卓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北京书协篆书篆刻委员会委员

青岛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滕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硕士

湖上印社副社长

连山印社副社长

李卓作品

兵心如初

君子中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琴罢倚松玩鹤

造像印

李卓:金石为骨 书画铸魂

李卓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他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构筑金石乾坤;以墨为魂,在宣纸之上演绎篆籀古意;以诗为心,在平仄之中叩响文人风骨。这种融通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恰似一枚浑厚的古玺,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折射出温润的辉光。

李卓的篆刻艺术可谓"古质今妍"的典范。他的刀法既得秦汉玺印的雄浑之气,又具明清流派的雅致之韵。其印面布局犹如沙场点兵,于险绝处求平衡;线条质感若千年古藤,在斑驳中见筋骨。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源于他经年去芜存真的系统研习,更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金石碑版的摩挲揣度。

观其书法创作,篆籀气韵贯穿始终。无论是商周金文的朴茂浑成,还是清代篆书的婉转流美,在他的笔下都化作充满生命力的线条舞蹈。他深谙地域书风的传承之道,将北碑的雄强与南帖的秀逸熔铸一炉,创造出独特的篆书语言。

更难得的是,李卓的诗词楹联创作与其书画印艺形成精神共振。他的诗文往往成为书画作品的点睛之笔。这种诗书画印的完美共生,不仅延续了传统文人的艺术理想,更在当代语境下构建起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当我们凝视其作品,既能触摸到青铜器上的历史温度,又能听见现代艺术精神的深沉回响。

湖上印社

编辑:兰洪海

审核:来炜烽

0 阅读:0

笔墨青丹国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