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时间里,美国的关税政策不断地拨动着市场的神经。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生活也随之被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担心消费品涨价。在中国、美国,以及被关税政策波及到的其他国家,人们开始盘算起需要囤点什么。也正是此时,我们才意识到,世界各地之间如何紧密相连,生活中不少习以为常的商品,其实都来自大洋彼岸。
养宠人开始囤猫粮,一搜才发现,原来爱肯拿、渴望等品牌很多都在美国生产;美妆人则买雅诗兰黛等美国品牌的护肤品,有人“直接囤了一年的量”;一个9人的好友群,其中5个人都紧急下单了苹果手机或者电脑;药品虽然暂时不在加征关税名单,但依旧让人人心惶惶,不少慢性病人开始囤原研药,就连掉发的朋友,也开始抓紧购入治疗脱发的非那雄胺片,才发现已经涨价了。
在美国,有人提前下单进口汽车,而更多普通人囤的是纸巾、鸡蛋、沐浴露。
焦虑的来源,来自于政策的起伏波动,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联系了一位家具厂商,最开始,面对34%的加征关税,他在计算之后认为“影响不大”,并不担忧。但短短一天之后,关税就变成了104%,他突然发现“问题大了”,说着不囤太多货的自己,又以接近40%的溢价火速买入22万元的木料——不知道后续如何,只能能省一点是一点。
4月9日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又突然变卦,宣布对部分国家暂缓增收关税,而对中国的加征关税数字,增加到了125%。
普通人的生活,就这样不断地被一个个新决定打乱,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更无可奈何。以下是7位不同领域、生活在不同国家、城市的朋友,在面对关税上涨时的准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文 |饶桐语 宋春光
编辑 |Yang
运营 |小二郎
“口袋里就这么点钱,你让我囤更多,我也没办法。”红果果,媒体人,囤苹果手机,坐标中国
我唯一囤的东西,是一台iPhone 16。给我送货的快递员说,这几天苹果的订单涨得非常猛,就连说话间,他的手机还不断冒出新的接单提醒,一看,全是买苹果的。
不止我,就这两天,我身边所有有换苹果手机、电脑意愿的朋友们,都连夜赶在关税落地前下单了。一个9人的好友群,加起来一共买了3台电脑,2台手机。其中一个朋友,特意去线下买电脑,她告诉我,“跑了两家店,都断货了”,好不容易才买到。我们都开玩笑说,“这是牛马抓紧给自己配最好的鞍鞯”。
▲ 关税落地前,很多人集中购买苹果公司产品。图 / 视觉中国
毕竟,对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说,最容易接触到、相对最需要的美国品牌,或许只有苹果了。着急下单,确实是因为关税的刺激。我是典型的“等等党”。去年11月,我就已经很想换手机了,老手机用了四五年,变得很卡顿。但是我一直没买,刚开始想等等今年的新款,后来又盘算着等一个更好的价格。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博主总结往年苹果的价格趋势,说每年4月是最不划算的,还是要等618,降价力度最大,还能叠加国家补贴。
其实最开始传出加关税消息的时候,我也不着急,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就算是加关税,也会有一段时间缓冲期,不会立刻涨价。而且根据我对果链的了解,前几年,厂商们一直在往东南亚转移,我心想,就算是对中国加关税,核心零部件和组装都在东南亚的话,价格变化也不会太大。
没想到,美国这次是对各国家都加关税。就连苹果自己也开始囤货了。我看到新闻说,为了稳定价格,苹果在3天内通过5架包机,把印度产的iPhone和其他产品紧急运到了美国。这几个消息综合起来,刺激我抓紧下单了。
除了苹果手机之外,我什么都没有囤,在我眼里,很多东西可替代性都很强。比如,我会用雅诗兰黛的眼霜,贵了,那就不买了,换成其他品牌的就行了。还有猫粮,以前我会囤进口猫粮,现在不囤了,吃完再买。包括有朋友问,要不要囤点山姆的牛肉、牛奶,但仔细想想,其实那些东西也存不住,囤了也没有用。没有哪个东西是非它不可。
▲ 一些年轻人开始拒绝囤货了。图 / 视觉中国
这种消费情绪,不像当年618、双11的时候了,大家都疯狂囤货。但现在,我感觉这种习惯有点消失了,我的口袋里就这么点儿钱,你让我囤更多,我也没办法。
我买苹果手机的心态,绝对不是要趁着涨价前占个便宜,不过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罢了。不然,我也不会一直拖延,等一个最便宜的价格。我甚至希望苹果发个超级贵的新机,推动iPhone16 降价。都说数码产品要买新不买旧,但我现在只想买一个最有性价比的机型,而不是最好、最新的机型。
“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会买这款原研药”西西,囤了一年份的原研药,坐标中国
如果不是看到关税调整的消息,我是不会囤药的,毕竟增长34%还是84%都是相当大的多余开支。
几天前,我从网络药房下单了3盒塞来昔布,这是一款辉瑞旗下的止痛药,我用这种药抵抗痛经。仔细想来,我囤药的行为还是被恐慌情绪主导了,因为我只考虑到了辉瑞是美国的药厂,忘记查看药盒上的原产地是波多黎各。
可我当时下单的时候没想这么仔细,痛经对我的学习和工作影响挺大的。腹部的疼痛猛烈,身体也不受控制地蜷缩,什么事都无法做,直到大脑被迫“关机”。之前,我甚至有四五次直接痛晕过去的经历。
这种疼痛每个月会定时找上我,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我开始依赖止痛药。一开始,我也吃过布洛芬,这款药在国内知名度更大,但长期服用对肠胃有副作用。我认识的医生朋友就给我推荐了塞来昔布,说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副作用相对小些,所以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会买这款原研药。
▲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原研药。图 / 视觉中国
我下单的这三盒药是原价购买的,一盒18粒,54粒一共240元左右。疼痛严重时,我会按照最大剂量600mg/d服用,这54粒药大约够我用一年时间,算是有备无患。
药物的原产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在也能看到许多需要从美国药厂买药的病友在社交平台相互询问“某某药会不会受关税影响、某某药在哪里还能买到。”比如瑞百安依洛由单抗降脂针,一针原价在280元左右,如果药品没有关税豁免的话,价格可能翻一倍。一位来自上海的网友几天前跑了两家医院,开出了4针,打算下周再去开4针。
除了我们国家的病友买药成本可能增加,美国居民也可能面临更高的医疗成本。在全球医药行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中国、印度和欧洲。而美国医药对进口依赖度高,2023年,美国进口药品的价值超过1760亿美元,其中60亿美元(包括抗生素)来自中国。
但关税上涨对不同产地的药品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尚且未知。据我观察,现在也有很多人选择先不囤药,静观其变。毕竟一旦发现有买不到的东西,还可以寻找替换。
“北美材料涨价,备了几十万的料”李哥,家具厂商,囤美国樱桃木,坐标中国
我是在4月6号刷抖音时,才知道要加关税的。看到新闻之后,我立刻联系了我的木材经销商,他当时告诉我,目前有存货,价格不受影响。但是等我们第二天再问的时候,经销商就说,剩的货不多了,价格也涨了,目前普遍涨了10%到15%,很多工厂都在疯抢。听他这么说,我也直接开车去拉货。
一到那儿,我就傻眼了,原来如山的货就剩一点儿了。经销商还跟我贩卖焦虑,说现在的北美材料,仓库价、离岸价、到岸价,一天一个价。有的大家具厂,一次性就拉了几百包木材走,一包要3万块钱。我的家具厂比较小,不想囤太多,没地儿放,也怕短期没出货带来资金积压风险,最开始只抢了6包,按照每包里有两方木材计算,一包大概能够我打4个衣柜。
客户也恐慌。我的客户大多都是30岁到40岁,装修想做美式复古风,就需要用到美国产的樱桃木,它制作方便,材质较软,容易去改造、做造型。同时,它价格适中,比国产的红木便宜,在我们工厂里,北美木材的用料能占到50%以上。
他们看到关税的消息,就来找我,说先交钱,让我们抓紧把料先买回来。我拒绝了,还让他们不要着急,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是我们决定先不涨价。
如果只加34%的关税,我不会特别焦虑。因为一个衣柜的价格,肯定不光有原材料成本,还包括人力、场地、水电、涂装、油漆成本等等,当然还有利润,原材料可能只占其中的30%。就算涨价10%,摊算到每个家具,可能就多个几十块钱,对于家具这个品类来说,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 李哥囤的木料。图 / 讲述者提供
相比业内,我们工厂的利润不高,但工艺很好。不涨价,说不定会让生意会更火,用牺牲掉的利润换来更多客户是值得的。就算之后关税再提高,不得不涨一点价,我们总体售价也不贵,还是有价格竞争力。还有些家具厂,本身就卖得贵,那他们无非压缩一点利润,其实也没关系。
相比起焦虑,我更多的是气愤。因为这几天涨价,并不是因为关税——货都还在海上呢,关税之后具体会是多少价格,他们还要等货品到岸之后再去进一步核算,现在涨价纯粹是因为供货商想多挣钱。我在天津,做了十几年木材生意了,在我们这里,木材经销商之间互相都认识,甚至是亲戚,他们抱团取暖,把价格控制着。
这几年,人们装修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人造板含有甲醛和苯,容易引起健康问题,所以原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也带火了北美的樱桃木。以前,我们的家具都是榆木家具,美国木头是最近两年才开始火。它的逻辑是这样的,正是因为这些木材产量大,市场上多,厂商们才开始营销、做一些案例,然后我们的用户才会知道,得以把它消耗掉。
虽然目前樱桃木没有很好的替代,但就像美国进口食品一样,买得起的人,有一定消费能力,也不差这点儿钱。地球离了谁都能转。
“能大量囤货的,终究是手里有钱的人”Ray,囤咖啡豆和日用品,坐标美国
上周六,关税上调消息出来后的第四天,我去了家附近的Costco。那天,我绕了两三圈还没找到停车位时才反应过来,超市买东西的人比以往更多了。
在超市里,能看到许多人推着的购物车里,塞满了厕纸、厨房用纸这类纸品,还有大包装的家用袜子、洗衣液等日化用品。我推着车穿梭在他们中间,确定真的有人开始囤货了。
受到启发,我首先想到要买的是咖啡豆,毕竟每天都要消耗,不担心用不完。不过,我没想囤食材。尽管鸡蛋、肉类最近一直在涨价,人口多的家庭,他们会趁着价格还能接受多买些,但我自己一个人住,没法一下子买太多,怕过期,只能随吃随买。
虽然,新的关税政策是从4月9日开始实施,可我这里生活用品的价格已经涨了好几个月。我买的咖啡豆是普通的2磅工业豆,价格从12、13美金,涨到了16美金。一款我比较喜欢吃的欧式酸面包,从6块9美金涨到将近9美金了。大超市之外,我平时常逛的亚洲超市,最近再去,我看到不断有新的价签贴纸贴上去。总之,一切都越来越贵了。
▲ Ray上周囤的咖啡豆。图 / 讲述者提供
鸡蛋的价格也在稳定上涨。比如Costco一盒24个的鸡蛋原来卖7块多美金,现在涨到了8块多,相当于一枚鸡蛋2块5人民币。前天我去了一趟山姆买水果,路过卖鸡蛋的柜台看到价格又贵了,一箱90枚的鸡蛋卖46美金,相当于一枚鸡蛋3块7人民币。正当我惊讶时,一位old lady路过鸡蛋区,她看了眼价格连连摇头,感慨了一句:“I should have a chicken in my backyard.(我得在后院养只鸡了)”这很幽默。
除了咖啡豆,我还买了一大瓶身体乳。品牌是美国本地的,但里面的乳液,瓶身材料,甚至外面的塑胶模,大部分原料都来自进口,关税政策一旦开始实施,许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会涨价。
我现在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这里人口密集,许多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所以大家对价格会更敏感。关于囤货,美国不同州的情况也不同,有的地方囤得热火朝天,也有人说身边的超市没有抢购的情况。
但能大量囤货的,终究是现在手里有钱的人。我从去年夏天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靠操盘股票挣钱,每天睁眼就是看盘,大亏大赚,所以我也在节省自己的日常开销。
关税政策的改变极大影响着股票市场。上周三政策公布后,股票市场周四、周五连跌了两天,这对我这种散户而言,却有机会存在。今年年初,我把去年的利润亏了,本金亏了一半,最近的操作是逃顶,然后逢高做空,确实回了一点血。
只是,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假消息,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股市大涨大跌。现在每天看盘,惊心动魄的工作日程我也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也有国内的朋友问我,现在是不是到了抄底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可以先买点指数基金观察,现在抄底可能并不明智,毕竟只要有变化,就有升落空间。
“如果持续涨价,只能控制生活成本”Yori,数据分析师,提前买车,坐标美国
按照原计划,我和丈夫是打算明年换车的。那时,我现在的车贷刚好还完,丈夫的车已经开了10年,可以给他换一辆空间更大的minivan(箱式旅行车)。这样一来,我们每个月还是只为一个大件还贷,不会给日常生活开支带来压力。
进口汽车关税提高的政策加速了我们换车的步伐,一旦生效,我们作为备选的日产车、韩产车的价格肯定会涨。而且涨价可能会带来恐慌,大家都去抢购,库存就更紧张了。这种情况下,你就更难和dealer(经销商)讲价。
综合各种情况,我们决定提前换车。我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帖子,问生活在北美的网友们有多少人在关税政策落地前换了车,以及他们的成交价格是多少。
在评论区,果然看到了有和我相同考量的人。一位生活在湾区的姐妹回复说,她就是赶在加税前的最后一天冲到车行买了福特Explorer。我原以为25%的关税只是针对外国车,对福特这种本土车没有影响,结果她告诉我零件30%进口,价格该涨还是会涨的。
我还在那篇帖子里做了个小投票,一共三个选项:原计划明年再换、立刻换Toyota、立刻换Honda。从结果来看,有200多人投了立刻换,100人投了明年再换,也就是说关税对大家的购车计划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第二天,我们就立刻去试车了。
Toyota和Honda是两个我们之前看好的品牌,本来想都试驾一下,结果Toyota的销售说Sienna这款车长期没有现货,不能试驾,也几乎不会提供任何折扣,卖到5万4到5万5美金之间。还好,我们成功约到了Honda的试驾,还幸运地遇到一辆四月底即将入库的Odyssey,砍完价是4万4美金,当场下单。
其实,我们买车的反应并不算快,对进口车关税增加25%的政策在3月底就公布了,4月3号正式实施,可我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当时没有及时关注。直到一周前,我的股票疯狂跳水,我才意识到这件事的影响力。
▲ Yori和丈夫购车时拍下的Toyota参考信息。图 / 讲述者提供
美国不是一个生产国,它是一个进口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涨关税,未来一段时间里东西肯定全面涨价。有人说等在美国国内建厂了,成本就下来了。可工厂并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建成并运作的,我家周边建一个小店都要好几个月。
我们生活在亚利桑那州,是美国著名的“养老州”,工作节奏没有隔壁加州卷。我和丈夫没有很恐慌地去囤东西,感觉就算囤也囤不了多少。现在只能说等待着价格涨上去,再做相应的举措。
我和丈夫喜欢外食,十年间我们见证了一碗牛肉粉从10美金涨到17美金,一旦生活成本继续上涨,我们可以去一些性价比更高的餐馆;以前偶尔能点杯奶茶喝,那到时候我也可以喝水,还更健康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也只能去工作,努力赚钱,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尽量来控制生活成本,其实能做的事情非常的有限,很被动的。提前换车,也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我接下来几年生活成本的决定。至于别的事情,那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控制的范围,我算是已经躺平了,大不了就再降级。
“我们买国外的,国外也买我们的,两边都在受影响。”菲比,医学生,囤生物试剂,坐标中国
我最先看到关税新闻时,什么都没想,感觉这件事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没想到,后来我的朋友圈跟炸锅了一样——所有卖生物试剂的销售们都在狂发消息,做实验这几年,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场面。
那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做生物实验,确实很依赖进口试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确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一群人。
朋友圈里的销售们,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卖美国试剂,他们会强调自家品牌要涨价,建议大家尽快下单,有个销售还调侃,“大家备货的积极性比我背任务的都高”;一类卖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产品,他们就比较淡定,说不涨价,让大家不要恐慌;还有一类是出口到美国的——需要强调的是,不止是我们在买国外的产品,国外也会买我们的试剂,只是大家需求、长处不同而已,像有一家销售还发朋友圈说,他们最近对美国订单的要求是,所有加的关税都叠加在订单里,让对方支付,“只要产品好,还是照样订”。
对于当下的我来说,进口试剂就是刚需。我马上要博士毕业了,为了论文能够有个好结果,我还在新增实验,毕竟做科研,都是越做越多、越做越深的过程,实验是永远都做不完的。
看到朋友圈后,我去问了我的销售,得到的答复是10号左右开始有调整,跟导师商量之后我就下单了。那个瞬间,我真的有被割韭菜的感觉,明明只花2000元就能买到,过几天我就要多花很多钱,真的很没必要。
不过我没有囤很多,只买了几千块钱的试剂,像一些大实验室,囤五万、十万的货都是有的。因为生物试剂比较特殊,要考虑活性问题,一般我都是提前几天买就行了,这次涨价风波,也不过是加速了我购买的速度。
▲ 对一些医学生来说,进口试剂是刚需。图 / 视觉中国
实验室里,试剂、耗材都是必需品,你砸了多少钱,往往对标实验能做到什么样的深度,最终对标到什么样级别的期刊。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更希望能快点拿到稳定可靠且可信的实验结果。进口和国产区别就在这里——在我做的这个实验里,的确是一款产自美国的试剂使用范围更广,且有更多实验室在使用。
这涉及到实验结果可信度、认可度的问题。像我们写论文时,都会标注上实验使用的试剂品牌、货号、批次,别人看文献的时候,也会同步考虑,你的试剂是不是小公司、小作坊生产的?是真正实验出来的,还是编造出来的?包括产品的购买界面,也会写上,这个产品被哪些文章使用过。
小白们最开始做科研的时候,常会问师兄师姐或者周边同学买什么品牌试剂,大家就会首先推荐国外进口的几个品牌。因为做生物实验有很多微小的变量,失败有很多因素,你是没有办法直接指向试剂有问题的,要去跟厂商battle,就必须去掉其他可能的因素,这是一个很费力、花钱,还会影响实验进度的事情。
有一回,我就遇到了很明显的试剂问题,没办法,只好去找隔壁组借进口试剂用。后来我去找厂商,他们直接给我退款了,但是一轮下来,就又耽搁了一周多时间。这个是很难受的,因为本来做实验的正反馈就不多,主要都是在失败和摸索,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少走弯路。
不过,我觉得这都是一种权衡。如果以后进口试剂贵到买不起了,肯定不止我,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科研民工”,会转去使用国产、或者其他国家的品牌。说不定,需求量大了,就能推动工艺精进、品控变好,或者有更多人按照这种试剂做出来的文章被发表出来,那后来人就会少很多顾虑。
“再涨下去,胶片真的会变成时代的眼泪。”安安,兼职摄影师,囤柯达胶卷,坐标中国
最开始听到胶卷涨价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胶片又不是没有涨过。我是2015年开始入坑的,这十年,眼睁睁地看它从十几元一卷,涨到60多元一卷,这次风波,直接涨到80多元了。
我本来不想囤,结果发现我最常买的一家店铺,所有胶卷都断货了。这让我有点紧张,搜完才发现,胶卷基本都涨价了,具体涨幅全看老板良心。
市面上,生产胶卷的厂商本来就不多,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的柯达和日本的富士,以前胶片涨价,都是基于工厂停产,比如富士胶卷停产,价格就疯涨了一次。但那种情况下,我最喜欢的柯达电影卷是不会跟着涨的,因为使用它的人相对少,冲洗更贵,没有很多人哄抬价格,这回居然也涨了。最开始,它一卷才30多元,中间涨到40多元,现在最高能卖到60多元,都快涨了一倍。
很多胶片爱好者都说不要囤货,不要给商家赚这种钱,结果都在默默买。没办法,我也抓紧买了15卷,花了将近1000多元,加上之前的存货,大概够我用两个月。我看到还有些胶片摄影师,直接囤了几十卷。
▲ 安安花了将近1000多元,买到了15卷胶片。图 / 讲述者提供
囤更多货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一直放着不拍的话,存放不当、或者过期,都会影响拍摄效果,但禁不住还是有很多胶片贩子趁机抬价。这让我觉得有点无语,有一句话叫做“摄影穷三代,胶片毁一生”,因为玩胶片的穷不了三代,一代已经把家产玩光了。我就觉得,价格都这么高了,拍胶卷的人已经够苦了,为什么还要涨呢?
我喜欢柯达,是因为我喜欢它的电影卷,拍出来画质更细腻,可玩性也高。也正因如此,我不敢换别的品牌。涨价的时候,我也想过使用平替,去淘宝上搜到过一些不知名品牌的胶卷,但是我去网上查样片,发现没有什么相关信息,这让我不想花钱试错——我不能接受自己的拍摄有失误,怕最后冲洗出来效果不好。
我也接摄影单,胶片贵了之后,我大概率不会涨价,但会调整胶卷的数量、控制成本。比如以前拍一次要用两卷、三卷,以后可能会精简到一卷。
这让我想起最开始入坑的时候,胶片机和胶卷的价格没有被炒起来,一买买几十卷,拍一次就是好几卷,随意按快门,拍得很自由、很肆无忌惮。
▲ 随意按快门的时光或将一去不复返。图 / 视觉中国
感觉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再这样了,我会觉得在浪费。现在给朋友拍照,同一个动作我最多按两次快门。拍摄场景也要克制,有很多人喜欢胶片扫街,拍街景,我也舍不得了,除非是遇到很好的景色,或者记录我的生活。
我现在还在观望,看价格会不会回来,或者不再断货。但如果柯达胶卷涨到一个离谱的价格,我可能真的不会买了,或者是买很少,那时,也许胶片真的会变成时代的眼泪。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有一种说法叫做“不花就是省”![呲牙笑][点赞]
屯苹果手机的,等着变砖头吗?
为什么要屯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