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伏天撞上闰六月,人们不禁心生疑惑:今年夏天,究竟要热到什么程度?这样特殊的历法现象,让对夏日酷热的猜测甚嚣尘上。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本就考验着人们的耐热极限。
它的计算方式,遵循传统历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

而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与此同时,农历出现闰六月,这一现象,平均19年才会出现一次,使得今年的夏季,在农历计时上被拉长。
从气候科学的角度来看,三伏天的炎热,主要源于太阳辐射、地表蓄热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在这段时间里,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远超过支出,热量不断累积,导致气温持续攀升。
而大气环流相对稳定,空气流动性差,水汽难以消散,进一步加剧了闷热感。当三伏天遇上闰六月,这种炎热的态势,似乎有增无减。

回顾历史上,闰六月年份的天气状况,能为我们提供一定参考。2006年重庆,遭遇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酷热难耐;2017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新疆吐鲁番,更是达到了49℃的高温极值。这些极端天气事件表明,闰六月年份,出现异常高温的概率相对较高。
今年的气候背景,同样不容小觑。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2025年处于太阳活动周期峰值年,地表接收的辐射量略有增加,为高温天气埋下伏笔。
并且,厄尔尼诺现象,也在持续影响着全球气候格局,使得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变化。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比常年高出0.5 - 1℃,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华北、黄淮等地可能遭遇持续的湿热天气,闷热感十足;长江流域,则面临高温与强降水交替模式,“上蒸下煮”的体验尤为明显。
虽说三伏天只有30天,但高温强度未必减弱。初伏期间正值小暑节气,本就是一年中炎热的时段,地表热量开始迅速积累。
中伏虽短,但热量累积效应仍在持续,且此时太阳辐射依旧强烈。末伏结束时,又临近“秋老虎”,余热未消,暑气仍在空气中弥漫。

面对这样的酷热夏日,防暑降温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多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苦瓜等。家中可提前准备好,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夏天,三伏天与闰六月的相遇,注定会带来一段炎热难耐的时光。尽管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科学的方式,应对高温挑战,安然度过这个特别的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