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张寿臣为何对于世德说:我坚决支持你去哈尔滨安家落户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2-10 03:44:12

1956年的一个冬日,年轻的相声演员于世德带着困惑,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往天津,寻求恩师张寿臣的指点。面对哈尔滨广播说唱团的邀请,20多岁的他陷入了迷茫:是继续留在北京安稳发展,还是远赴东北开创新天地?张寿臣的回答斩钉截铁:"去!一定要去。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坚决支持你去哈尔滨安家落户。"这番话不仅指明了徒弟的人生方向,更体现了一位师父对徒弟的深切期许。事实证明,张寿臣的眼光是准确的:于世德在哈尔滨成功入党,创作的相声《天上和人间》获得全国大奖,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天桥听课启缘分 名师收徒结师徒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天桥是说相声的重要场所。对于出生在1932年的于世德来说,天桥就是他的艺术启蒙之地。

彼时的于世德,每天都要去天桥听相声,这份执着让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相声迷。夜幕降临后,他还要守着电匣子听张寿臣在广播里说相声,常常听到深夜。

北京电台的相声节目几乎天天都有张寿臣的声音。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张寿臣的相声吸引了无数听众,于世德就是其中最忠实的一个。

1943年,年仅11岁的于世德下定决心要拜张寿臣为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找到了自己的表哥,当时已经是曲艺名家的马连登。

在那个年代,说相声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马连登起初并不同意于世德的请求,但架不住这个表弟的坚持。

张寿臣收徒有严格的标准:必须是北京人,眼睛要大,人要聪明。当马连登带着于世德来拜师时,张寿臣一眼就看出这个小胖子的眼睛不够大。

但马连登极力推荐:"这孩子是铁了心要拜你,你就收下吧。"张寿臣最终被打动,破例收下了这个不完全符合标准的徒弟。

从此,于世德成为了张寿臣家的常客。他不仅在这里学习相声艺术,还接受文化课和书法的教导。

张寿臣很快就发现这个徒弟的特长。看着于世德胖乎乎的脸庞和憨态可掬的模样,张寿臣一语道破:"你将来捧哏比逗哏有饭。"

师徒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感情日渐深厚。张寿臣对于世德格外宠爱,每次重逢都要说:"我儿,我可把你想来了!"于世德也视师如父,给师父写信时总是以"儿世德叩"落款。

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为日后于世德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张寿臣的悉心教导下,于世德的相声艺术不断进步,为他日后在哈尔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北邀约引纷议 难题寻师问前路

1956年的北京,冬天的寒风裹挟着刺骨的冷意席卷了整座城市。在北京曲艺三团,一纸来自哈尔滨的邀请函让年轻的于世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份邀请来自哈尔滨广播说唱团,他们向北京曲艺三团发出了邀请,希望于世德能够到哈尔滨发展。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演出邀约,而是一次彻底的安家落户。

消息很快在相声圈里传开了。有人说东北太冷,冬天能把人冻成冰棍;有人说从北京去闯关东没出息,这是往下走的节奏;还有人说哈尔滨那地方穷乡僻壤,去了就是埋没人才。

在北京曲艺三团,于世德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每天的演出安排井井有条,观众反响也不错。但哈尔滨的机会却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时候的于世德刚刚二十出头,正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样的抉择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实在太过沉重。

北京的冬夜格外漫长,于世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直奔北京站,买了一张开往天津的火车票。

这趟天津之行来得突然却又理所应当。在于世德看来,只有师父张寿臣能够给他最中肯的建议。

寒冬的列车上人不多,于世德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不算远,但对于心急的于世德来说,这段路却显得格外漫长。

火车到站时已是下午,于世德顾不上休息,直接打听着去了天津市曲艺团。他知道师父一向都在那里训练新人。

天津市曲艺团的排练厅里,张寿臣正在指导年轻艺人。看到于世德突然出现,他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

二人找了一间安静的休息室坐下。于世德将哈尔滨的邀请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师父,也说了北京同行们的各种说法。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从北京到哈尔滨要坐好几天的火车。这一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师父。于世德说出这些的时候,声音都有些哽咽。

张寿臣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认真地听完了徒弟的讲述。屋子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

这次突然的来访,让师徒二人有了难得的促膝长谈的机会。虽然身处寒冬,但屋内的温度却因为这份深厚的师徒情谊而变得暖和起来。

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津的华灯初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张寿臣将给出一个改变徒弟一生的答案。

恩师良言指明路 支持北上闯新天

在天津市曲艺团的休息室里,张寿臣望着面前这个眼神中带着迷茫的徒弟。他拍了拍于世德的肩膀,开口说了一句让于世德终生难忘的话:"去,一定要去。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坚决支持你去哈尔滨安家落户。"

张寿臣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千钧。在他看来,一个年轻艺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历一番历练和考验。

张寿臣对徒弟说,哈尔滨虽然寒冷,但那里的文化氛围浓厚,是一片适合艺术生长的沃土。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他深知东北观众对艺术的热爱和包容。

北京固然是文化中心,但竞争也最为激烈。在张寿臣眼中,哈尔滨广播说唱团的邀请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你要知道,艺术家不能只在一个地方生根,要去更多的地方播种。"张寿臣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徒弟的期望。

在谈话中,张寿臣特别提到了东北观众的特点。那里的观众纯朴热情,一旦认可了一个艺人,就会给予最真诚的支持。

师父的话让于世德豁然开朗。他想起了那些在天桥说书的艺人们讲述的闯关东的故事,也是从北京到东北,开创了新的天地。

张寿臣告诉于世德,相声艺术需要不断创新,而哈尔滨的环境正适合年轻人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在那里,他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创作出新的相声作品。

夜色渐深,但师徒俩的谈话仍在继续。张寿臣不仅给了建议,还为徒弟指明了在哈尔滨发展的具体方向。

"到了哈尔滨,你要多接触当地的民间艺术,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张寿臣的这番话,为于世德日后在哈尔滨的创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张寿臣还特别叮嘱于世德,要注意保护嗓子,东北的气候比北京要严寒得多。他甚至详细地教导徒弟如何在寒冷天气下保护声带。

临别时,张寿臣从自己的行李中取出一条围巾,围在了于世德的脖子上。这条围巾不仅能御寒,更承载着师父对徒弟的关爱。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这个老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张寿臣的这句话,给了于世德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天津之行,不仅解开了于世德的困惑,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离开熟悉的环境,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

在回北京的火车上,于世德的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师父的支持,让他对即将开始的哈尔滨之行充满了期待。

从此,于世德就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开始了他在哈尔滨的新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个冬夜里师父的那句坚定的支持。

师徒情深终不负 艺术人生结硕果

1957年初,于世德抵达哈尔滨时,天空正飘着鹅毛大雪。他裹紧了师父赠送的围巾,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这座北国冰城。

哈尔滨广播说唱团为于世德安排了一间简陋但温暖的宿舍。这里虽然比不上北京的条件,但却给了他一个安静创作的空间。

适应了东北的气候后,于世德开始深入研究当地的民间艺术。他走访了很多老艺人,记录下大量的东北民间故事和地方特色。

在创作过程中,于世德时常想起师父的教诲。他将北京相声的精髓与东北特色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958年,于世德创作了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相声《天上和人间》。这部作品融入了大量东北元素,既保持了传统相声的特点,又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天上和人间》在哈尔滨一经演出就引起了轰动。观众们被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演出场场爆满。

这部作品的成功,让于世德在东北文艺界崭露头角。当地报纸对他的创新表演方式进行了专门报道,称赞他为相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1959年,《天上和人间》被推荐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的展演中,这部作品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当于世德站在领奖台上时,台下坐着他最敬重的师父张寿臣。那一刻,师徒俩的眼神在人群中相遇,无声胜有声。

这次全国性的成功,证明了张寿臣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于世德在哈尔滨不仅没有被埋没,反而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于世德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突破。196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每次回北京探望师父,于世德都会带着自己创作的新作品。张寿臣总是认真地听完,然后提出中肯的建议。

师徒俩的情谊越发深厚,他们不仅讨论艺术,还分享各自的人生感悟。张寿臣常说,看到徒弟有出息,就是他最大的欣慰。

在哈尔滨的这些年,于世德始终牢记师父的教导。他不仅自己努力创作,还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徒弟,为东北相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