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地主为打鬼子,带全家57口上战场,14年后全家只剩3人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2-11 22:46:32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面对国难当头,吉林敦化的大地主戴凤龄在60岁寿辰时做出了惊人之举:变卖千亩良田,购置军械,带领全家57口投身抗日战场。这位"仁义地主"不仅放弃了安逸生活,更是与六个儿子共同浴血奋战。从1932年加入中国国民救国军,到1937年壮烈牺牲,戴凤龄父子率领的独立营在白山黑水间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当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时,戴家仅存三名妇孺,见证了这个家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篇章。

东北巨富 仁义传家

戴家在东北的发迹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数代人的辛勤耕耘,让这个山东血统的家族在吉林敦化扎下了根。

1871年,戴凤龄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他的父母信奉佛教,从小教导他要心怀慈悲,善待他人。

戴凤龄年少时虽然家境优渥,却从不骄奢淫逸。他潜心读书,深知财富来之不易,更懂得要以德服人。

戴家拥有上千亩良田,雇佣大量劳工耕种。在那个地主横行的年代,戴凤龄却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经营着这片土地。

他对待佃户极为宽厚,从不苛刻盘剥。遇到灾年歉收,他常常主动减免租金,甚至接济困难户。

戴凤龄还设立义仓,每逢荒年就开仓放粮,救济乡里。他的善行义举在当地传为美谈。

乡亲们都称他为"仁义地主",这个称号背后是数百户佃农对他的由衷爱戴。他家中虽有数百家丁,却从不倚势欺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戴家成为了方圆百里的一片净土。佃户们安居乐业,戴家的声望也与日俱增。

东北还有一位与戴凤龄齐名的土匪头子王德林,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却都深得民心。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阶层代表,后来都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然而历史没有给这片土地太多安宁的时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破了东北的宁静。

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年近花甲的戴凤龄站了出来。这个富可敌国的大地主,即将带领全家走上一条惊天动地的抗日之路。

在戴家的宅院里,一个重大的决定正在酝酿。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戴家的命运,更在东北抗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毁家纾难 投身救国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嫁祸中国军队。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成为了日军侵占东北的导火索。

短短两个月内,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日军在占领区内烧杀掳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戴凤龄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沦陷。敦化城内,日军的铁蹄践踏着这片热土,乡亲们或死或逃,一片凄凉。

此时的东北军有40余万兵力,装备精良。他们不仅拥有3000多门火炮,还有30余辆坦克和300多架战机。

但在"不抵抗政策"下,这支强大的军队被迫撤离。张学良带着18万主力撤往关内,留下的20万部队也被命令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

1931年冬天,戴凤龄迎来了他的60岁寿辰。在这个本该阖家欢庆的日子里,他召集全家开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会议。

会议上,戴凤龄宣布了一个震惊全家的决定:变卖家产,购置军械,全家参军抗日。这个决定意味着戴家将彻底告别过去的富贵生活。

变卖资产的行动立即展开。戴家的良田、宅院、商铺陆续易主,换来的白银被用来购买武器装备。

通过各种渠道,戴凤龄搞到了二百多条枪,还有相当数量的弹药。这些武器将成为戴家抗日武装的第一批装备。

戴家上下57口人,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开始进行军事训练。院子里传来整齐的步伐声,枪械的保养和使用成为日常必修课。

戴凤龄的六个儿子都是年富力强的壮年,他们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家中的年轻媳妇和女儿们也学会了包扎救护。

1932年初,在东北抗日救国军组建之际,戴凤龄带领全家加入这支抗日力量。他们的家族武装编为第五营,戴凤龄任营长。

从此,戴家人脱下锦衣华服,换上粗布军装。他们的家不再是富丽堂皇的大宅院,而是白山黑水间的军营。

这支由一家人组成的部队很快就在抗日战场上崭露头角。他们熟悉地形,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打起游击来得心应手。

在敦化、镜泊湖一带,戴家军的名声渐渐传开。这支只有57人的小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一年,白山黑水间,戴凤龄父子率领的独立营开始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抗日征程。没有人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个家族将付出怎样惨重的代价。

白山黑水 浴血奋战

戴凤龄的独立营在1932年春天打响了第一仗。一支日军小队在敦化城外烧杀抢掠,戴家军设伏将其全歼。

这场胜利让戴家军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加入他们的队伍,独立营的规模逐渐扩大到两百余人。

戴凤龄采用游击战术,带领部队在长白山区与日军周旋。他们依托复杂地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日军疲于奔命。

1933年夏天,独立营参与了收复敦化的战役。戴凤龄的六个儿子分别带队,从不同方向包抄城池。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戴家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带领主力突破城防,一举拿下敦化城。

这次战役中,戴家的长子和次子都负了重伤。但他们仅休整三天就重返战场,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

1934年,独立营转战到镜泊湖地区。这里水网密布,适合开展游击战,成为了戴家军的重要根据地。

在镜泊湖畔,戴家军设立了军需工厂。戴凤龄的几个媳妇和女儿们在这里制作军服,修补武器。

独立营经常趁夜色偷袭日军据点。他们会选择月黑风高的夜晚,划着小船悄悄靠近,一举端掉敌人的炮楼。

1935年初,日军对镜泊湖地区发动大扫荡。戴家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后击退了多次进攻。

这一年的战斗异常惨烈。戴家的三子在一次伏击战中牺牲,四子在掩护群众转移时身负重伤。

但戴家军始终没有退缩。他们利用冰封的湖面设伏,打得日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靠近镜泊湖。

1936年,独立营在长白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戴凤龄组织部队开展游击战,频频切断日军的补给线。

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却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东北的大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东北人民没有屈服。

戴家军还在根据地建立了军民联防体系。白天,百姓照常生产;晚上,青壮年轮流值守,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抗日网络。

这支部队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凝聚力。五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没有一个人开小差逃跑。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戴家军依然保持着严明的纪律。他们秋毫无犯,从不扰民,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到1937年,戴家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令日军头疼的劲旅。但残酷的战争也让这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壮烈牺牲 浩气长存

1937年夏天,日军对长白山区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讨伐"行动。这次行动调集了两个师团的兵力,配备了大量重炮和飞机。

戴家军在敦化至镜泊湖一线布下了多重防线。他们采取分散建立据点的方式,以游击战术消耗敌人。

日军的进攻异常凶猛,炮火连天。戴家的五子在掩护百姓撤离时,被炮弹炸断了双腿。

战事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戴家军的几个据点相继失守,伤亡惨重。

8月的一天,戴凤龄带领残部在镜泊湖畔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战斗中,他和最小的儿子双双中弹牺牲。

至此,戴家的男丁几乎全部战死。独立营的火种却没有熄灭,留下的妇孺继续坚持战斗。

戴家的几个媳妇组建了地下情报网。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队伍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1938年,戴家的大儿媳在一次秘密任务中被日军发现。她宁死不屈,服毒自尽,保护了整个地下组织。

到了1940年,戴家仅存的几个女眷也相继为国捐躯。有的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有的死于严寒和饥饿。

1945年抗战胜利时,这个曾经有57口人的大家族,只剩下了三个人。他们是戴凤龄的一个孙女和两个幼孙。

这三个幸存者后来回到了敦化。他们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曾经富丽堂皇的戴家大院已经荡然无存。

当地百姓为戴家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上刻着:"仁义之家,忠烈之门"八个大字。

戴家的故事在东北大地上广为流传。人们说,戴凤龄用一门忠烈,换来了民族大义的永恒传承。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