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长达30年不上朝,权力也没有被架空,他是如何做到的?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5-01-23 22:01:02

世人皆知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怠政"皇帝,整整30年不上朝议事,创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皇帝罢工"纪录。

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漫长的30年里,朝廷大事依然要经过他的首肯,国家军政、经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书记载,万历年间,国库银两充盈,边疆稳固,被后人称为"万历中兴"。

这位终日躲在深宫中的皇帝,究竟是如何在不上朝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着大明帝国的权力?他手中握有什么样的"王牌",让文武百官对他"望而生畏"?

一、万历皇帝的"三板斧"

万历十年(1582年)冬日,紫禁城乾清宫内,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这一天,万历帝召来了司礼监太监冯保,亲自授予他"批红权"。这项皇帝独有的权力,从此在大明朝廷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冯伴伴,这些折子你看着办吧。"万历帝将一摞奏折递给冯保,这位身材矮小的太监立即跪地叩谢。从这一刻起,冯保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批红代权"的太监。

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朝廷。要知道,"批红"可是皇帝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大臣们的奏折上去,若没有皇帝的朱批,任何政令都无法实施。而现在,这项权力竟然被交给了一个太监!

但万历帝心中自有盘算。他深知,在明朝独特的政治体系中,内阁大臣们虽然位高权重,但只有"拟票"的权力。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出主意,写建议。而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万历帝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制度。他将"批红权"交给太监,等于在文官集团之外,又培养了一支力量。这样一来,太监和文官之间就会互相牵制,谁也不敢独大。

1584年,万历帝又有了新动作。他下令重组锦衣卫,让这支特务机构重获权力。锦衣卫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如狼似虎。他们可以不经朝廷同意,直接逮捕官员。

这一年的春天,一位御史因为弹劾宫中用度奢侈,第二天就被锦衣卫带走了。这件事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这才意识到,皇帝的"三板斧"已经磨得锋利无比。

内阁制度、太监批红、锦衣卫,这三件武器在万历帝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大臣们想要上奏章?得过内阁这一关。想要得到批准?还得看太监们的脸色。就算通过了这两关,若是惹怒了皇帝,锦衣卫随时可能半夜登门。

更妙的是,万历帝还经常调整这三方势力的平衡。当他发现某一方力量过大时,就会扶持其他两方。比如1586年,当冯保势力膨胀时,万历帝立即提拔了另外两名太监分享"批红权"。这一手玩得高明,让三方势力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万历帝虽然整日不上朝,却通过这"三板斧",牢牢地掌控着朝廷大局。大臣们虽然每日在午门外跪着请皇帝上朝,但政令的执行,却一刻也离不开这位"宅在家"的皇帝。

这种独特的统治方式,在明朝历史上开创了先河。万历帝用实际行动证明,皇帝不上朝,并不意味着失去权力。相反,只要运用得当,这"三板斧"比天天上朝还管用。

二、深宫布局:权力的精妙平衡

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一个清晨,紫禁城东华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兵部尚书石星与司礼监太监张诚为一份军饷奏折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幕,在当时的朝廷中并不罕见。

"张公公,这是兵部的职责,还请您多加斟酌!"石星手持奏折,据理力争。

"石大人,陛下自有圣裁,您这折子,我看还是再改改。"张诚不紧不慢地说道。

这场争执的背后,正是万历帝精心设计的权力格局。他让太监掌握"批红"大权,却又不让某一个太监独揽大权。据史料记载,万历十五年前后,朝廷中至少有三名太监同时拥有"批红"权力。

这样的安排看似令人不解,实则暗藏玄机。太监们为了讨好皇帝,往往会严格审查大臣们的奏折。而大臣们为了奏折能够通过,不得不与太监们打交道。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不得不相互合作。

万历帝还在东厂、锦衣卫之间玩起了平衡术。东厂提督王安与锦衣卫指挥刘守有虽然都是皇帝的耳目,但两人之间却水火不容。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发生的一件事,充分说明了这种制衡的妙处。当时,王安密报兵部侍郎李植贪污军饷。正当锦衣卫准备采取行动时,刘守有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这一来二去,反倒让万历帝更容易判断真相。

更有意思的是,万历帝还善于利用文官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吏部尚书沈一贯与礼部尚书沈懋学虽然同姓,却分属不同派系。两人为了争夺人事任命权,经常在朝堂上唇枪舌剑。

一天,沈一贯上奏弹劾沈懋学结党营私。不料第二天,沈懋学就递上了一份详细记录沈一贯家族收受贿赂的奏折。两人的互相揭发,反而让万历帝能够更好地掌控朝廷局势。

在这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中,每个人都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却又害怕被其他人举报。结果就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深宫中的那位皇帝,期待得到他的支持。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份流传于民间的谣言显示了这种权力布局的效果:"皇上虽不上朝,却知晓朝堂内外大小事务,文武百官无人敢造次。"

这种看似混乱的局面,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太监制约文官,锦衣卫监视东厂,派系之间互相牵制。而这一切的平衡点,都指向了深居简出的万历帝。

以往的皇帝们大多通过勤于朝政来显示权威,而万历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让各方力量互相牵制,自己则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运筹帷幄。这种权力布局,使得他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牢牢掌控朝廷大局。

三、"张居正事件"的震慑效应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丧事震动了整个京城。当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悄然离世,消息传出后,满朝文武无不震惊。

"张相爷走得太突然了!"司礼监太监陈矩对身边的内侍感叹道。这位当朝重臣的离世,谁也没有预料到。

然而,更让朝野震惊的事情还在后面。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天,一份密奏递到了万历帝的案头。这份奏折揭露了张居正生前的种种不法之事,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他在湖广老家修建的豪华府邸。

"张府的大门比州衙门还要气派,门前石狮子比皇宫的还要高大!"户部主事李三才在奏折中这样写道。

很快,锦衣卫便派人赶赴湖广调查。结果发现,张居正的家产比传言中还要惊人。光是府邸就占地数十亩,内有假山、花园、戏台一应俱全。更有甚者,他竟然在自家后院修建了一座九龙壁,这可是只有皇宫才能用的装饰!

万历帝立即下令彻查张居正的家产。锦衣卫和东厂的人马日夜不停地清查,很快就发现了更多骇人听闻的事实。张居正不但在任上敛财,还结党营私,安插亲信。

"张府的账本上,光是收受的贿赂就有白银十万两!"东厂提督王安在密折中报告。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富裕州县一年的赋税收入。

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万历帝下令抄没张居正全部家产,并命人毁坏其府邸。张居正的长子张懋修在得知消息后,上吊自尽。其余子孙也被流放边疆,一个月之内,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就彻底垮台了。

但万历帝的雷霆之怒还没有结束。他又下令将张居正的尸骨从墓中挖出,当众鞭尸。这在明朝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惩罚。

"陛下为何要如此对待张相爷?"有大臣斗胆询问。万历帝只说了一句话:"权臣专横,自取其祸。"

这场声势浩大的清算行动,在朝廷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些曾经依附张居正的官员们纷纷告病回乡,生怕被牵连。就连一些与张居正毫无关系的大臣,也开始小心翼翼,生恐说错一句话。

从此以后,但凡有官员想要结党营私,都会想起张居正的下场。"你想做第二个张居正吗?"这句话在朝廷上流传开来,成了一句警示的代名词。

这场清算不但摧毁了张居正的政治集团,更在百官心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从此以后,即便万历帝深居简出,也再没有人敢打着皇帝的旗号办自己的事了。

四、"不上朝"的精明算计

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一个清晨,午门外跪着一群朝臣。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个时辰,可紫禁城内依然没有任何动静。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走来,递上一张黄纸:"皇上龙体欠安,今日免朝。"

这样的场景在之后的三十年里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然而,细究万历帝的"病重"之说,却大有学问。据《明实录》记载,万历帝每次"病重"的时机都恰到好处,每逢朝廷出现重大争议时,他就会"病重"避而不见。

比如万历十八年(1590年),礼部尚书沈一贯与兵部尚书石星为边境军费问题争执不下。正当朝野各方都在等待皇帝定夺时,万历帝突然"染恙",足足"病"了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两位大臣的争执在朝堂上愈演愈烈。眼看着事态即将失控,万历帝突然"病愈",下了一道旨意:既采纳了沈一贯节省军费的建议,又接受了石星增强边防的主张。两个人谁也没占到便宜,反而让皇帝的裁决显得更加英明。

万历帝还善于利用"不上朝"来施压朝臣。万历二十年(1592年),礼部为立储问题上书请愿。万历帝不但不上朝,还下令封闭宫门,任凭文武百官在外跪求。

这一跪就是三天三夜。第四天早上,万历帝终于传出旨意:"众卿何苦如此?朕自有主张。"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朝臣们更加摸不着头脑。

更妙的是,万历帝常常通过"不上朝"来试探朝臣的反应。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廷上下正为辽东战事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增兵,有的主张议和。万历帝借"病重"之名,整整一个月不见任何官员。

这期间,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折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的案头,详细记录着每个大臣的言论和态度。等到局势明朗后,万历帝才"痊愈",一道圣旨便化解了各方矛盾。

对于那些不断上书催他上朝的大臣,万历帝也有一套独特的应对方法。他会命太监回复说:"皇上日理万机,累得很,让大人们多体谅体谅。"这话说得漂亮,却让大臣们无话可说。

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位给事中在奏折中写道:"陛下虽不常临朝,却无一事不知,无一事不决。群臣虽日日上书请召,却也不敢真正触怒天威。"这句话道出了万历帝"不上朝"背后的深意。

通过这种看似消极的方式,万历帝反而掌握了主动。大臣们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会出现,不知道他会支持谁的意见,只能各自收敛,小心行事。而皇帝则可以在暗处观察局势,等到最有利的时机再做决定。

五、帝王心术:万历的独门绝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一个深夜,乾清宫内灯火通明。万历帝正在翻阅当日送来的密折,其中一份引起了他特别的注意。

"启奏陛下,兵部尚书王之昤与户部尚书石星,今日在午门外激烈争执,疑似结怨。"这份来自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密报,看似平常,却让万历帝立即传来了东厂提督。

"去查查这两个人最近都在忙些什么。"万历帝的这道口谕,在第二天就有了结果。原来两位大臣为了边境军饷问题起了争执,各自背后都有一批支持者。

三天后,万历帝出人意料地召见了这两位大臣。更让朝野震惊的是,他不但没有责罚两人,反而各赏赐黄金十两,还赐了补品。这一手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这就是万历帝最擅长的帝王心术——以出其不意收买人心。在他看来,朝中大臣相互争执并非坏事,只要不过分,反而能让他更容易掌控局面。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发生了一件更有趣的事。当时的礼部尚书孙如游上书弹劾内阁首辅叶向高贪赃枉法。按照惯例,这种大案应该交由都察院彻查。

但万历帝却一反常态,直接下令:"此事交由兵部会同六科会审。"这一安排看似莫名其妙,实则大有深意。因为兵部尚书和六科都御史与叶向高、孙如游都没有瓜葛,这样的审判才能更加公正。

最终的结果是,叶向高被证明清白,孙如游也没受到严惩。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朝廷的体面,又让各方都保全了面子。

万历帝还特别善于使用赏赐这个手段。据《明实录》记载,他经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赐予大臣们礼物。有时是一件补品,有时是一套书籍,有时仅仅是一句体恤的话。

这些看似随意的赏赐,其实都经过精心安排。比如万历四十年(1612年),他给同样担任御史的张养蒙和李三才分别赐予不同的礼物。张养蒙得到的是一本《资治通鉴》,而李三才则得到了一副保暖的貂裘。

表面上看,这只是皇帝的随意施恩。但明眼人都知道,《资治通鉴》是在提醒张养蒙要多学习治国之道,而貂裘则是在暗示李三才要注意保重身体,少说些锋芒毕露的话。

最令人称奇的是万历帝处理朝政的方式。他从不轻易表态,而是让各方意见充分表达。等到争论到了一定程度,他才会以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独特的统治艺术,被后世称为"以静制动"。看似消极怠政,实则处处都在运筹帷幄。正如当时一位御史所说:"陛下虽深居简出,天下大事却无一不在掌握之中。"

终其一生,万历帝都在实践着这套帝王心术。他用恩威并施的手段,让文武百官既敬且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统治格局。这种统治方式,在明朝历史上开创了一种特殊的治国模式。

1 阅读:2204
评论列表
  • 2025-01-31 13:26

    明朝那几个不怎么上朝的皇帝,嘉靖,万历等都把权术里面的制衡之道用到极致,用太监制衡百官,崇祯就是杀了魏忠贤没有扶持自己的魏忠贤才被东林党文人嚯嚯了,没记错的话,崇祯在位17年,一有天灾人祸就是被文人忽悠下罪己诏

    用户52xxx47 回复:
    封神榜第一部那个纣王也被忽悠去自杀[笑着哭]
  • 2025-02-04 17:12

    你这编也不会编,张居正死的时候是万历十年六月,而且是农历,也就是7月多了,酷暑天怎么被你说成寒冷的早晨!?张居正不久后被清算,冯保也被处理了,发去凤阳了,何来掌批红大权一说?麻烦你多看看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