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朝,论名望、地位谁才是真正的第一汉臣?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5-01-08 19:34:36

康熙一朝,群星闪耀,名臣辈出。陈廷敬、张英、李光地等大学士皆受康熙帝器重,然而论起康熙朝哪个汉臣最得圣心,恐怕还要数另一个人。此人虽无陈张李三人之名气,却在康熙朝官居要职长达50年之久,更是担任太平宰相长达20年。他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康熙朝的一个奇迹,那么此人究竟是谁?

一、张玉书的身世背景

张玉书,字逢时,号修斋,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江苏丹徒县。张家是当地的望族,家学渊源,其先祖张鼎在南宋时就已入仕为官。张玉书的祖父张瑄是明朝的进士,曾担任督学等职。张玉书的父亲张国麟也是进士出身,曾任南京太仆寺丞,后升任南京吏部主事。可以说,张玉书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家教熏陶。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玉书2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进士,成为康熙朝第一批进士。当时正值顺治帝驾崩,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奈钦执掌朝政的时期。作为汉族进士,张玉书虽然学识过人,但前途并不被看好。

从小勤奋好学的张玉书,为人谦逊有礼,且工于诗文。然而在满洲统治者占据优势的政治格局下,无论张玉书如何努力,一时都很难出人头地。康熙帝亲政前,张玉书曾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但迟迟未获重用。

在这段时期,张玉书虽然位卑言轻,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勤勉执著地工作,认真撰写奏疏,常常通宵达旦。同时,他也广泛阅读儒家经典,勤学不辍。就这样,张玉书在翰林院一待就是12年之久,但他的学识和才华,早已为人称道。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政,张玉书的人生也迎来了转机。有一次,康熙帝阅览奏疏,偶然看到张玉书的折子,语言流畅,文辞优美,不禁为之赞叹。此后,康熙帝开始注意到这个久居翰林院的张玉书,并有意栽培。

康熙十年(1671年),张玉书被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张玉书已35岁,本该正值壮年,但在仕途上,他才刚刚起步。此后几年里,在康熙帝的提拔下,张玉书先后出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渐受倚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玉书已是翰林院侍读学士,一次随侍康熙帝避暑山庄时,进讲《资治通鉴》,康熙帝为其议论精到、见解独到而叹服。康熙帝当即决定,擢升张玉书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红人。

此后,张玉书步步高升,康熙二十二年任户部侍郎,康熙二十四年升任户部尚书。康熙二十九年,年仅49岁的张玉书就升任文华殿大学士,执掌内阁。自此,他在内阁一连任职20余年,成为康熙朝野之中响当当的人物。

张玉书虽出身寒微,但其坚韧不拔、励精图治的品格,以及渊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才华,最终得到康熙帝的赏识。他晚年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始终不忘初心,以俭朴自守,以廉洁自律,留下了"两袖清风"的美名。在康熙盛世中,张玉书可谓是一代名臣的典范。

二、张玉书早年仕途坎坷

张玉书虽然进士及第,学识渊博,但在四大辅臣把持朝政的时期,却也未能幸免于满族统治者对汉臣的打压。康熙帝亲政之前,张玉书虽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却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康熙元年(1662年),张玉书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按理说,翰林院是当时最高学术机构,身为翰林,本该前程似锦。然而,由于当时朝中正处在满族辅政时期,无论张玉书如何努力,却始终得不到赏识和重用。

这一等,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张玉书始终兢兢业业,勤勉工作。他常常通宵达旦地撰写奏疏,审阅文章。同时,他也博览群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更是如数家珍。

张玉书为人谦逊低调,生活俭朴,从不参加其他官员的应酬聚会。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家中读书学习,鲜与他人交往。就这样,张玉书在翰林院书写了大量的奏疏,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但在官场上,他的名字却很少被人提起。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康熙帝宣布亲政,当时年仅15岁的他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自此,清朝政坛迎来了新的变革。作为新皇帝,康熙帝决意要广开言路,起用贤能之士,以激励士气。

一天,康熙帝在批阅奏章时,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出自张玉书之手的奏疏。这篇奏疏论述雄辩,见解独到,极具说服力。康熙帝顿时眼前一亮,他询问身边的大臣,得知这篇奏疏出自翰林院编修张玉书之手。

康熙帝又翻阅了张玉书的其他几篇奏疏,发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翰林,竟然大有真才实学。康熙帝暗自思忖,像张玉书这样的人才,实在是朕的左膀右臂,岂能让他继续埋没下去?

康熙十年(1671年),张玉书被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式步入仕途,时年35岁。这一年,本该是大好青年的黄金年华,但对张玉书而言,他的政治前程才刚刚开始。

此后数年,在康熙帝的刻意提拔下,张玉书的官职节节攀升。康熙十三年,他出任国子监司业;康熙十五年,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年,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红人。

对久困翰林院的张玉书而言,他用了12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跨越。在那个并不公平的时代,张玉书用自己的才学和品行,最终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赏识。

三、康熙帝对张玉书的赏识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玉书已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一年夏天,康熙帝带领大臣们前往避暑山庄消夏。在旅途中,康熙帝让张玉书讲解《资治通鉴》。张玉书对这部鸿篇巨制颇有研究,他的讲解清晰易懂,见解独到,不时引发康熙帝的赞叹。康熙帝对这个博学多才的大臣刮目相看,当即决定给予张玉书重用。

回京后不久,康熙帝就下旨将张玉书擢升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按照清朝官制,礼部侍郎已是正二品高官,而翰林院掌院学士则掌管翰林院的一切行政事务。两者合在一起,足见康熙帝对张玉书能力的认可。

此后两年间,张玉书先后出任户部侍郎,又升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一职,堪称清朝财政部长,职掌钱粮,权力很大。而让张玉书出任此职,足见康熙帝对他的信任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发生了著名的三藩之乱。在平定吴三桂等叛乱藩王的过程中,朝中不少大臣提出要为战后的康熙帝亲征封禅以庆功。然而,唯有张玉书力排众议,上疏反对封禅。他在奏疏中指出,古代帝王封禅,多为劳民伤财之举,有违仁政。康熙帝览奏大悦,称赞张玉书能直言进谏,不阿附君意,实乃忠臣良将。

康熙帝对张玉书的欣赏与日俱增。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张玉书的父亲去世。按照清朝律例,张玉书需要回乡守丧三年。康熙帝舍不得让这个得力干将离开,亲自派内阁学士王鸿绪前往张府吊唁,并为张玉书的父亲治丧,可谓破格之举。

三年丧期满,康熙帝再次打破常规,擢升尚未回京复命的张玉书为刑部尚书。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刑狱,为朝中要职。而张玉书能以守丧之身,被破格擢升,足见康熙帝对他是何等看重。

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中发生靳辅案。靳辅是当时的河道总督,因主张改变治水方略,遭到御史参劾,被指贪污渎职。康熙帝命张玉书彻查此案。张玉书不畏权势,数月间往返于京城与江南之间,仔细勘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最后他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洗清了靳辅的冤屈,使朝廷保住了这位治水名臣。

张玉书的办案能力和持正不阿的品格,再一次赢得康熙帝的高度评价。康熙帝当即决定,重用张玉书,让他出任文渊阁大学士。大学士是清朝的最高决策者,而文渊阁更是掌管朝政的核心机构。张玉书能位居文渊阁,执掌朝政,其地位之尊崇,已达到顶点。

此后二十余年间,张玉书一直居于内阁,备受康熙帝倚重。在众多谋臣中,康熙帝对张玉书的器重程度,恐怕是首屈一指的。《清史稿》中,对张玉书的评价是:"居政二十年,远避嫌疑,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一时海内响然。"

作为康熙朝的"第一汉臣",张玉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让康熙帝如此欣赏?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第二,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第三,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在那个官场险恶的年代,要同时具备这三点,委实不易。

在康熙盛世的背后,张玉书默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为康熙帝最信任的幕僚,最倚重的谋臣,他为康熙盛世的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帝之所以对他青眼有加,不无道理。

四、张玉书晚年位极人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罢免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明珠,改任命张玉书为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正式将朝政大权交到了这个他最信任的汉臣手中。自此,张玉书成为内阁首席,执掌朝政长达20年之久。

此后的岁月里,张玉书更是竭尽全力辅佐康熙帝,处理国家大事。每逢军国要务,张玉书必亲力亲为,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康熙帝每每闻之,无不大加赞赏。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玉书奉康熙帝之命,与大学士李光地、徐乾学等人一起修撰《康熙字典》。这部字典凝聚了康熙帝的心血,集中了当时许多学者的智慧,是清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辞书。张玉书在修撰过程中,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心力。《康熙字典》的问世,也为张玉书平添了一笔学术成就。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平定葛尔丹之乱凯旋。朝中大臣上书,请求为康熙帝修建凯旋门、大唱凯歌以示庆贺。康熙帝难以抉择,征询张玉书的意见。张玉书再次以国计民生为重,劝康熙帝免修凯旋门,以免劳民伤财。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此可见张玉书是何等有肺腑之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已年逾古稀,他一再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康熙帝舍不得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离去,几次下旨慰留。然而,张玉书毕竟高龄在堂,他感到自己的精力已大不如前,实在无法承担繁重的朝政。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随同康熙帝前往盛京(今沈阳)途中,张玉书病重不起,溘然长逝,享年70岁。康熙帝闻讯悲恸不已,亲自为这位股肱之臣的灵柩护送回京。

康熙帝下令礼部厚葬张玉书,并为其上谥号"文贞"。同时,康熙帝命内务府为张玉书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墓园,墓碑上亲笔题写"功臣之墓",以彰显这位老臣的丰功伟绩。

张玉书一生勤勉律己,为官清廉。在政坛翻云覆雨20余年,他从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更不结党营私。他的家中除了俸禄所得,再无其他财产。张玉书常年与世无争,为人十分低调。他的府邸不张灯结彩、不请僧道、不搞应酬,就连平时的饮食起居,也十分简朴。"两袖清风"用来形容张玉书再恰当不过。

张玉书晚年位极人臣,但从未改变他的初心。在那个险恶的政坛,张玉书能够坚守气节,保持清廉,实属不易。他对康熙帝以及大清王朝,可谓尽忠竭诚、鞠躬尽瘁。张玉书曾说:"为人臣者,受君父之托以忠言,守臣子之节以尽力。"

反观当时朝中的一些大臣,他们往往徇私枉法、贪污腐败,企图在政治的泥潭中得到更多好处。相比之下,张玉书的高风亮节,更显得可贵。

在康熙盛世的背后,张玉书默默地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以儒家忠君爱国的情怀,辅佐康熙帝开创了康熙中兴的大好局面。他的一生,几乎与康熙盛世相始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玉书堪称清廉奉公的典范,更是康熙时期汉臣的代表人物。

五、张玉书身后荣宠不衰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张玉书病逝盛京,享年70岁。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恸。康熙帝亲自送张玉书的灵柩回乡,并下令礼部隆重办理这位"股肱大臣"的丧礼。按照满汉大臣的礼制,康熙帝赐予张玉书太子太保的身后官衔,追谥号"文贞"。

养生送死,是朝廷对功臣最高的礼遇。对一般大臣而言,能有内阁大臣护送灵柩已是莫大的荣耀。而康熙帝亲自为张玉书送葬,更是前所未有。此外,康熙帝还命皇三子胤祉前往吊祭,由大学士温达率领翰林官员吊唁,赐白银千两抚恤张玉书家属,种种恩宠,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张玉书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也不断受到朝廷的眷顾。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下旨,将张玉书的长子张廷玉由翰林院侍讲学士擢升为礼部侍郎。此后,张廷玉仕途节节高升,最终成为军机大臣。乾隆年间,张廷玉的孙子张照还曾担任过户部侍郎,成为名满天下的宰相。

《清史稿》称赞张玉书"谨慎廉洁,居政二十年,远避权势,门无杂宾"。在那个官场险恶、党争激烈的年代,张玉书能始终坚守操守,保持清廉,实属难能可贵。即便在身后多年,他的操守也被后人传为美谈。

1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