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过年变味了,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发现5个怪现象,回不去了

友易说情感文案 2025-02-08 19:44:39

“年味是什么?”

小时候,年味是院子里挂着的腊肉,是母亲忙碌的身影,是村口贴好的大红春联。是爆竹声里辞旧岁,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是大人给的压岁钱。

过年,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天刚黑,就能听见远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追着打雪仗,手里攥着刚分到的糖,笑得像只偷到肉的小猫。

如今,回家过年,发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不是少了爆竹声,而是心里没了小时候的那种期待。

就像猫头鹰小时候白天也喜欢出来玩,等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更适合夜里独处。不是世界变了,是自己的心境不同了。

1. 空手回家,啥都不拎了

以前回家,行李箱塞得满满的,大包小包,手上肩上都拎着。水果、点心、衣服,恨不得把城里的东西都搬回去。奶奶最喜欢问:“这是什么?城里新出的?”拿出一盒巧克力,她能当成宝贝收好,舍不得吃。

现在呢?拖个小行李箱,甚至两手空空。问为什么不带点东西,朋友摆摆手:“该寄的早寄了,家里啥都有。”

家里的年货,早在网上买好了。快递直接送到家,不用再大包小包往回扛。省力了,方便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小时候,带回家的不仅是东西,还有那份被需要的感觉。现在,家里什么都有了,自己反倒成了那个空着手回去的人。

2. 以前热闹,现在冷清

小时候过年,村里到处是跑来跑去的孩子。大人们围着火炉拉家常,年轻人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比谁的鞋新,比谁的压岁钱多。

现在回去,院子里冷冷清清,连小孩都少了。村口的凳子空着,年轻人窝在家里刷手机。见了面,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

问表弟怎么不出去玩,他头也不抬:“群里都聊完了,出去也没意思。”

屏幕里的世界比院子热闹,手指一滑,比面对面说话还轻松。不是没人热闹,是热闹的地方换了。

二叔说:“以前过年,孩子们追着要红包,现在红包是手机上一戳。”

科技方便了生活,也让年少了几分人情味。

3. 过完年,早早回城

以前过年,正月十五才算结束。初十回城都算早的,家里人总说:“再多待几天,热闹点。”

现在不一样,年刚过完,很多人就收拾行李往回赶。甚至有人大年初三、初四就走,生怕回去晚了错过点什么。

“早走早安心,工作不等人。”朋友这样说。

年前刚坐火车回去,年后火车站又是人满为患,大家脸上没了归家的兴奋,只有匆匆忙忙的焦虑。

“公司催着上班,老板一个电话,我就得订票回去。”表哥边收拾行李边说。

年味没淡,现实太浓。

4. 亲戚间的来往少了

小时候,最喜欢去亲戚家串门,口袋里揣着压岁钱,嘴巴甜得跟抹了蜜一样。走哪儿都是一把糖,一张红票子。

大人们见了面寒暄:“今年收成咋样?”“孩子学习好不好?”家家户户热热闹闹。

现在,亲戚们走动少了。大多微信上发个红包,拜年简单直接。年夜饭桌上,很多人低头刷着手机。二叔感叹:“这年过得,还不如在群里热闹。”

不是不愿意走亲戚,而是大家的联系方式变了。不是关系淡了,而是热情藏进了手机里。

5. 过年吃饭,越来越简单

小时候,年夜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一顿。鸡鸭鱼肉摆满桌,锅里炖着排骨,碗里盛着汤圆。

饭桌上,爷爷爱讲老故事,爸爸爱敬酒,孩子们抢着夹鸡腿。吃完饭,大家围着电视看春晚,一边嗑瓜子一边猜魔术。

现在,饭桌上还是那几道菜,可大家吃得不多了。年轻人怕胖,老人吃不动。饭没吃完,已经有人在研究要不要点个外卖换换口味。

“以前大鱼大肉才叫年,现在吃饭就跟平常一样。”二婶端着碗嘀咕。

不是饭菜不香了,而是吃饭的人变了。不是饭桌不热闹了,而是大家的心思不在饭上。

6. 变的,不只是过年的习惯

过去盼着过年,因为能吃好喝好,还有压岁钱拿。现在过年,成了休息几天的机会,能躺一天是一天。

小时候,过年是大人操心,孩子开心。长大了,过年是大人操心,孩子继续开心。

老一辈还在坚持过去的仪式感,年轻人已经开始简化一切。

年夜饭能点外卖,拜年能发红包,压岁钱能转账,春节变得越来越“高效”,可心里的满足感却少了。

有人说:“年味变淡了。”

也有人说:“是人变了。”

小时候觉得年是一场狂欢,长大了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场短暂停留。家人团聚的时间越来越短,朋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就像候鸟,小时候觉得南方温暖,长大了发现北方的风也挺舒服。年还是那个年,只是看年的眼光不一样了。

乡愁还在,只是表达方式变了。

0 阅读:0

友易说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