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准备团圆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免不了要互相随礼、送红包。可这份本该承载温情的心意,有时候却成了一道难题。给多了,怕让对方有压力;给少了,又怕显得自己小气。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表达心意,又不让人尴尬?
这事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兄弟姐妹关系再好,随礼也要懂规矩,否则好心可能办成坏事,甚至伤了感情。
一、给父母随礼,尽己所能,不要攀比
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但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收入有高有低,给父母的礼金、礼品也自然不同。
有人一年挣几十万,过年回家给母亲买条金项链;有人勉强维持生计,只能买些保健品;有人尚在事业起步阶段,送的只是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看似价值悬殊,其实心意是一样的。孝顺从来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看有没有这份心。
有的家庭,儿女们喜欢在父母面前“炫耀”自己的孝心。谁给了多少,谁的礼物更贵,谁最有孝心,似乎都要比个高低。可这样一比,反而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分。
有的兄弟觉得自己经济条件不好,送不起昂贵的礼物,心理压力大,不愿回家过年。有的因为觉得自己出力最多,心里不平衡,久而久之,家庭氛围变得尴尬。其实,父母真正想要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子女能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如果兄弟姐妹们能够达成共识,互相理解,不去计较谁给得多、谁给得少,大家的感情会更融洽。父母老了,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而不是一堆价值不菲但缺乏温度的礼品。
二、兄弟姐妹之间随礼,量力而行,不必攀比
除了给父母随礼,兄弟姐妹之间也少不了要随礼,特别是逢年过节、结婚生子、乔迁新居等重要场合。
有的人觉得,既然是亲兄弟、亲姐妹,给多少无所谓,能帮就帮。但也有人认为,随礼是一种“人情投资”,今天给出去多少,未来总要收回来。有的人甚至把随礼当作“面子工程”,随礼金额一再攀升,反而加重了亲人之间的负担。
兄弟姐妹之间的随礼,最重要的是一个“心意”——能帮就帮,别让对方有压力。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随一点也无妨;如果自己过得也不宽裕,就尽量减少随礼的频率,或者用更有意义的方式表达心意,比如帮对方带孩子、做顿饭、送些实用的东西。
真正的兄弟姐妹,不是靠随礼来维系感情的,而是互相惦记、互相关心。哪怕自己没能力随太多礼,只要心里有对方,这份情谊就不会变。
三、红包随礼要看情况,别让对方有心理负担
红包随礼是过年的传统。给晚辈的红包,给亲戚孩子的红包,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包红包,都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但随红包的时候,也得讲点技巧。
有的家庭,兄弟姐妹经济条件差距大。经济宽裕的,总觉得自己要多给一点,表示关爱;条件一般的,又不好意思少给,咬着牙也要跟着“随大流”。结果,红包成了无形的压力,反而让过年少了几分轻松。
给孩子包红包时,不要刻意攀比。以前大家日子都过得差不多,包几十块、几百块都能接受。现在收入水平提高了,有些人一下子给好几千,让其他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这样下去,红包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变成了一种“炫富”或者“攀比”的工具。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有明确的约定,比如大家商量好孩子红包不超过某个数额,或者以实物代替现金,既能表达心意,又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
四、随礼不图回报,别让人情变成负担
随礼的本质是“礼尚往来”,但有时候,过度讲究“回礼”,反而让人情变了味。
有些人随礼时,会特意记下自己给了多少,等到对方有事时,一定要“回本”。这种“你来我往”的计算,表面上看是礼数周全,实则让人疲惫。有时,对方经济状况不佳,一时拿不出同等的金额,心里难免压力倍增。
真正的随礼,不应该是负担,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如果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少一些“回礼”上的计较,多一些真诚的帮助,家庭关系会更加融洽。
有的兄弟姐妹,在对方遇到困难时,不是想着怎么帮忙,而是想着怎么让对方“还情”。这样一来,亲情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随礼,最重要的是一份心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五、避免因随礼闹矛盾,影响感情
每逢过年,一些家庭难免会因为随礼的问题发生矛盾。有的人觉得自己给得多,对方给得少,心理不平衡;有的人觉得自己经济紧张,没法随礼,怕被亲戚说闲话;还有的人,总想着“回本”,让随礼变成了一场“人情债”。
这些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太在意“礼金的数额”,而忽略了随礼的真正意义。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再好,也不能让随礼成为负担。
随礼应该是自愿的,不应成为攀比的工具,更不能让亲情变得功利。如果大家都能放平心态,随礼时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很多矛盾都能避免。
有时候,一句贴心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一顿热腾腾的家常菜,比任何金钱都更能拉近兄弟姐妹的关系。随礼只是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不是衡量亲情的标准。
兄弟姐妹之间,最珍贵的不是钱,而是那份无论如何都能相互支持的感情。随礼随的是心,别让它成为感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