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沈阳北盛工厂关闭:转型之路的艰难抉择
上汽通用即将关掉位于辽宁沈阳的北盛工厂,这事儿就像一颗石子在汽车行业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上汽通用回应称,当前正在和北盛基地的有关方面深入地交流探讨并协商呢。他们心里装着供应商、基地员工等诸多人员的事儿,要妥善安置这些人,让这个产能调整的过程稳稳当当过渡,尽量不给当地的经济和社区惹麻烦。为啥要这么做呢?原来啊,上汽通用为了达成长期盈利的目标,风风火火朝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化转型,正在马不停蹄推进业务重塑。根据新的企业战略和产品型谱计划,要好好整合全国的生产资源,规划出更高效的产能布局,提升运营的效率,这样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稳稳当当地发展。
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那可是有些年头了,1991年12月就成立了。它的名字还换过几个,像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都曾是它的名字。它是上汽通用四大生产基地(上海金桥、烟台东岳、沈阳北盛和湖北武汉)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别克GL8、昂科威、昂科旗等车型都是这个厂的主要生产对象。想当初,上汽通用为了壮大规模,把沈阳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收购过来,改造成了它的第三大生产基地。
北盛工厂关闭这事儿,其实好像早有迹象。1月24日的时候,上汽集团就发布公告了。上汽通用以及它旗下的几个控股子公司,像上汽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为了应对市场这个严苛的挑战,在评估了稳定市场份额和聚焦盈利能力等业务重整行动的影响之后,打算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32.12亿元人民币。要知道,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径对这些上汽通用整车相关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合计才74.69亿元人民币呢。公司预计在2024年第四季度对上汽通用整车相关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损失差不多也是74.69亿元人民币,这一减记,2024年第四季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就要少大概74.69亿元人民币。
为啥要这么做呢?上汽集团道出了缘由,为了快速转型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那千变万化的需求,达成长期的宏伟发展目标,上汽通用在积极努力。它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降低固定成本等一系列手段,就是为了加快业务重塑,优化产品组合,还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努力完善布局。
上汽通用这四大工厂的总体产能大概是260万辆。可看看2024年的情况,那真是惨不忍睹。全年批发销量才43.5万辆,同比下降了56.54%;产量呢,是42.2万辆,同比下降58.58%,产能利用率仅仅只有16.2%。就拿沈阳工厂来说,2023年的产能就已经低于40%了,在这种大环境的“狂风暴雨”下,沈阳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被拖后腿。
遥想2017年,那是通用汽车在中国的辉煌时刻啊,全年交付了405万辆,同比增长4%,中国市场连续六年都是通用汽车最大的市场。上汽通用当时的销量也达到200万辆,同比增长6%,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品牌都各有不错的销量。但好景不长,从此之后,通用汽车在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2023年,在华销量和2017年的巅峰时期相比,几乎少了一半,上汽通用销量为100万辆,同比下滑14.45%,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品牌合计销量110万辆。
关闭北盛工厂,其实是通用汽车重组中国业务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之前的文件里就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合资企业的股权会有26 - 29亿美元的非暂时性减值,而且因为实施上汽通用重组计划,还得确认约27亿美元的额外股权损失,这里面就有中国合资公司因关闭工厂和优化投资组合而确认的减值费用。为了应付持续亏损,通用汽车打算在中国开启新一轮的资产减值和重组计划,关闭部分工厂、裁员还有优化产品线都在计划之内,沈阳北盛工厂的关闭大概就是这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
通用在中国业务的重组,背后可是有很多深思熟虑的原因。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像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一路披荆斩棘,这给通用汽车这样的外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通用汽车想要通过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降低固定成本等措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它希望在2025年能在中国重新赢利。上汽通用关闭北盛工厂,就像是凤凰涅槃,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策略,舍弃掉产能过剩的部分,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电动化转型的朝阳产业上。按照计划,到2027年,上汽通用要推出12款全新车型,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的新能源车型都会出现在市场上,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
汽车行业的这个大动作,无疑是对传统汽车市场格局的一种重塑,也让人们看到了汽车行业转型的阵痛与希望。上汽通用在这条道路上前行,每一个决策都是对未来的勇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