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成为近期的热词,高铁涨价,水涨价等等,下一个涨价的会是谁呢?涨价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面对欧美国家的通胀居高不下,持续不断的加息,而我们不仅没有通胀,反而面临通缩的风险,去年全年CPI大多时间呈现负增长,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复苏,所以政策把促消费,稳增长当成今年的主要目标,并确定了今年3%的CPI的增长目标,但实际上3月CPI只有0.1%,刚公布的4月份CPI虽有好转,但也只有0.3%,这距离全年3%的增长目标相差甚远,肯定接下来政策会继续发力,来实现CPI不断增长的目标。
要想拉起CPI,实现温和的通胀,自然是提升物价指数,也就是涨价。但问题如果你直接提升消费品价格,势必会减少消费的需求,你可以涨价,但我可以不买呀,政策确实也做出很大的努力,补贴加消费券,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未能把消费拉起来。所以政策开始转变思路,转而去抬高公共领域的物价,比如水电煤,供热,公交,地铁等,因为这些属于“必需消费品”,再涨价,你也得用,你也得消费。大不了逼着你节省一些。当然有些观点认为,与其说是涨价,还不如说减少补贴。因为他们认为公共领域的服务之所以价格很低,完全是靠着政府一直的补贴。我是不大认同的,以上市公司为例,从事水,电,煤,地铁运营的公司,难道他们的利润都是靠国有补贴实现的吗,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就亏损吗。他们现在涨价并不能带来利润提高吗,两桶油那么多的利润难道是靠补贴实现的吗,煤,电公司业绩稳定 ,高分红难道是靠补贴实现的吗?
其实所谓的补贴也只是针对性的,并非所有用户都是补贴的。我认为涨价就是涨价,而涨价带来的利润,一部分增加企业收入,一部分增加政府的税收。
而政府增加的收入会转移到那些可以拉动经济向上的一些领域,增加公共领域的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就是为什么今年要大规模的搞企业的设备更新。所以涨价只是政策刺激经济的一种手段。
涨价的原因我们搞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预判接下来谁会涨价呢。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那里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老百姓又无法绕开的领域,也就是涨了你也得消费。
第一就是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住”,也就是,水,电,煤,供暖,污水处理等,当然水电煤已经开始涨价了。当然,我不认为他们涨价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价格便宜的缘故,这么多年一直是政府兜底的缘故。补贴只是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的人补贴。还有人说煤炭的价格涨了那么多,但电价却没有水涨船高,其实是国家在补贴。其实,现在煤炭涨价不假,但对于发电用煤同样受国家调控的,不会出现大的涨价。
第二个同样是公共服务领域“行”这一块,像,公交,地铁,高铁,飞机,高速收费。 现在高铁直接就涨价了,当然有人说,我不坐高铁呀,坐普通车其实你有没有发现,普通车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此前,从上海到西安的普通列车很多,但现在数量减少好几趟。慢慢的你只能坐高铁了,说不定将来普通列车也会涨价。 高铁涨价只是大盘大棋中先走的那个棋子而已。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大基建已经出现了很大降温,靠基建拉动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消费才是稳增长关键所在。过去大量的基建设施进入到维护和修缮期,过度的建设带来大量的维修成本。你不涨价能行吗。
第三个就碳中和方面的涨价,也就是提高碳税,在全球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背景,碳税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会增加传统能源的基础成本,从而产生连锁反应,水,电,煤涨价。企业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当然碳税可以促使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碳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更清洁的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目前的高铁涨价,水,电涨价,这只是拉开了涨价的序幕,说到底楼市低迷,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所以通过公共服务领域的涨价潮来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涨价会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物价良性上涨,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但如果物价上涨不能有效的刺激经济,老百姓的工资水平不涨,最终会增加生活的成本,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通胀时代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