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饮食的浩渺星河中,挂面宛如一颗低调却熠熠生辉的明珠,悄然贯穿起南北餐桌的日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食客的味蕾。它身形纤细、根根分明,煮熟后爽滑劲道,裹挟着或浓郁或清淡的汤汁,成为抚慰饥肠、勾起乡愁的不二之选。有趣的是,挂面还有个颇为雅致的别称 —— 龙须面,这一称谓背后,藏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民俗风情。
追溯挂面的起源,得把时光指针拨回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彼时,面食制作技艺初露锋芒,聪慧的古人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出将面团经多道工序拉制、晾晒,制成易于保存、烹煮便捷的挂面雏形。最初,挂面是冬日囤粮、长途出行的理想干粮,凭借干燥脱水的特性,打破了鲜面短暂赏味期的桎梏,让面食文化得以在更广阔时空里生根发芽。
至于 “龙须面” 之名,民间流传着诸多说法。一说与古代帝王有关,相传御膳房厨师为博皇帝欢心,精心拉制出细如发丝的面条,下锅煮熟后根根分明,仿若龙须,皇帝龙颜大悦,赐名 “龙须面”,自此这一美名不胫而走,成为达官贵胄餐桌上的珍馐;还有说法称,因面条纤细柔韧,在风中晾晒时恰似龙须飘动,形象贴切,百姓口口相传,约定俗成有了这雅致别称。
制作挂面是门考验耐心与技艺的精细活。经验老到的匠人清晨即起,和好的面团需反复揉压,直至质地紧实、光滑如玉,唤醒面粉深藏的筋性。随后,面团被搓成粗条,盘入面缸 “醒面”,让面筋松弛舒展。重头戏在于拉面,师傅双手似灵动蝴蝶,拉扯、抖动面团,粗条渐次细化,一次次对折、拉伸,直至化作万千根直径不足毫米的银丝,上架晾晒。暖阳倾洒,挂面随风轻舞,吸纳天地灵气,干燥后透着质朴麦香。
从饮食文化维度剖析,龙须面蕴含丰富寓意。在中国传统寿宴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龙须面必不可少,细长面条象征寿星福泽绵长、健康长寿;新春佳节,阖家围坐吃龙须面,祈愿新岁诸事顺遂、运势如丝缕绵延不绝,饱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北方人偏好浓油赤酱,以肉酱、卤汁浇灌龙须面,大口嗦面,酣畅淋漓;南方水乡则爱清汤搭配,虾仁、青菜点缀其间,凸显面条本味,尽显温婉细腻饮食格调。
时移世易,现代化机器生产让挂面走进千家万户,但手工龙须面的独特韵味无可替代。街头巷尾那些坚守老手艺的面馆,依旧吸引饕客专程打卡,只为那一口爽滑劲道、饱含匠心的滋味。挂面,不,龙须面,这小小面食承载岁月沉淀、民俗信仰,用丝丝缕缕串联起华夏饮食记忆拼图,未来也必将在烟火人间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