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校园外卖到自主创业,他33岁干出百亿公司,堪称校园创业典范

东叔看过去 2024-02-14 05:21:02

如今,外卖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若把时光倒回到15年前,那时可还没什么外卖平台。

这个时候在上海交通大学,一个小伙子成了中国第一批外卖员。不过,他送外卖的区域仅仅在大学校园里。

令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喜欢在宿舍打游戏的小伙子,后来居然开创了中国第一批外卖平台,并且年仅33岁就干出了百亿公司。

偶然经历造就大学创业梦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名为张旭豪,他就是饿了么的创始人。回溯他创办饿了么的经历,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2008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上海交通大学9033宿舍里,张旭豪和舍友们同往常一样,在宿舍打着游戏。他们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在夜晚的游戏时光里,总感觉少了一些美食果腹。

很快,张旭豪和舍友们就讨论起了宵夜的事情。大家打了几个平时吃过的饭店电话,老板纷纷表示夜晚没做,根本送不了。

几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谁也不想下楼去吃宵夜,毕竟宿舍在9楼,实在是麻烦。

张旭豪和同学们

张旭豪心里想:“晚上为什么就不能送外卖呢?”

几个同学也在一旁抱怨。其中有一个同学大声说道:“我看现在有一些学校有校内专门送外卖的团队,要不我们也一起包个外卖?”

就这样,张旭豪和几个同学成了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外卖员”,他们穿梭在校园中,是如今外卖员的雏形。

这便是张旭豪在创办饿了么之前的灵感来源。就和牛顿被苹果差了一下来了灵感一样富有传奇色彩。

不过,现实中哪来这么多灵光一现呢?

其实除了这件事情外,张旭豪能够一直持续深耕外卖平台,做大做强的背后,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家庭熏陶磨练经商头脑

张旭豪出生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父亲是事业单位的员工,母亲是一名护士。父母俩的受教育程度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

因此,张旭豪从小就收到了良好的家教。而教育之余,父母对张旭豪个人干涉很少,他的父母主张让张旭豪发展自己的个性,让张旭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张旭豪的父母对国外的创新技术和发明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讨论朋友在国外的经商经历和新奇的玩意,这给年幼的张旭豪心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后来,张旭豪的父亲被派往广东工厂当了厂长,还经营了自己的生意,挣了不少钱。在父母的影响下,张旭豪打小就对创业非常感兴趣。

不过,在读研究生之前,张旭豪一直没能真正的进行创业实践。他研究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就读,但经常心不在焉。

虽然他和舍友都很喜欢打游戏,但没打游戏的时候,他总是会和舍友讨论一些创业的事情,张旭豪自己也经常关注国内外的创业创新动态。

正是在上海交大的研究所里,另一位就读的学生同张旭豪一样,对研究空调并不感兴趣。

这个人便是饿了么的另一位创始人——康嘉。

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

康嘉称自己在大学之前一直都是乖乖仔,只会考试,考试很厉害,一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路走来。

不过,康嘉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没有意思。他遇到了张旭豪后,两个人一拍即合,打算一起创业。

可创什么呢?

张旭豪同康嘉说了自己送外卖的经历。张旭豪打算做一个外卖平台,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随时随地的吃上自己想吃的。

不过,在当时,类似的创业早已在全国各大高校中铺开,不过大都以失败告终。这些萌芽于校园的外卖创业,在迈出校园开拓市场时都纷纷夭折。

无独有偶,张旭豪最初的创业也遭遇了失败。

一开始张旭豪做的校园外卖采取电话接单+订单配送的方式。

起初这个模式还不错,张旭豪和伙伴把校园里餐饮店的餐单都拍了照,然后附上联系电话四处宣传,有人打电话来订餐,他们就去饭店拿餐去送。

可是,这个简单的模式随着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多,走上了崩溃的边缘。

越来越多的电话,人手不够时长没有接到电话,送餐员要两头跑效率低下,许多人等餐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全流程的现金交易,使得对账都要搞到深夜。

张旭豪意识到,一直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网站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眼光长远的张旭豪一下子就抓住了互联网的优势,转变了外卖模式。专心做下单、接单的平台,运用互联网的网站来操作。

“饿了么”真正的雏形在这时候诞生了。

眼光敏锐瞄准互联网

不过,张旭豪和他的团队还没高兴几天,就遇到了竞争对手——“小叶子当家外卖”。

这个对手也和他们一样,专门在校园里做网站外卖平台,而且团队比张旭豪大的多,有几十个人,团队创始人还是富二代,资金充裕,已经准备扩张到其他高校了。

不过,张旭豪不甘示弱,他认为自己的团队有优势,技术好,并且执行能力强,虽然大家都不是什么富二代,但非常的团结,脑子也灵活。

很快,饿了么也开始准备走出高校。

张旭豪和伙伴们走进北京的市场,他们亲自去打广告,免费给三轮车和修鞋铺子的老板装招牌,要求仅仅是在下面一个比较不起眼的位置加上饿了么的广告——“订外卖就上饿了么”。

这个广告虽然效果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便宜的。

在推广的同时,饿了么的另一位技术人员,也就是后来的CTO汪渊开始崭露头角。

他优秀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成功的帮助饿了么建立了自己的商家接单系统,饿了么开始不断的联系商户,让更多的商户入驻平台,并且使用他们的系统。

张旭豪直言:“一开始很多人也不愿意用,毕竟还要买台电脑。不过,我们给足了实惠,实在没钱的垫钱先给商户安装电脑,前提是必须要用我们的系统接单。”

很快,饿了么的接单系统推广开来了。商家们也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这种系统的方便。

随着使用饿了么的人越来越多,饿了么扩大的需求不断提高,此时融资成了一个关键难题。

在两位联合创始人研究生毕业之际,金沙江创投给了他们100万美元,以支持大学生的创业。

这便是饿了么的A轮融资,资金并不多,但对当时的张旭豪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因为在融资之前,张旭豪和伙伴的资金大都来自家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奖金以及个人的东拼西凑。

可是,有了A轮融资后的饿了么发展的很快,这笔钱很久就不够用了。

B轮融资迫在眉睫。

而就在需要融资之际,饿了么遇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多轮融资一举成功,终究躲不过收购

经纬中国合伙人丛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注意到了张旭豪的外卖平台。

当时,丛真在上海交大旁的一个饭店吃饭。他叫了一声老板,但老板似乎没有回应他。眼尖的丛真看到老板在电脑前坐着不动,以为这老板是在看剧娱乐,才没有回应。

正当丛真打算提醒老板时,走到跟前他才发现老板正在使用电脑线上接单外卖。这不免的让丛真感到意外。

丛真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老板操作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一个有趣的名字,而且界面也让人感到舒服,丛真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没多久,丛真就联系了张旭豪,面对面交谈一番后,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激情和灵活的商业头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丛真与张旭豪合照

就这样,在2012年,经纬中国领投了饿了么的B轮融资,和金沙江创投一同给饿了么将近350万美元。

有了资金的支持,饿了么的成长速度非常的快。到2015年,饿了么已经成为了外卖平台里面比肩美团的巨头之一。

2015年,是020发展极为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资本们集中入局,美团直接拿到了7亿美元的融资,继续加大对餐饮外卖的投入。阿里巴巴也开始入局外卖平台。

2015年1月27日, “饿了么”宣布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

7个月后的8月28日,饿了么更是获得了6.3亿美元的F轮融资,创下全球外卖行业的最高融资记录。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饿了么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大企业,全国的员工早已过万,公司的价值超百亿。这时候的饿了么本应该混的风生水起,可对手美团丝毫不给饿了么喘息的机会。

在2015年,美团也背靠腾讯拿下了腾讯系的大众点评,与腾讯的微信、大众点评开展合作。这时候的阿里巴巴则向饿了么伸出了橄榄枝。

马云看中了饿了么的价值。

阿里巴巴先后给饿了么融资近15亿美元,甚至表示需要多少还可以给。但前提是饿了么要对阿里巴巴分享外卖平台的数据,还要和支付宝开展合作。

显然,阿里巴巴的野心不在于扶持饿了么。张旭豪也知道,支付宝有意要并购饿了么。

本来张旭豪对收购这件事情是非常抗拒的。可是看到美团和腾讯合作后风生水起,而饿了么平台在经营上经常亏损,为了和美团竞争市场,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

无奈之下,在2018年,阿里巴巴成功以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饿了么。支付宝答应张旭豪还让他当董事长。

张旭豪在这次收购中获利不少,但也相当于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支付宝。在2020年到2021年。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先后辞去职务,开始了他新的人生。

结语

就这样,一个传奇的创业故事讲完了。张旭豪曾经也和许多大学生一样,沉醉于游戏,但他却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创业精神与商业头脑。

不得不说,在他成功的路上,其父母和他所处的环境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

有多少人,父母非但没有给予指点,甚至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而又有几个人,能有张旭豪这样的头脑考入上海交大?

他拥有最好的平台和优异的成长经历。成功的故事虽然传奇,但这些现实的因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

为什么如今创业越来越难?年轻人到底怎么创业?我想会有所共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