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业最近上演了一出“打脸大戏”,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这个曾对液化天然气燃料嗤之以鼻的“环保先锋”,突然在2024年画风突变,不仅开始押注天然气双燃料船,还再次向我国订购了四十艘船。
为何突然“移情别恋”?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环保与生意的天平上,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抛出了一颗“炸弹”,表示截止到2023年,所有新船的碳排放相较于2008年要降低40%,这个规定一出现也就意味着,马士基旗下那些烧重油的“老爷船”可能直接变废铁。
不到一年时间,它先是在中国订了50艘船,2025年开年又酝酿再订40艘,总金额可能超过200亿美元,更戏剧性的是,马士基曾是韩国造船厂的“铁杆粉丝”,现代重工、大宇造船这些老牌船企曾是其“御用工人”。
并且早些时,马士基曾押注绿色甲醇燃料,但却被现实狠狠的泼了冷水,甲醇的价格不仅堪比“液体黄金”,就连供应链更是支离破碎,可以说加注站比熊猫还稀有。
反观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不仅亲民,在供应方面也十分的稳定,根据燃料类型的不同,还能减碳20%-92%,简直是“既环保又省钱”的完美选项。
“真香定律”引发的全球订单狂潮
随后马士基的转向像就像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拾,2024年全球67%的集装箱船订单选择了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就连曾跟风甲醇的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也纷纷调头。
一年后,法国达飞、长荣海运继续加码,甚至有网友在知道以后也是调侃到,“现在不造液化天然气船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航运公司”。
同时也是有不少的网友感到疑惑,为何众多公司开始纷纷转向液化天然气船,随后也是有懂行的网友站出来进行了解释,一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船只的造价大概在2亿美元左右,虽然说造价要比传统的船只贵上不少,但胜在燃料成本低、减排压力小,从长远来看是稳赚不赔的。
还有就是液化天然气船在技术层面,既可以烧燃气,又能够烧油,可以说机动性也是直接拉满了,并且我国的造船厂也是早就攻克了液化天然气储罐、低温材料等“卡脖子”技术。
加上全球液化天然气加气站早已超过了两百座,很多主要的港口都设立有加气点,真正的可以做到“随加随走”,不像甲醇加注站,想找到对方就像是在沙漠中找一个绿洲一样,十分的“不容易”。
从“打工人”到“技术大佬”
马士基的订单狂潮背后,其实是我国造船业的“史诗级逆袭”,2024年,全球74%的新船订单流向中国,七成绿色动力船标着“Made in China”,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等企业手握订单排到2028年,我国在造船行业当中也是成为了“领跑者”的存在。
并且我国各大造船厂也都是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杀手锏”,在技术层面上也是实现了降维打击,大连造船打破国外垄断,造出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安全性、环保性全球领先,沪东中华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也是刷新了全球最大箱船的记录。
在成本方面,我国船厂凭借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势,能把造价压到韩国同行的90%,交货期方面比对方还更短,加上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产自我国,这也就导致我国早已成为行业当中的标杆。
谁不换船谁出局
在不知不觉当中,航运业的环保转型已演变成一场“生死时速”,马士基虽然手握736艘船,但这其中有400多艘都是租来的“临时工”,每年光租金就烧掉数十亿,若不赶紧换成液化天然气船,那么2030年以后很有可能连港口都进不去。
其他行业巨头同样也是慌不择路,地中海航运狂订56艘液化天然气船,长荣海运豪掷11艘“巨无霸”,就连日本船东也开始挤进中国船厂的排队名单。
这场竞赛中,我国船厂成了最大赢家,但是2024年一年,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金额暴涨59%,毛利率拐点已现,行业从“拼数量”迈向“赚技术钱”,黄冈一家民营造船厂甚至单日拿下73艘新能源船订单,让不少的欧洲同行直呼“看不懂”。
虽然马士基并没有透露出这次订单的具体价格,但根据之前的消息,扬子江船业8艘船总售价达到了110多亿人民币,新时代造船厂6艘船的总价约为87.5亿人民币,这次订单的价格也不会太低。
未来中国船厂的“星辰大海”
马士基的订单潮远未结束,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内部战略审查可能将新船数量增至30-40艘,很有可能“只认中国造”,毕竟曾经对方在我国定造了五十多艘。
放眼全球市场,我国船厂的野心不止于此——江南造船正在研发氨燃料船,沪东中华试水智能船舶,一场围绕零碳燃料的技术革命已悄然启幕,此刻全球航运业的版图上,我国船厂也是从“追赶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马士基的订单或许只是这场大戏的序幕。
文章信源:
国际船舶网2025年2月24日---再订40艘!锁定中国船厂!航运巨头财大“气”粗
中国船检2025年2月24日---+12艘!航运巨头加码LNG双燃料
中国绿发会2023年7月12日---国际海事组织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