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的家长经常讨论:
“经过一个暑假的相处,我感觉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很多了,就是不能提开学复学的事儿,一提就紧张。”
“前段时间还跟我约好开学后就去,这两天又不提这事儿了,一直沉迷手机。”
“很担心孩子开学后去学校没两天,又要嚷嚷着回家。”
“按照孩子现在这个样子,还能回学校吗?”
复学之路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可能会遇到以下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的身心状态,可能没有看到的那么“好”。
孩子在家的时候,与其说是情绪稳定了,还不如说是在家更加自我封闭了。
他们整天待在房间里刷手机、玩游戏,可能因为药物副作用变得嗜睡、发胖、作息颠倒。
孩子的身心状态,可能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好”。
看起来ta没有压力,一身轻松,实际上,ta可能压抑了内心真实的需求,没有向你表露出真实的一面。
第二种,孩子尚在“排毒”,能量仍未攒够
人的心理要健康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即充分满足心理的需求,二是“泄”,即有一个健康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
复学要经历一个“排毒”的过程,在这阶段,不少家长通过学习重新养育孩子,一边帮孩子补充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回应,帮助孩子排泄“心理垃圾”,建立起健康的负面情绪排泄系统。
此时,孩子症状减轻了很多,但新的能量还没有灌注进来,孩子还不具备重新复学的条件。
第三种,孩子对重返校园的恐惧感没有消失
对很多孩子来说,上学犹如打仗。
休学的孩子是战场受了伤的士兵,需要退出前线,养伤治病。
有些士兵会因为上学患上PTSD(创伤应激障碍),他们害怕学校的风吹草动,比如学业带来的压力、同学人际关系、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等等,他们不敢重回战场。
积压下来的功课像是还不完的债,怎么也追不上同学的进度;
回到学校以后,同学肯定会东问西问、指指点点,自己该怎么回复?
老师会不会对自己区别对待?
……
种种担忧都是家长无法感同身受的恐惧。
第四种,父母过度期待的压力
在孩子心理能量很低的时候,如果父母想到的还是急于让ta回到学校,就会发生很大的冲突。
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从来没提过复学的字眼,孩子也能在无声的氛围中感受到父母期待的压力。
对于复学,我们跟孩子敞开聊一聊,如果孩子的态度是坚决说不,我们还是应该尊重ta的意见,而不是说自己多么辛苦的学习养育,做了多么大的改变,逼ta“乖乖就范”。
比起让孩子立刻复学,家长更应该对孩子既放低期待,又抱有信心。
放低期待——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表达:“我理解你的害怕,也接纳你的害怕。”
家长越是放轻松,孩子才能越放松,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才能正常发挥。
抱有信心——就是相信孩子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目标。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只不过他们现在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修复自己。
如果孩子对自己也有着高期待和高要求,纠结于“以前优秀的自己”。
我们可以干预孩子让他对“现在的自己”评分高一些,多一些鼓励;
或者让他把“以前的自己”评价低一些,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