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故事新解(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概述

九九过去 2024-03-14 01:10:34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民间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2014年07月16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孟姜女故事研究,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历代文献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近代,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成为今天孟姜女故事的权威著作和主流看法。

顾颉刚研究认为,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风俗和地域不断演变的。而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则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称为杞梁妻,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到战国《礼记·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增加了哀哭的情节。

西汉末年的刘向在《烈女传》,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出现了“崩城”环节。

唐代僧人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但该诗并未指出是秦始皇时期。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终于扯出了秦始皇!

元代时中国的民间戏曲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故名“孟姜女”。显然,此时的孟姜女已完全娱乐化了!

至此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综上对于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观点,就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风俗和地域不断演变这一论断笔者是认可的,但就孟姜女故事最早追溯到《左传》所述是不认可的!孟姜女故事的核心是“哭倒城”而非“哭之哀”,“哭倒城”在古代是“感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古人无法科学地解释这种如“闪电”“惊雷”“崩城”“地动”等自然现象,把这类事件往往解释为上天、神灵对人类活动的惩罚或感动。在当时意识形态下必然引起人们的膜拜和重视!也值得广泛称颂和传播,而“哭之哀”只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也许只会感动身边的人一时,决不会影响深远到百世。

笔者研究认为孟姜女哭长城是战国末期发生在秦国的真人真事。而孟姜女故事的广泛传播与秦始皇也不无关系。因此就孟姜女故事的出处结合相关史料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重新加以梳理解读,故推出《孟姜女故事新解》系列五篇文章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孟姜女故事新解(二)

孟姜女“哭”倒的到底是哪里的长城?

孟姜女故事新解(三)

孟姜女跟秦始皇真有关系吗?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

孟姜女故里到底在哪里?

孟姜女故事新解(五)

孟姜女姓孟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