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或为先商都邑“殷”

九九过去 2024-03-13 02:38:53

从十九世纪末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契刻文字开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察论证确认为商代甲骨,后到大量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发掘,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国商代晚期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就在司马迁《史记》所载“洹水南,殷墟上”的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

安阳殷墟遗址的成功发掘和发现,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寻找夏文化遗址的空前热潮,于是按传统文献《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把夏文化范围锁定在河南洛阳一带,并成功找到了年代与夏相近的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把二里头遗址确定为夏都……

但官方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为夏都,不管是国内外学界,还是民间,一直质疑声不断……

而最新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先商都邑“殷”!

关于殷,《竹书纪年》有如下记载:

“帝杼十三年(公元前1804年)商候冥死于河。”

“帝芒三十三年(公元前1711年),商侯迁于殷。”

“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公元前1679年),殷侯微以河泊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商人不用自己的军队报仇雪恨,为什么“假师于河伯”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商人军事实力不足以伐有易;另一种可能是商人军队远离有易之地。显然,后一种可能更可靠,也就是说,商人迁移地“殷”远离夏核心区域及夏的其它邦国。

“帝不降三十五年(公元前1632年)殷灭皮氏。”皮氏疑为陶寺。

“帝孔甲九年(公元前1563年),殷侯复归于商丘。”

(儒略年出自拙文《公开叫板夏商周断代工程|按《今本竹书纪年》新拟夏商周年表》的推排)

二里头文化遗址四期C14测年(材料来源于二里头博物馆)

一期 前1750—前1680 70年

二期 前1680—前1610 70年

三期 前1610—前1560 50年

四期 前1560—前1520 40年

推断二里头文化遗址为“殷”,可命为“前殷”!

大约三百年后,又《竹书纪年》载:

“盘庚十四年(公元前1265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即今安阳殷墟,可名为“后殷”。

由此可知,河南安阳之“殷”原名本为“北蒙”,盘庚十四年从奄迁到北蒙后,才改北蒙曰殷。而自发现安阳殷墟后,孝古学界一直在忙着找“夏”,却完全忽略了“殷”的原初始地的存在!而史实是:在夏中后期,商人在远离夏核心区域、在一个名曰“殷”的地方足足生活经营了二百多年,且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发展壮大了军事实力,而这与二里头遗址测定的年代及考古成果极度吻合……

二里头文化玉钺

当然,二里头多年的考古发掘,一没发现王级大墓,二没发现夏商帝王该有的礼天礼地之重器玉璧、玉琮!只发现能代表伯、侯级,有专征伐身份的礼器玉钺、玉圭等。别忘了,近到偃师商城,东到良渚文化、西到西北的齐家文化、南到三星堆文化,晚到商周、战国,都有玉琮、玉璧发现,可标榜为夏都的二里头文化竟没发现玉琮、玉璧的一丝踪迹!让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二里头文化为夏都的尴尬处境……

齐家文化玉琮

又殷的甲骨文本意为富有、殷实之意,结合二里头的宏伟发现和商人因富有而“经商”的典故……所有这些,确定二里头文化遗址为“前殷”是可信的!

夏时期的“前殷”是远离夏王朝统治区域的一座“孤岛”,商人在这座“孤岛”上利用战争掠夺等方式迅速发展并壮大,成为商人足以灭夏的坚实的经济、军事基地!也是考古学上表现的地处西北的夏文化(齐家文化)进入中原殷商文化的“前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