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跟秦始皇相关传说甚多,但正史记载极少。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统一的大业,按公元前280年秦昭王时“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为15岁计算,此时若还活着,已经75岁高龄了!这与传说中秦始皇想霸占年轻貌美的孟姜女故事大相径庭。所以起初笔者认为孟姜女跟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没有交集的,传说故事也是后人杜撰的。

但笔者在实地走访考证孟姜女传说盛行的湖南津市、陕西铜川、河南新乡和绥中姜女坟等相关地方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
湖南津市除了有孟姜女庙,还有个皇姑山,且在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六国后在此地域初设慈姑县;陕西宜君县哭泉镇姜女泉西北不到6里地有个皇姑庄村,该村村民现都已搬迁,只留下残破的房屋,在当地热心村民的指引下得知该村曾有一建制较大今叫庙台子的庙宇遗迹,发现残破砖瓦颇多,该村民讲有一石碑因修桥深埋在路下,无以考证,其西南方向不到5里有一仙姑庙梁,是当地最高处,上有一庙宇旧址,据当地人讲清朝时还香火唱戏不断,后因地震破坏,想必是皇姑庄村的庙宇搬迁到这里的;河南新乡有孟庄、孟姜女河、孟姜女桥等地名,看来在古代孟姜女传说也必盛行。在新乡市辉县百泉镇有一古寺名曰皇姑寺,寺内有北魏石刻造像碑,说明在北魏以前就已存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止锚湾海滨发现秦行宫遗址,被相关专家确定为秦始皇驻跸过的碣石宫,碣石宫中轴线南端相距400余米海中耸立三座奇形礁石,称为碣石,是历代传说中的孟姜女坟。
这些历史地理材料让我不得不把孟姜女和秦始皇关系重新解读:假如秦始皇尊崇“气感山河”的民间贞女孟姜女并有称谓的话,依他们的年龄只能是姑侄关系,事实可能真是如此,历史上秦始皇尊称孟姜女为“尼姑”(意为尊敬的姑姑,或为“尼姑”一词由来)。所以秦时期人们称孟姜女为皇姑,祭祀孟姜女的庙为皇姑庙或仙姑庙(北魏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后,有些庙则改名为寺)。

陕西宜君县哭泉镇皇姑庄村
当然,在相关史料中,秦始皇跟孟姜女关系也是有迹可循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公元前221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首次大规模出巡,在当时是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的一件大事,但《史记》中却寥寥数字匆匆带过,只说明出巡陇西、北地二郡,经过鸡头山、回中两个地方,只字未提此次出行的目的和过程,也给学界留下了重重迷雾。因此有学者推测秦始皇此次西巡是“寻根问祖”之行,出行的目的地是秦人发祥地“西犬丘”。其实早在秦始皇500多年以前的秦文公“汧渭之会”后就已“初为鄜時”“收周馀民”,从此融入西周文化,有了祭祀上帝山川鬼神的宗教文化,且宗庙都在雍,说秦始皇去偏远已近荒废的“西犬丘”祭祀先祖,没多大必要。
中国自古就有“许傩愿”和“还傩愿”的古老祭神习俗。遇到灾难或不遂心的事时,就在神灵面前祈祷许愿。一旦出现吉兆或到许愿期限时,就举行诸如祭祀、唱傩戏等“还傩愿”仪式。在孟姜女传说盛行的湘西一带”还傩愿”时,大多要演唱傩戏《姜女下池》 ,他们把姜女作为傩神敬奉,把她作为地方上最灵验的“保护神”顶礼膜拜。故谚云:“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 。

湖南津市孟姜女文化
《汉书·五行志》记载: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古人认为异象将受其祸,加之始皇十五年、十七年都先后发生地震灾害,这些灾异现象的发生自然都是要“许愿”的。现在六国一统,正遂秦始皇心愿,于是携因“通神灵”、“气感山河”的孟姜女去祭祀山川神灵以表虔诚之心,是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必须要做的事,自然也是此次西巡的主要目的。
在今甘肃渭源县清源镇有个秦王村,村里有千年古寺秦王寺,自古就是进入古陇西(今临洮)的交通要道。相传当初规模壮观,一进三院,有正殿、山门、会场等,后因战乱屡建屡焚,规模渐衰,但遗迹尚存。实地考察时发现从秦王寺跨过一条小河,在西南方向不远坡地上就是战国秦长城,因是以低地势防御高地势,所以筑得异常坚固,而且有两道防线,称奇的是此段长城竟然一反常态绕过西南方向一段易守难攻今叫关山的山峰高地。修筑长城时因争夺制高地或优质水源秦人跟狄戎进行过激烈的拉锯战。当地村民讲曾在长城脚下发现很多古人尸骨,这是迄今为止其它长城地未发现的,故今渭源县秦王村秦王寺疑为秦始皇西巡的主要目的地,是年轻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滴血认夫”的地方,也是后代诗人“饮马长城窟行”所在。

渭源县秦王村秦王寺
明黄世康《秦孟姜碑文》这样写到:
“尔时扶苏太子,蒙恬将军……倐闻其事,咸伤厥心;就而询之,以观其怨。姜乃言曰:“义于君臣,诚有使事之分,礼云夫妇,宁无哀伤之情!夫今不生诸塞前,妾何弗死于夫后!”语毕,遂呜咽而绝。”
此处孟姜女语应该是黄世康考证古文献的原文字,不会是他自己杜撰的。其中“义于君臣,诚有使事之分”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这样理解:始皇帝这样尊敬我让我专于祭祀之职,当然这是我应该做的份内之事。也就是说秦始皇和孟姜女是君臣关系,在秦始皇大兴土木时孟姜女专职祭祀之职(疑为列九卿之一的奉常),秦始皇打算在北方修筑长城,让孟姜女祭祀山川神灵,这显然与当时她以夫妻之情哀哭其夫哭倒长城行为是相对立的,孟姜女内心矛盾于对秦始皇的“义”和对丈夫杞梁的“情”而难于取舍。觉得自己的行为还是对不起已故的丈夫,乃“呜咽而绝”且“无负范郎”。看来千古贞女的噱头也是有真情实料的!
山海关孟姜女庙也即贞女祠,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有楹联云:‘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此楹联应该是文天祥被元军软禁在燕京时所作。意思是没有人记得秦始皇,因为他筑长城引起千沸人怨,但孟姜女却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历代各地作为贞女到处铭记她!相信此时的文天祥深知长城抵御外敌的重要性,为秦始皇修长城的行为被普通民众不理解而感慨万千。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这是史载秦始皇四次东巡的碣石之行,应该是八十高龄的孟姜女死后,按孟姜女遗愿,为孟姜女和其夫合葬碣石门的送葬之行。其中“坏城郭,决通堤防。”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管理国家而进行的治理措施,将战国时各国相互防守的长城决通,这在当时都认为是大兴土木之“绝地脉”行为,在古代是要大举祭祀山川神灵的,也是孟姜女生前的主要职责所在,把这些刻在姜女坟的碣石上,秦始皇希望有“神灵感应”的孟姜女死后继续为其祈求山川神灵,以求国泰民安。

葫芦岛市绥中县碣石宫遗址
《史记.封禅书》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
古人无法解释今称为“海市蜃楼”的自然景象,此时的秦始皇也自然对三神山是深信不疑的,把自己崇拜的孟姜女夫妇合葬在大海之中的礁石上,其碣石门正对方向也是蓬莱三岛,用意很是明显,是希望死后的孟姜女能为自己求得羡门、高誓等仙人。看来传说中秦始皇为孟姜女送葬时“虎贲执绋”“披麻带孝”还是可信的。称奇的是:就现有史料看,这次碣石之行之后,也就是说孟姜女死后,曾经文功武治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突然性情大变,发生了诸如“焚书坑儒”“求不死药”“徐福求仙”等暴劣荒唐行为,可能秦始皇内心又一次受到极大震动或刺激……
《史记·货殖列传》载“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七年出游上会稽祭大禹后立石刻颂秦德,石刻有这样的内容 :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战国后期因各国战乱,人口剧减,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丁又极少,各国又不得不鼓励生育而发展人口,所以有可能不管是民间还是王室男女关系都相对混乱。在秦始皇时期才“大治漝俗”,历史上也首次有了“女子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
因秦始皇生母赵姬的弱势或本身生性淫荡,加之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影响,使秦始皇童年在赵国的六年时间受到严重的歧视和赵人的非难;而归秦后,或是政治的需要抑或是无子女华阳太后的母爱本性,秦始皇受到养祖母华阳夫人的无比关爱,并以其绝对的政治优势让秦始皇在王室血统被严重质疑的情况下顺利登上王位。但在发生“嫪毐之乱”后,让扶持秦始皇唯一弟弟长安君成蟜的政治势力乘机起乱,又不得不在华阳太后势力的帮助下违心的大举进行一系列诸如流放吕不伟、母后打入冷宫等政治举措,让年轻的秦始皇心力憔悴,其王室血统的被质疑也一直是秦始皇的一块心病。秦始皇这段心路历程也是其尊崇孟姜女、巴寡妇清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本纪》碣石刻文原文:“其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中国秦文研究会创始人、秦篆书法家李文放女士研究认为:《史记》此文起兀突,与其他刻石相较,疑有脱简!前人亦多以为“遂兴师旅”之前,应如他刻石有何年始皇亲巡碣石,及兴师旅之原由,文义始完足。《史记》《碣石刻石》文前段只有息、服、域三韵在之部,尚缺三韵。后段平、阻、抚、序、所、矩,六韵在鱼部,也和他刻石皆六韵为一段者不同,且平字非韵(江有诰认为:“当作宇”)。多认为前缺三十六字,正一简之文。明代孔昭孔传伪本,也知《史记》之缺。
推测《史记》碣石刻石文前缺三十六字疑有与孟姜女相关之内容。
在这里,有人会问:孟姜女传说故事在全国影响如此之深,传播如此之广,为何正史记载却极少呢?
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在信息闭塞的古代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泛流行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奇异感人的事件、津津乐道的受众和统治者及官员的大力推广。而孟姜女集“美女、奇女、贞女”于一身,自然是人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崇拜的人物,而最主要的是因为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在全国统一后为了政治宗教文化的需要和个人心愿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大力宣传推广,并在全国范围内“坏城郭,决通堤防”之地举行大型“立庙”祭祀活动,是孟姜女故事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所以在那个时代孟姜女已经是跟秦始皇“捆绑”在一起的一个“神”的存在,被人们以崇拜的仙人一样祭祀纪念,民间影响极大。但众所周知,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只持续了短短的三年就被灭亡,最终由平民出身的刘邦以武力征服天下,建立汉朝,时过境迁,但秦始皇的影响力在民间还无法消除,民众的意识形态还不认可平民出身的刘邦称帝,所以西汉建立之初并没有在意识形态上马上进行改革,而实行的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年(前140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等到六十多年后社会安定,秦始皇的影响减弱、淡化后,在汉武帝时才着手意识形态上的变革,当然作为皇姑已被神圣化的孟姜女相关史实也尽量淡化、删去、甚至篡改,取而代之的是以姜女、贞女、杞梁妻等身份出现,直至后来民间演变成孟姜女是以死来反抗秦始皇暴君行为的典型代表。所以汉武帝时慢慢消除已被神化的孟姜女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是为了政权统治的需要进行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文化运动。
孟姜女故事新解(一)孟姜女故事概述
孟姜女故事新解(二)孟姜女“哭”倒的到底是哪里的长城?
孟姜女故事新解(三)孟姜女跟秦始皇真有关系吗?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里到底在哪里?
孟姜女故事新解(五)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