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0 日,网民徐某强(36 岁)为博取流量,使用某平台 AI 生成功能编造 “顶流明星在澳门输光 10 亿” 的谣言,标题直指 “境外豪赌引发舆论海啸”。该谣言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导致相关话题持续霸榜热搜,引发全民对明星身份的猜测,周杰伦、黄晓明等艺人无辜躺枪,被迫公开辟谣(如黄晓明幽默回应 “是欢乐豆吗”),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
法律定性与处罚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 的规定,认定徐某强的行为已构成违法。其利用 AI 技术批量生产谣言(输入关键词自动生成),兼具低成本、高伪装性(模仿权威报道格式)和快速传播的特点,社会危害性显著。最终,徐某强被处以行政拘留 8 日的处罚,成为 2025 年典型的 AI 造谣追责案例。
案件背后的警示
AI 造谣非 “法外之地”:即使技术中立,使用者的主观恶意(如博流量、谋私利)仍需担责。警方明确表态对 AI 谣言 “零容忍”,2025 年 “清朗行动” 已将 “AI 技术滥用” 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谣言细节的迷惑性:该谣言虚构 “国际金融机构报告”“澳门金管局标记账户” 等专业术语,甚至伪造 “经纪公司声明”,但经核查均属子虚乌有。警方提醒,AI 文章常含模糊时间(如 “近日”)、格式化结构(标题党 + 数据堆砌),需警惕 “看似专业” 的虚假内容。
明星与平台的反制:周杰伦所属公司第一时间发声明,微博 CEO 王高飞通过技术分析指出谣言 “缺乏实锤、逻辑漏洞”,显示平台与公众的辟谣意识增强。
同类案例参考此前甘肃、上海等地已出现 AI 编造 “红十字会管理费”“阳台核电池” 等谣言,违法者均被行政处罚。此次澳门谣言案进一步表明,无论造谣对象是社会民生还是娱乐八卦,只要扰乱秩序,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总结徐某强案是 AI 时代网络法治的重要示范:技术赋能不应成为造谣的 “遮羞布”,虚构明星隐私、煽动公众情绪的行为,终将因突破法律底线付出代价。网民需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对 “顶流”“独家” 等敏感词保持警惕,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