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刘秀祥“千里背母苦求学”的故事火遍网络,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在那个纸媒盛行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报纸上看到过刘秀祥背着母亲走在上学路上的照片。
他因此,被誉为“贵州第一孝子”。
刘秀祥曾经历过极度艰难的岁月,甚至有时整日无食可果腹。
然而,当他大学毕业时,却拒绝了企业的高薪聘请——那可是十多年前的55万元年薪,即便是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但刘秀祥觉得那是同情,他说:“思想上的贫穷更加可怕。”
因此,他选择了拒绝。
那么,十多年过去了,刘秀祥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1/ subtitle
小
标
题
刘秀祥,1988年出生于贵州省望谟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家里六口人,有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虽然生活拮据,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这种幸福的日子,在刘秀祥四岁那年突然中断。
1992年,刘秀祥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
不久后,姐姐又不幸走失。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母亲深受刺激,换上了间歇性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
两个哥哥,也因无法承受家庭的重担,先后离家出走。
到了刘秀祥小学四年级时,家里就只剩下他和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
那时,刘秀祥才10岁。
他懂事独立,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
同龄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
而他却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努力照顾有时无理取闹的母亲。
看着母亲,刘秀祥觉得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一定要努力长大。
由于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只有几亩荒地。
而刘秀祥又要上学又要照顾母亲,他只能把地租给别人。
一年里,300斤的粮食,既是土地的租金,也是娘俩的全部口粮。
幸好有国家救济粮,再加上自家院子里种的蔬菜,母子二人才勉强能填饱肚子,维持生计。
但这些粮食,仅仅够他们不饿肚子,连吃饱都是奢望,更别说维持基本生活了。
更糟糕的是,刘秀祥的母亲,还需要常年吃药。
这无疑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为了生活,刘秀祥一边上学,一边拾废品,还跟着村里的大人上山采药。
他省吃俭用,赚来的钱全都给妈妈买药。
自己从没买过新衣服,总是穿邻居淘汰下来的旧衣。
连上学用的铅笔,都是别的小朋友丢弃的半截。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刘秀祥却从未放弃读书。
没钱交学费时,老师看他可怜且成绩优异,便主动为他垫付。
老师深情地说:“只要你好好读书就行,剩下的我来想办法。”
这句话,刘秀祥一直铭记在心。
然而,年幼的刘秀祥还是难以独自撑起这个家,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次,妈妈在他放学回家后一直喊饿,可家里已一无所有。
刘秀祥只能跑几里路到小集市上,捡些人家不要的白菜叶子,回来用水煮一下,连盐巴都是邻居给的。
邻居和村里的长辈,看母子俩可怜,偶尔会接济一下。
但大多数人家也不富裕,都有自己的孩子要养,所以能帮的有限。
即便如此,刘秀祥后来提起这些时,仍满怀感激。
2/ subtitle
小
标
题
刘秀祥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小学毕业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县城最好的中学。
由于学校离家太远,每天往返不便,他决定带着母亲一起去读书。
两人租不起房子,刘秀祥就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土坯房。
这里曾是一家收废品的小厂。
老板见他可怜,自己又用不上那间屋,便让他收拾收拾住了进去。
刘秀祥感激地答应老板,每月会送来定量的废品作为回报。
他在屋前空地上挖了个小坑,用木架支起一口铁锅,简陋的厨房就这么建成了。
平时,这锅就是他们生火做饭的唯一依靠。
遇到下雨天,就只能饿着肚子,吃冷食了。
三年的初中时光,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
对别的孩子来说,这是贪玩享受的美好时光。
而刘秀祥,却每天忙于学习、捡废品、照顾母亲。
周末,他还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着他和母亲的生活。
尽管常有同学嘲笑他,但刘秀祥从不放在心上。
他那小小的年纪,内心却无比强大,懂事得让人心疼。
而母亲病情反复,不仅不能帮他分担,还时常给他添乱。
但刘秀祥从未有过怨言,对母亲始终呵护备至。
有一年过年,刘秀祥特意给母亲买了一根红头绳,想让母亲开心一下,也为家里增添点节日的喜气。
这根红头绳,就是他们母子俩的年货。
至于肉,他们已记不清多久没吃过了。
肉的味道,对他们来说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初中毕业时,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安龙县一中,但学费却成了难题。
暑假期间,他跟着邻居在水电站打了两个月的工,顶着炎炎烈日,起早贪黑。
本就瘦弱的他,最后晒得像个黑人。
挣来的钱大部分交了学费,所剩无几。
高中更远了,对附近也不熟悉,刘秀祥便用很少的钱租了一间闲置的猪舍。
稍微拾掇一下,他和母亲的新家就安顿好了。
高中课业紧张,刘秀祥又整日奔波,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
正值长身体的时候,他却只能偶尔买几次鸡蛋,还都留给妈妈吃。
他自己整天吃的东西毫无营养,还要累死累活地到处打零工。
就这样,刘秀祥终于病倒了。
高三那年,刘秀祥多次晕倒。
班主任心疼他,常带鸡蛋或水果给他。
但孝顺的刘秀祥,总是把大部分留给妈妈。
那时,他的身体断断续续地出问题,非常虚弱。
高考前一周,病情恶化,导致他高考失利,未能如愿考上大学。
但刘秀祥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决定复读。
成绩一出,他立刻开始寻找复读学校。
然而,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他负担不起;
公立学校,又因他高考成绩不佳而不愿接收。
无奈之下,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黔西南州州府兴义市,希望在这里找到机会。
他们带着仅有的89块钱,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决心重新开始。
通过老乡介绍,刘秀祥在洗浴中心找到了一份搓澡工的工作,每次给客人搓背能挣三块钱。
他干了五十多天,不仅攒了些钱,还增长了见识。
在与客人的交谈中,他更加坚定了要好好读书的信念。
刘秀祥又尝试联系了几所学校,但都未能如愿。
幸运的是,一次在给客人搓背时,他得知这位客人竟是某学校的校长。
他当即向校长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渴望,甚至跪下恳请校长接纳。
校长了解了他的经历后,最终同意他入学。
但要求他,一年后必须考上好大学。
刘秀祥非常开心,向校长保证不会让他失望。
后来,刘秀祥回忆说,自己真的很幸运。
如果当时没遇到那位校长,他可能会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澡堂里当一辈子的搓澡工。
刘秀祥曾坦言,自己确有抛下一切离去的念头。
但每当望向母亲,那份不舍便让他坚持下来。
2008年,他再次踏上高考的征途,并成功考入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选择这所学校,不仅因为学费减免政策。
更因他渴望成为,像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那样的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关怀的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后,刘秀祥没有片刻停歇。
为了筹集路费,他在铁矿上辛勤工作了两个多月。
同年9月,他带着母亲,踏上千里求学路,前往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报到。
这时,他的故事被媒体发掘并广泛传播。
“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事迹轰动一时,许多热心人纷纷伸出援手。
但他婉拒了,坚持要自立更生。
3/ subtitle
小
标
题
或许出于年轻人的自尊。
当刘秀祥在校园报刊亭,看到自己的故事和照片时。
他买下了所有相关报纸,不愿让师生因同情而对他另眼相看。
大学期间,当同学们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时,刘秀祥依旧忙碌于照顾母亲、打工和学习之间。
他最多时,一天打三份工:中午在校餐厅卖饭,晚上在校门口饭店兼职,课余还到工地搬砖或发传单。
无论多苦多累,只要收入可观,他都乐意去做。
四年间,刘秀祥不仅攒下了积蓄,还资助了一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小女孩。
这段经历,也让他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道德模范、大学生劳动模范等称号。
毕业后,面对北京一家企业开出的55万年薪,刘秀祥选择了拒绝。
他认为,高薪背后更多的是同情。
而他更想回到家乡,去帮助那些和他一样身处困境的孩子。
刘秀祥心中有个愿望,那就是让每一个像他一样遇到困难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之光。
走出大山后,刘秀祥带着母亲重返故乡。
成功通过乡村教师考试,以全县第一的佳绩,成为望谟县第一中学的历史老师。
后来,他又调至望谟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教数学。
最多时,同时教授四个班的历史和三个班的数学,成绩斐然。
十几年来,刘秀祥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
2020年教师节,他荣获教育部“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从带母上学至今,刘秀祥的生活已大为改善,他还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
对于没钱上学的孩子,他慷慨资助;
受邀演讲时,他婉拒报酬,只愿听众资助两名学生。
刘秀祥常说:“要让孩子走出大山,见识世界,再回归家乡,共建美好家园。”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山里孩子考上大学,学成归来反哺大山。
如今,他已升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深受学生喜爱。
受他资助的孩子,亲切地称他为“刘爸爸”。
有刘秀祥这样的好校长,孩子们定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他的母亲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病情好转,已能简单自理。
妻子同为教师,孩子学习优异。
刘秀祥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告诉我们:出身无法选择,命运可以掌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挣脱命运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