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生于山西崞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本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时代的浪潮将他推向了革命的道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吹散了他心中的迷雾,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思想辩论会,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人生篇章。从北平到天津,从河北到山东,他辗转多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重建党组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推动根据地建设。然而,他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受不公正批判和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他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906年5月12日,伴随一声清脆的啼哭,宣告着黎玉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出生在山西崞县(今原平)一个富裕农民家庭,是家里的独苗苗,那日子,就像泡在蜜罐里一样。小时候的黎玉,在乡间私塾里,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他聪明得很,就像一块海绵,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啥都想学。私塾先生偶尔聊起时事政治,那些话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他心里种下了革命的萌芽。课余时间,他在田野间撒欢儿,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上小学后,黎玉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国文、算术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对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的成绩那叫一个牛,一直名列前茅,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就像一团火,越烧越旺。每次放学回家,他就缠着父亲讲外面的世界,那些关于革命、变革的故事,让他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就像一只即将展翅高飞的小鸟。
1920年,黎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大牛镇高级小学,三年后又顺利升入崞县中学。这时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他的心里,把他心里的迷雾都吹散了。他开始读《共产党宣言》这些进步书刊,还和同学们组织读书会、思想辩论会,讨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的思想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开始展翅飞翔。他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才能让老百姓摆脱苦难,过上好日子。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了,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黎玉和同学们那叫一个愤怒,立马走上街头,组织游行示威,还深入农村去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爱国与反帝意识。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写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斗争。那一刻,他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冲锋在革命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1926年,黎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入党后,他就像一颗螺丝钉,迅速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地下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党的事业拼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国内形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黎玉按照上级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还被推举为国民党崞县党部常委和学生会主席。可这好日子没过多久,国民党右派就开始清党,黎玉等地下党员被开除出国民党党籍,还被逮捕关押。在狱中,他像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坚贞不屈,还组织难友进行斗争,让敌人也害怕得不行。
1929年,黎玉被保释回家了。这时候,他心里肯定有过纠结和犹豫,是退缩还是继续革命呢?但他很快就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同年,他考入了北平大学法政学院。在北平,他四处寻找党组织,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鸟寻找自己的巢穴。几经周折,他终于和中共法政学院党支部接上了组织关系。回到党的怀抱后,他就像一条回到大海的鱼,如鱼得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党的事业摇旗呐喊。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党组织的赞赏和信任。
1930年,黎玉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工作委员会书记、职工部长,肩负着领导北平地区工人运动的重任。那时候,每一次集会、每一次罢工,都充满了危险,就像在悬崖边上行走。但黎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就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为北平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还参加了反军阅示威游行,面对军警的镇压,他沉着机智,不仅自己成功脱险,还积极营救狱中的同志。这些经历,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宝剑,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让他在北平的革命者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1931年,黎玉被派往天津,担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天津这座北方重镇,革命形势复杂多变,就像一团迷雾。黎玉在这里继续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努力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可由于上级党组织被敌人破坏,工作关系中断,黎玉在天津的工作并不长久。但他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依然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划出了耀眼的光芒,为天津的革命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2年,黎玉调任河北,担任中共石家庄中心县委书记、直中特委书记。这时候的石家庄,党的组织刚刚遭到敌人的破坏,就像一座被暴风雨袭击后的房子,急需重建。黎玉凭借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坚定的信念,迅速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他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在他的努力下,石家庄的党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同年,他还领导了赞皇人民的抗钱粮征税斗争。这场斗争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不仅取得了胜利,还为党的白区民运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黎玉将这场斗争的经验写成书面总结报告,刊登在党中央的内部刊物中,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他的这一举措,就像一场及时雨,为党的白区民运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1933年,黎玉调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唐山这座工业城市,工人阶级力量雄厚,就像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火山。黎玉深知这一点,他深入矿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领导下,唐山地区的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革命的种子,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36年,山东省委遭了灭顶之灾,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突然被一场猛烈的风暴给摧毁了。中央那叫一个痛心疾首,可痛定思痛后,当机立断决定重组山东省委。这时候,黎玉站了出来,他凭借着过人的本事和无畏的勇气,被任命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扛起了重建山东党组织这面大旗。

当时的山东,那局势,简直就是个巨大的火药桶,敌特分子像一群饿狼,到处搜捕我党人士,革命斗争的形势那叫一个险象环生。但黎玉眉头都没皱一下,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山东的征程。他心里清楚,这次山东之行,那就是一场硬仗,是他革命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到了山东济南,黎玉找了个偏僻的小院住下。白天,他摇身一变,成了黄包车夫,拉着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就跟普通的车夫没啥两样,谁能想到他是个肩负着重大使命的地下党呢?夜晚,他又像一只敏捷的猎豹,悄悄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那艰苦得不能再艰苦的环境里,黎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组织能力,成功召开了重建山东省委的第一次会议。他到处奔走联络,就像一位勤劳的蜜蜂,相继成立了鲁西北、鲁东和鲁北特委,让党员队伍像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地往上长,很快就发展到数百人。黎玉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给山东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的努力,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的烽火一下子烧遍了全国。黎玉心里明白,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卫咱们的家园。于是,他果断决定,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在众多起义中,徂徕山起义那可是最耀眼的一颗星。黎玉亲自领导了这次起义,还兼任起义部队——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的政委。在他的带领下,起义部队就像茁壮成长的树苗,迅速壮大,成了山东抗日武装的一支重要力量。徂徕山起义的成功,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让山东人民的抗日斗志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越烧越旺。

1938年,抗战形势发生了变化,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这时候,黎玉就像一位有远见的战略家,他高瞻远瞩地向中央建议,把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中央批准了他的建议,黎玉也就顺理成章地担任了山东纵队的政委。整编后的山东纵队,在黎玉的带领下,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等部队一起并肩作战,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特别是在对崮峪反“扫荡”战役中,黎玉那表现,简直绝了!他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军,亲自指挥作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山东纵队的整编和壮大,就像给山东抗日根据地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不仅增强了实力,也为全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可是,从1939年到1941年,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日寇的疯狂“扫荡”就像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又像隐藏在暗处的毒蛇,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样的困境,黎玉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他皱着眉头,在屋里来回踱步,心里想着:“这可咋整啊?但咱不能就这么被打倒!”他和山东分局、一一五师等方面的领导紧密配合,就像一群智慧的舵手,共同制定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同时,黎玉还积极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上百条建设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法规就像一道道坚固的城墙,保护了根据地的人民。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2年,山东军区机关遭到了日军的重兵合围。那场面,就像一场可怕的噩梦,飞机在天上轰鸣,重炮在地上轰炸,敌人像潮水一样涌来。黎玉率领机关和一个营的警卫部队,与万余敌军对峙。但他毫不畏惧,亲自指挥部队英勇反击。在打退敌军第八次进攻后,黎玉终于率领部队胜利突围。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他也负了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但他咬着牙,依然坚持工作,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1943年,黎玉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等职务。在新的岗位上,黎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匠,积极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工作。同时,他还十分注意团结党外人士,善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黎玉还亲自领导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作战。他深入前线,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就像一位亲密的战友,共同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在他的指挥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好转,山东抗日根据地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黎玉继续领导山东军民对日伪军进行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在他的指挥下,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了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在反攻作战中,黎玉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就像一个聪明的棋手,善于运用灵活的战术和策略,巧妙地打击敌人。同时,他还十分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大。
随着抗战的胜利,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反动派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发动“内战”。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原有的“减租减息”政策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中央适时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也就是《五四指示》,决定将土地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在这一背景下,黎玉作为华东局负责土改的副书记,肩负起了领导华东地区土地改革的重任。他心里明白,土改对于巩固解放区、争取农民支持有多重要。于是,他立即组织制定了《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也就是《九一指示》,要求华东地区在本年底以前完成全部或大部土改。

黎玉在土改工作中,那表现,简直没话说!他像一个贴心的朋友,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宣传土改政策,发动群众参与土改。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地区的土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像被点燃的火焰一样,蹭蹭地往上涨。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庞,就是对黎玉工作最好的肯定。农民们就像被唤醒的巨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7年初,黎玉的革命之路本来走得稳稳当当,可突然就被饶漱石给盯上了。这饶漱石就像个偏执狂,逮着黎玉就是一顿不公正批判。把黎玉组织制定的《九一指示》说成是“富农路线倾向”,还一股脑儿给黎玉扣上“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帽子,这一连串的帽子,直接把黎玉给整懵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饶漱石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跳起来反驳了,可黎玉选择了沉默和忍耐。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当时解放战争正处在关键时期,团结和稳定那可是革命事业的命根子。他就像个默默守护灯塔的人,啥也不说,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种大局观和牺牲精神,真的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1949年,黎玉跟着华东局南下到了上海,还当上了上海市委秘书长。这本来是个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可之前那些不公正的批判就像幽灵一样,一直缠着他,让他的工作之路磕磕绊绊。但黎玉就像一棵苍松,坚韧得很。他积极适应新环境,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需求,给上海市委的决策提供了好多重要参考。
可命运似乎总爱跟他开玩笑。1950年到1952年间,他接连被降职,先是成了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后来又成了财经委员会劳动工资教育组组长。职务降了,可他的信念却一点没降。在这些岗位上,他还是那么认真负责,积极参与改革工作,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了不少力。他还特别关心下属和群众,经常和他们聊天,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像个贴心的老大哥。

1953年,黎玉奉调进京,在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工作。到了新环境,他一点没含糊,很快就适应了新角色,积极参与到国家财经工作中。他深入调研,提出了好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1954年,他又担任第1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机械化事业中。他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求,就像个执着的追梦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努力。
1959年,黎玉当选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还被任命为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那时候,中国正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机械化被看作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黎玉深知责任重大,他迅速投入工作,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农机工厂和修配厂相继建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1966年,随着十年运动开始。像一场无情的风暴,把无数革命者都卷了进去,黎玉也没能幸免。他被错误地打成“反革命集团”成员,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崩溃了,可黎玉没有。他坚信自己的清白,坚信党和人民会还他一个公道。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坚决斗争。他拒绝写假材料,顶住造反派的压力,就像个孤独的勇士在黑暗中坚守着正义的光芒。

随着运动结束,中国进入拨乱反正的新时期。1978年,黎玉重回工作岗位,继续为农机事业发光发热。他关注农机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动技术创新,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与一机部划分产品生产范围时,他坚持以大局为重,推动建立了一大批中型骨干企业,为农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2年,黎玉退休了,但他还是没闲着,心里一直惦记着农机工业的发展。他经常关注行业动态,为农机工业的进步出谋划策。他坚决支持试制、推广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还经常用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制定工作方针的依据。
晚年的黎玉,身体不如从前了,但精神头还是很足。他常常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那些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不断放映。1985年,他因感冒住院,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可心里还是牵挂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在病榻上,他还在思考如何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1986年,黎玉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中共中央为他1948年所受的错误批判进行了平反。这一纸通知,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漫长的黑暗,温暖了他的心。他感谢党终于还了他清白,可命运就是这么无常,平反后不久,他的病情突然加重,转到了北京医院治疗。尽管医生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留住这位革命老前辈。1986年5月30日凌晨,黎玉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黎玉虽经历了不公正的批判、残酷的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无私的担当,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守内心的正义。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黎玉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成就斐然。他投身革命,领导抗日武装起义,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积极参与土改、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在财经、农机等领域贡献突出。虽历经坎坷,仍坚守信念。他的事迹彰显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如今,我们应传承其精神,以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让黎玉等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