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绩不讲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这句朴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话语,正是宋振明在大庆油田建设时期常挂在嘴边的话。宋振明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西河寨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土地贫瘠、生活艰辛的环境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年仅11岁的他毅然投身八路军,成为一名“小八路”,凭借过人胆识和勤奋好学成长为出色宣传员。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西北,英勇作战,多次负伤仍坚定为新中国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石油事业,从玉门油田到鸭儿峡油田,再到大庆油田,一路披荆斩棘。在大庆油田取得荣誉时,他提出这句话,展现出冷静头脑和务实态度,让大庆油田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到自身不足与未来方向。那么,宋振明在石油事业中还有哪些鲜为人知却又影响深远的事迹呢?

1926年,宋振明出生在河北省馆陶县西河寨村那个穷得掉渣的地方。这村子土地就跟被榨干的海绵似的,贫瘠得很,生活那叫一个苦。可就这么个破环境,愣是把宋振明磨成了个坚韧不拔的主儿。他爹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虽说穷得叮当响,但心里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一个劲儿鼓励宋振明好好学习。

网图
宋振明这童年不是在田间地头疯跑,就是在村头小学堂里埋头苦读。他聪明得很,对啥都好奇,一到晚上,就着那煤油灯微弱的光,跟个小书虫似的,孜孜不倦地啃着借来的旧课本,眼睛里闪着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的他,哪知道这份热爱会把他带上一条不一般的路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一爆发,抗日战争的烽火就烧遍了全国。宋振明虽然才11岁,可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危亡,他全感受到了。日本鬼子在他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场景,就像恶魔在人间撒野。这可把宋振明的心给刺痛了,爱国的小火苗“噌噌”往上冒。他心里琢磨着,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卫家园,拯救民族。
1938年,宋振明一咬牙,参加了八路军山东抗日“筑先纵队”,成了个“小八路”。当时战火纷飞,别看他年纪小,可胆儿大,还好学,没多久就成了出色的宣传员。他就像个小喇叭,在战场和后方之间跑来跑去,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传递着抗日救亡的火种。

小红军网图
1942年,宋振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来劲儿了,紧密联系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参与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他宣传和组织能力那叫一个强,老百姓都拥护他、信任他。后来,他又当了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啥的,为抗战胜利出了不少力。
解放战争时期,宋振明转战西北地区,打了一场又一场仗。他打仗的时候,那叫一个勇猛,每次都冲在前面,好几次都负伤了,可他愣是没退缩。1949年7月,陕西“扶眉”战役,他胸腿两处负伤,成了“二等甲级残疾军人”。这伤痛没把他打倒,反而让他更坚定了为新中国奋斗的决心。
1952年,宋振明被任命为安康军分区十三团副政委、代政委。同年8月1日,毛主席签发命令,57师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宋振明所在的13团也改成第3团,他还是代政委。就这么着,宋振明和战友们脱下军装,成了新中国的石油人。

石油工人图
这改编可不容易,从战斗部队变成石油开采和运输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这些门外汉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挑战。宋振明的3团,负责石油汽车运输。这对他来说,又是个全新的领域。他心里也犯嘀咕,能行吗?可他一咬牙,还是决定迎难而上。
他跑到基层,和官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他还带头学技术、学驾驶,给大伙做了个好榜样。经过五个多月的学习培训,一千二百多名官兵都拿到了驾驶执照,成了新中国石油汽车运输事业的第一支生力军。

随后,宋振明在玉门油田那可是顺风顺水,从采油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到鸭儿峡前线指挥部指挥兼党组书记,一路干得那叫一个漂亮。他这人就像个大家长,对自己那是严格要求,对别人却宽容大度,工人们都可喜欢他了。

1958年,国家给玉门油田下了个硬任务——完成100万吨原油生产。这任务可不轻,宋振明心里也犯嘀咕,但他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喊出了“背上铺盖上前线,24 小时抓生产”的口号。这口号就像一把火,一下子就把工人们的热情给点着了。大家齐心协力,还真就把这任务给拿下了,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了大功。
可老天爷似乎想考验考验宋振明。1959年6月23日,鸭儿峡油田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那洪水就像一头头疯狂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矿区地面建设被冲垮,房舍成了废墟,油气管线也断了,油田生产一下子就陷入了瘫痪。
这时候,宋振明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但他没有退缩。他心里想着,工人们都指望着他呢,他必须得站出来。于是,他就像个定海神针一样,日夜守在前线,组织职工们抢险。那三天两夜,他和职工们一起摸爬滚打,身上全是泥水,眼睛熬得通红,但他一刻也没停过。职工们看到他,心里就有了底,干起活来也更有劲儿了。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生产终于恢复了。同年,鸭儿峡油田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单位。这背后,全是宋振明和职工们的汗水和智慧。

1960年,大庆油田发现了,这可是全国的大喜事,也拉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序幕。宋振明这有经验的老将,就被调到了大庆,担任三探区党委副书记兼指挥。三探区可是会战的主力军,人多任务重,宋振明心里明白,这是一场硬仗。
而大庆那地方,当时就是个不毛之地,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物资匮乏,环境恶劣得要命。但宋振明和战友们没被吓倒,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带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头扎进了这场石油大会战。宋振明住在牛棚里,每天骑着白马下井队。他不仅要指挥生产,还得亲自解决技术难题,还得抓作风培养和队伍建设。你说他累不累?肯定累啊,但他从来没喊过苦。
在大庆,宋振明干了不少漂亮事儿。他深入基层,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他到1205钻井队蹲点,发现了“铁人”王进喜。他就像发现了一颗宝石一样,赶紧树立了这个典型。这一下,可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他还到处调查,集思广益,创建了“岗位责任制”。这办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让大庆油田的生产管理变得有序又高效。

到了1963年,大庆油田又遇到了个难题。急需的物资因为道路泥泞运不进来,这可把大家急坏了。宋振明也皱着眉头,心里直犯愁。但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动员大家一起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想出了“汽车穿铁鞋”的方案。这方案就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汽车在泥泞中打滑的问题,为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六十年代,大庆油田那可是风光无限!中央一表扬,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一喊,全国都盯着这儿。宋振明跟着徐今强一起,认真贯彻中央指示。他老说“成绩不讲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这话多实在啊!就像给人提个醒,别被胜利冲昏了头。那时候,大庆油田用“两分法”总结成绩和缺点,就像给自己做了个全面的“体检”,在荣誉面前没骄傲,反而更清楚自己的毛病和以后该咋走。

到了1965年,宋振明又跟着徐今强同志提出了大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目标,搞了个“两高两发展”,这一下,大庆油田的科技水平蹭蹭往上涨,就像给石油工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老结实的基础。可谁能想到,随着“文革”这股风一吹,大庆油田也没能躲过。宋振明这时候就像个“定海神针”,尽管被运动冲击得晕头转向,可他咬着牙坚守岗位。他心里清楚,油田的生产不能停,就像人的心脏不能停跳一样。他带着工人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那场面,就像一群勇士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而且,他还操心着培养年轻干部和技术人才,就像给油田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75年,宋振明被任命为石油化工部副部长,成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领航者”之一。这石油工业部,就像个千疮百孔的大房子,资源勘探、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哪儿哪儿都是问题。宋振明一上任,就像个勤劳的修理工,一头扎进工作里。他提出“攻坚啃硬、再夺高产”的口号,发动干部职工搞石油会战,那气势,就像要把地下的石油都“揪”出来。他还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像给石油工业这辆车换了个新发动机,提高了整体水平。
1978年,宋振明又因为在石油战线的卓越贡献,当上了石油工业部部长、党委书记。这一下,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积极推动石油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就像给石油工业这艘大船升级装备。可就在他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意外来了。1979年11月25日,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沉了,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事儿就像一颗“炸弹”,在石油工业界炸开了锅。

宋振明心里那个自责,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他觉得自己作为领导者,没尽到监管责任,就像家长没看好自己的孩子。他纠结了好一阵子,最后主动提出引咎辞职。这决定,就像割了他自己的一块肉,疼得他直哆嗦。他心里肯定在想,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难道就这么毁于一旦了?可他又觉得,这是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不过,党中央对他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觉得他在石油工业领域的贡献和领导能力那是杠杠的。1981年,他又重新复出,担任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等职务。这一下,他又像个重新上阵的战士,充满了斗志。他积极探索我国海上石油发展战略,认真汲取国外经验,就像个好学的学生,到处“取经”。他的远见卓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又给石油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宋振明就像个精明的管家,注重实际,深入调研,每一个决策都小心翼翼,就像走钢丝一样,生怕出一点差错。他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他知道,石油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就像盖房子离不开砖头一样。他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到了晚年,宋振明身体不如以前了,可他还是坚持深入一线,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那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大家都被他感动得不行,纷纷表示要以他为榜样。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1990年6月13日,宋振明因病在大庆逝世,享年64岁。他的离世,让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悲痛万分。他们自发地为他送行,那场面,就像一场无声的告别仪式,表达着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振明的一生,是为新中国石油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从抗日小八路到石油工业领航者,他历经战火洗礼,投身石油会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石油工业立下不朽功勋。他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在荣誉前保持清醒,在失误时勇于担责,其品质令人敬仰。让我们铭记这位石油英雄,传承他的精神,为国家能源事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