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狱后托人致信王震:还记得我家的1000担救命粮吗?

侃侃社会 2022-10-09 12:13:44

1991年10月,王震司令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他的老部下马希良。对于这个部下,他记忆犹新,两人曾经共同在359旅抗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各自任职到了不同的岗位,好多年没有过联系了。

看到马希良的信,王震心里有些疑惑,这么多年不见,写信过来定时遇到了什么急事,果不其然信中的内容很紧急,但却不是关于他的,马希良在信中写道:“老首长,还记得45年前廖家的那一百担救命粮吗?”这一句话让王震吃惊,当年的事他怎么敢忘,那是359旅遇到的危机。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359旅又遇到了哪些危机呢?

借“100担”救命粮

自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就开始联合抗日,八年的时间里,国家的领土上战火连天。幸运的是最终我国取得了胜利。这场反侵略的战斗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结果,然而国民党却不这么想,共产党的存在始终是蒋介石心头的一根刺。

两党之间“假和平,真内战”才是主流,抗战打到第七个年头,双方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到了1944年的10月,蒋介石不仅忙着消灭日本,还不断制造双方摩擦,得到中央的命令,时任南下部队司令的王震带领着359旅的精英骨干去往大悟山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不巧的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国民党部队,本该同仇敌忾的两支队伍,在国民党不断挑衅下,率先挑起内战。

南下部队武器、装备抵不过国民党正规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伤亡惨重。一边打,一边躲,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这才成功避开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从七八千人的队伍,最终剩下不到三千人,鄂南根据地的建设就此破产。

无奈之下,王震带领部队来到了湖南,成立了“抗日救国军队”希望能与广东游击队碰面。

在大山里游荡了几个月,把能吃的都吃光了,战士们过着最艰苦的生活,到了1945年的8月,日军宣布投降。这下国民党更不用掩盖丑恶的嘴脸,直接撕毁合作协议,对我党发动内战。

蒋介石这么做完全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当初中原的五省与外界的九个省都有我党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地方形成了包围之势,只要拿下武汉,那么南京就会被孤立,这么芒刺在背的事,蒋介石可不干。

于是蒋介石下令召集了国民党4个战区的36万军队,共同围剿中原八路军部队,本就被围追堵截的王震的部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为了保存实力,中央发出命令,要求王震带着部队停止南下,往上北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事暂缓。

王震接到上级的指示,带着仅仅三千人的部队,突围出现,一举拿下了枣庄、环潭一带。虽说战争胜利了,但战士们牺牲的不在少数,更何况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作战,疲惫不堪的军队确实需要整修。而且手中的余粮没有了,这对于大家来说又要忍饥挨饿。

王震要求战士们在环潭镇休息,那时候还没到寒冬腊月,天气虽然寒冷,却没有出现大的降温,岂料一夜之间,天降大雪阻碍了行军。粮草没办法输送过来,人员也没有办法出去购买,冰冻三尺,鹅毛飞雪这样的情况急坏了王震。

即便不会被冻死也要被饿死,没有粮草人和动物都顶不住,如果万一遇到敌军偷袭,那么全部阵亡的局面肯定会上演。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渡过这次危机,王震冒着很大的风险联系上了解放区的干部李实。

李实是当地的解放区援助机构的干部,他们专门负责后期保障和补给工作。虽说有这样的部门存在,在当时也不完整。那些刚刚解放的地区,生活还不稳定,制度也不健全,能提供帮助的力量有限。

听了王震的诉求,李实着实犯难,要是提供什么信息化的资源,李实肯定能说出一堆,但粮草方面,他们这儿的人都吃不饱,没有多余地给别人。更何况几千人的粮食,这么大的需求量,任谁都不能拿得出来。

李实告诉王震,他尽力去办,不过这需要时间,希望部队耐心等待。王震得知实情,也只能按照李实说的办。在得到请求后,李实一刻都不敢松懈,挨家挨户地去了解情况,李实想着这样不仅能摸一遍村民们的底,也能了解到谁家有实力可以帮助解放军渡过难关。很快他就得到了消息,环潭镇首富廖家是最佳的目标。

李实将情况汇报给了王震,作为领导人他决定亲自去,李实说道:“首长,你要有心理准备,当初抗日战争的时候,廖家确实帮助过新四军,可现在国共正在内战,人家愿不愿意出手,这就不得而知了。”王震明白李实的担忧,回了他一句:“去试试吧,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两人来到了廖家,开门的是廖家的总管,见两位是来寻求帮助的,就将他们领到了已经90岁的廖老太太的面前。管家告诉王震,当年的廖家已经不复从前,不过仗着家底厚实,倒也不愁吃穿,如今家里的人都外出了,只剩下老太太一人。

王震在管家的引领下见到廖老太太毛氏,虽说上了年纪,但老太太眼明心亮,说话铿锵有力。在得知是解放军想借粮食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毛氏告诉李实他们:“我虽说是个孤老婆子,却也知道解放军得人心,今日给你们粮食就是为支持你们”。

王震见状赶忙说道:“老太太,谢谢您的好意,这算是革命军跟你借的,给您打借条,等到将来一定会还给您的”。老太太笑了笑,摆摆手告诉王震自己不需要借条。

在得到毛氏的应允后,管家将他们领到了仓库,清点出需要支援的物资,在这时王震惊奇地发现,除了借出来的1000担大米,还有一些蔬菜和十几头肥猪。对于这些帮助,解放军感激不尽,没想到像廖家这样的“大地主”会有慈善之心。

回来的路上,王震对于廖家有些好奇,李实见状便把廖家的成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震。

廖家的发家史

借给他们粮食的毛老太太,是廖家第一代的掌舵人。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她可不是个目不识丁的“野丫头”,毛老太太出身地主阶级,是真正的富家千金,父亲对她很是疼爱,对于她的教育非常用心。毛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对识文解字,对诗词吟诵。

长到十六七岁,媒人给她说了一门亲事。此人就是廖正轩,廖家在当时是富商家庭,廖正轩从一出生就是富家少爷,两家门当户对,实力雄厚。强强联合下,生意做得更大。

毛氏从进了门就是当家主母,拥有正妻风范,针织女工,操持家务,把整个廖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俩的相敬如宾,也成了所有人的佳话。廖正轩在外面做生意,遇到了任何难题都会回来跟妻子协商,毛氏总会给出意见。

有一次,廖正轩的一个朋友遇到了官司,虽说后来官司胜利了,但自身的财产却没剩下多少。为了能解决危机,就承诺低价卖给廖正轩一口蓄卤“惠然井”,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利益”廖正轩心里很是欢喜决定买下来。

但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反对,他们认为战火连天的,一口矿井怎么干什么,砸在手里就得损失不少,这时候毛氏站出来力挺廖正轩,她告诉众人,这口井他们夫妻要定了,如果亏了就直接用自己带的嫁妆堵,决不会损害廖家的祖产。

这番话彻底堵住了众人的嘴,廖正轩用1200串铜钱就买下了这口井。买回来的井,廖正轩开展了驻膏盐业,仅仅一年,一家名为“廖信记”的盐业字号就开遍了全国。那时候清政府正在扶持洋务运动,民间企业自然会得到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到了民国时代,资本主义忙着一战都无暇顾及外资投入,民族的企业得到了喘息机会。

廖家的盐业从一口井发展到了五口井,毛家的良田达到了千顷,两家双双联合把事业发扬光大。到了民国九年,廖家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富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家业传到了廖老太太二儿子的手里,他不仅扩张了新的商号,还帮助了不少的革命军。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和国民党的第五军都在环潭镇一带活动,两党一心一意要打击日寇,为了能尽点心,毛氏经常让儿子给予两军帮助,第一次捐助了我党一万斤食盐,第二次资助抗日政府一万元的现金。战争结束后,第三代的掌门人廖家向,在祖母的支持下重整旗鼓,得到了新的商号。

廖老太太买的这口井贯穿了廖家三代,也贯穿了毛氏的一生。王震得知这里面的故事后,也对她佩服万分。

在四十五年后,王震收到了廖氏家族的求救信。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原来,支援过王震部队后的一年,廖家的产业就受到了重创。为了复兴,廖家第三代就聘请了专门打理的人员管理盐业,自己开创了新的产业,但战火连天的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1944年左右,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廖家的产业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国民党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到了廖家直接抢了80余两黄金,作为他们曾经帮助过共产党的代价。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廖家,雪上加霜。

新中国成立后,廖家想重拾家业,只可惜土法熬盐取代了驻膏制盐,这也让这个家族彻底一落千丈。不过廖家本想凭借着当初帮助过新四军的份上能够重整旗鼓,却没想到被扣上了反动派的帽子。

当初国民政府统治下,廖家成立了矿井队,用于对自家产业的保护,但国民政府哪能轻易放过他们,让他们充当头兵捕杀共产党员。这些罪证本来跟廖家第四代廖复初没什么关系,但坐下这些恶行的人却是廖家员工。

廖复初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受到了多数人的欺负,好不容易出狱,当地政府却不想给他落户,生活的窘迫让他不得不寻求帮助。偶然的机会,廖复初看到了李实写的文章被发表到了报纸上,他知道里面借粮的事就是自己家,为此不惜奔波去寻找李实。

然而,李实早在几年前就已过世。再度陷入绝望的廖复初不知所措,正当他无助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名叫马希良的记者,在他口中得知,李实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是口述,执笔人竟是他。

廖复初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希望马希良能帮助自己。

马希良立即给王震写去了书信,里面详细记载了廖复初的遭遇。王震看到书信,亲自过问廖复初的落户问题,他告诉廖复初:“当初赠粮的恩情永远不可能忘记”。

有了老首长的帮助,廖复初终于回到了家乡,将自己的户口落户,并且当地政府给他平反了冤狱,还给予了他一定的补偿。

廖复初非常感激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回到家后利用自己的经商头脑重振家族。对于共产党来说绝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既然说是借粮,日后必然回赠。

这是党的纪律也是党的指示,在党员们的心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早就刻在了骨子里。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这么无私和伟大的功绩。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