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花费重金,从俄罗斯手里买来6架先进战机,却不料其中4架战机刚交付给我军,便发生了重大故障,根本达不到起飞的标准。
对此,俄罗斯专家没有任何办法,甚至还表示这些飞机必须由我国出钱,送回俄罗斯返厂修理,不然无法解决!
正在我方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到30岁的士兵站了出来,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故障问题,让一众俄罗斯专家目瞪口呆!
2000年,为了增强我国陆航部队先进作战力量,也为了尽快追赶上世界前列运输机技术,我国斥巨资从俄罗斯购买了6架米-171武装运输直升机。
俄方交付后,这6架战机就正式服役,这本该是双赢的好事,却出现了大意外。
这批飞机列装不到半年后,其中4架便在同一时间出现了集体故障,自动驾驶仪经常出现失灵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训练日程。
陆航部队第一时间便联系上了俄方技术人员,让其过来检查这几架飞机到底出了什么故障。
俄方飞机厂家对此高度重视,很快便派了一队维修人员来到基地进行查验。
但几名维修人员绕着飞机,走了个半天,拆开了无数零件查看,始终没有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最终搞得面红耳赤也没能修好。
无奈之下,这几名飞机厂商人员只好求助于国内,申请让设计研发该飞机的专家团来看看究竟出了什么毛病。
几天后,俄方专家团队终于抵达了陆航基地,这支团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了解米-171武装运输机的人,从图纸草稿到最终投入生产,每个环节都经由他们之手。
可这群俄国专家接手4架故障飞机后,一查就是半个月,依旧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而一头雾水地反问我方人员,询问以前是否有别的飞机发生过类似的状况。
双方对此一筹莫展,最终,俄方专家团队只能做出最终推测:这4架飞机出现了机械耦合效应,导致了驾驶仪失灵。
所谓机械耦合效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障,而是指这些飞机没有大量使用,飞行次数不够,各零件组成部分没有完全磨合在一起,所以才出现了问题。
要解决机械耦合效应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这几架飞机多上天飞几次,等到零件磨合完毕后,现在的问题自然就不复存在。
俄方团队刚刚将这个想法提出,立刻就被我方断然拒绝。要知道,这4架飞机就是因为出了问题,才一直放在基地中没有起飞,是在为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做考虑。
俄专家提出这所谓的“解决方法”,其危险系数极大,甚至有可能威胁到驾驶人员的性命,因此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
最终,俄罗斯团队表示,这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如果我方不同意,那就只能将飞机送回俄罗斯返厂维修。
当时我军确实不具备修理米-171直升机的能力,但又不想为此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就在双方僵持不休的时候,一名叫芮银超的士兵站了出来,高喊一声:“既然这6架直升机是同一批次下线,为何只有4架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两架却没问题?”
听到质疑声后,俄罗斯专家直接愣住了,怎么中国随便一个士兵,都敢出来说话?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士兵,却是一级军士长,部队中的传奇“兵王”!
我国的一级军士长是什么概念?可以说,他们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存在。
在200多万解放军中,一级军士长不超20人,连将军见了他们,都要主动问好。
此时,芮银超主动向上级请示,让他看看能不能修好。
几名俄国专家看到这个举动,不由得笑出了声,他们这些亲手设计出这款飞机的专家都毫无办法,中国随便出一个士兵,就想把排名世界前列的直升机修好?
但上级知道芮银超的能力非同小可,因此便答应让他试一试。
而这个举动,让俄专家的脸色阴沉了下来,在其看来,我方的举动是不信任他们的表现,更是对他们专业性的质疑。
一下子整个基地的氛围变得异常紧张起来,如果芮银超没能排查出什么问题,势必会遭到俄专家的一致抗议,不仅会让维修工作变得困难重重,还有可能上升至外交事件。
但这一切,都没影响到自告奋勇的芮银超。
只见他手脚利落地爬上飞机,开始有条不紊地检查起来。很快,一片片零件被他迅速拆卸下来,检查无误后又重新安装回去,展现出与年龄完全不匹配的老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空旷的基地内没人说话,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于芮银超手上的动作,偌大的场地中只回荡着金属零件清脆的声响。
直到拆下某个零件时,芮银超的手突然微微一顿,随后便利索地跳下飞机,胸有成竹地宣称,是液压舵机出现了故障。
直到现在,俄国专家依旧不相信,我方的一个普通士兵,在维修飞机的领域能比他们更有经验。
他们依旧对芮银超的判断表示怀疑,甚至选择多留在基地一天,想亲眼看看谁才是对的。
很快,维修结果就狠狠地打脸了这几名“专家”,4台出现故障的直升机在更换舵机后,很快便恢复了正常。
这下,自信的俄罗斯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看走了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还对那名检查出问题的芮银超,竖起了大拇指,直言其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要知道,我方仅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排查出了故障原因,并在一天之内就顺利解决。
而生产该飞机的俄方,先后派出两拨人前来查看,前后费时将近一个月,都没能解决自己飞机出现的故障。
而发现飞机故障的芮银超,只是陆航部队的一名机务兵,刚刚满30岁,在军中很是普通。
那么,芮银超为何却有如此过硬的技能,甚至比俄罗斯专家还厉害呢?
这还要从他早年间的经历开始说起。
最初,芮银超梦想是成为一名飞上蓝天的航空员,为此早早立下了报名参军的志向。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了空军,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被分配到的兵种却是炊事员,而非理想中的飞行员。
面对空勤灶,芮银超哭笑不得,他的父母经营着一间饭店,没想到自己也没能绕过灶台。
可他没有气馁,因为他早就知道,职位是可以申请调换的,只要能力足够,自己依旧有机会完成梦想。
抱着这样的信念,芮银超常常挤出时间,一有空闲便泡在军营的图书馆中,不断汲取着跟航空航天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
在勤奋刻苦、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芮银超靠着自学掌握了电工电子、高等数学等一系列先进前沿知识,关于飞行器的各种驾驶、维修技能更是高达数十种。
终于,他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由炊事员成功转为一名机务兵,虽然还是未能翱翔蓝天。
但芮银超心里很清楚,机务兵的职责与飞行员一样重要,他们保障着飞机、人员的安全,决定了一次任务的成败,是空军这一兵种当之无愧的“心脏”。
转为机务兵的芮银超开始展露出远超常人的天赋,先后参与维修了6种机型的飞机,并掌握了500多种飞机“疑难杂症”的解决办法。
服役期间,他一共派出了飞机故障、事故隐患700多起,保障了至少2000次飞行任务的安全,经由他手检验的飞机,事故率维持在0。
而他也因此获得了一级军士长军衔,成为了闻名全军的“兵王”。
可以说,芮银超在部队中,就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执勤的飞行员只要看见放行单上签着“芮银超”3个字,就能放心地飞上蓝天,每次有重要任务要展开,人员名单上也少不了他。
2002年,我国再次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米-171直升机,型号正是芮银超曾经手过的那种。
为此,上级特意下发命令,派出芮银超前往拉萨参加试飞任务,保障飞机顺利列装部队。
此次前来我国的俄方随行人员,早就听说过芮银超半小时内修好4架飞机的光辉履历,因此在交接时刻意刁难,让其安装指示灯、天线与尾桨。
这本就不是属于机务的职能范畴,可芮银超还是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以极高标准完成了所有部位的安装,让俄方人员惊掉了下巴。
退役后的芮银超也没有闲下来,将自己服役多年积攒下来的维修经验,略作装订后直接赠予给部队,供给年轻的机务兵作为参考。
在这些材料中,芮银超列举了6种机型的维修重点与难点,提出了16项技术革新成果,总结出“电位测量法”“振动法”“分割法”等10余种维修方式。
而这些方法,很快被推广全军,为国家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吹吧!吹吧!
吹吧
兵王